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工业固废评论正文

垃圾分类怎能政府唱独角戏?

2015-07-14 09:42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刘浪 廖雪梅关键词:垃圾焚烧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今年的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名单中,重庆入选全国26个示范城市之一。按照要求,到2020年,重庆主城建成区居民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应达到90%。

不过,记者近日从重庆市市政委得知,自2009年9月九龙坡区率先在全市试点垃圾分类以来,截至目前,主城区只有不到两万户、不足8万人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处置现状如何?

前端冷清后端繁荣,垃圾处置陷入“跛脚”尴尬

“重庆的垃圾处置正陷入后端繁荣、前端冷清的‘跛脚’尴尬。”重庆市市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处于三峡库区核心区,得益于中央的大力支持,环保产业成绩不俗。在垃圾处置方面,垃圾焚烧技术走在全国前列,餐厨垃圾日均收运量也是全国第一。

不仅如此,由于规划新建的垃圾中转站普遍存在选址难、落地难、建设难等问题,重庆市垃圾焚烧项目建设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重庆市环卫集团人士介绍,目前主城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6600吨,其中约7成被送到北碚同兴、巴南丰盛两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发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垃圾围城”的尴尬。待2019年第三垃圾焚烧发电厂在江津全面投运后,主城所有垃圾都可用来发电。

与后端处理产业的火爆场面形成对比的,是垃圾前端(源头)处理环节的冷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七成受访者认为分类垃圾桶是摆设,一半市民没有减少垃圾的意识。

不仅市民不“感冒”,政府主导的垃圾分类试点效果也不佳。比如九龙坡区推行垃圾分类超过5年,试点工作仍停留在单个小区。江北区在廊桥水岸小区试点近半年,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为80%,但付诸行动的不到20%。

在德国、日本等地,都是将有利用价值的垃圾先分类送到工厂进行再加工,剩下的才送去焚烧。“垃圾不是废品,在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就是宝贝。”近年来,不少环保人士呼吁,重庆在发展垃圾焚烧产业的同时,也应推广垃圾分类,达到物尽其用、保护环境的目的。

推广分类为何困难重重?

公众知晓率高,参与率却不足,缺法规、缺意识、缺资金是主要原因

实际上,2014年前,不光是重庆,国内其他城市的垃圾分类实践效果也不好。比如,南京曾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垃圾分类,却出现过“公众知晓率90%、参与率10%”的尴尬。

看似简单的垃圾分类,做起来为何困难重重?业内人士认为,缺法规、缺意识、缺资金是主要原因。

原标题:垃圾分类怎能政府唱独角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焚烧查看更多>垃圾焚烧发电厂查看更多>生活垃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