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京津冀以环境空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2015-05-12 09:27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刘晓星关键词:水污染京津冀水十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何构筑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

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在王金南看来,可以主要通过构建“三区八道六风口一屏障”的防风固沙生态体系、建设“十区四横两纵”地表水源保护生态体系、构建“十一区七道一带”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设“两屏(坝上生态屏障,燕山-太行山生态屏障)、三区(水源涵养区、防风固沙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七带区域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对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等实施休养生息。

如何从区域的整体状况出发,加强重要区域生态保护力度?在采访中,业内专家表示,京津冀可以通过防风固沙生态体系建设、水源涵养地保护体系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设及城市绿廊绿道体系建设构建区域生态屏障四大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区域生态屏障。

数据显示,京津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86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世界平均水平的近1/30。水安全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突出的桎梏。业内专家表示,京津冀地区水环境的整治同样需要打破行政区划,以京津冀地区为统一体,通过加大水资源保障、强化系统治理、实施地表地下与陆域海洋统筹管理、加强跨界污染防治等措施,构建京津冀水污染齐防共治格局。

王金南认为,必须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首先,确立水资源总量控制红线。严把水资源论证关口,建立省市县三级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施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划定限采区和禁采区范围,全面取缔禁采区地下水开采。其次,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强新(改、扩)建高耗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用水效率评估,重复利用率、单位产品水耗等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再次,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前不久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提出,要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维持河湖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

同样,在京津冀地区,生态流量对于推进水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业内专家建议,合理确定河湖生态流量。以重要控制断面(点位)等为节点,因地制宜、分批分期合理确定生态流量大小与流量过程要求。同时,优化流域梯级开发布局,合理规划建设水利拦河工程,将生态流量作为综合调度的重要目标,严格落实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重点保障枯水期河流生态系统所需要的最小水量。开展闸坝生态影响后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停建拆除。加强生态流量保障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采取闸坝统一调度、调水引流、生态补水等措施,逐步恢复白洋淀、衡水湖、永定河等重要河湖的自然流量和生态水位。

原标题:以环境空间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污染查看更多>京津冀查看更多>水十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