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当千亿碳市场遇上8亿钢产量

2015-07-24 14:00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关键词:碳排放碳市场碳交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行业变革的推动者

“碳配额的确定,对于钢铁行业最大的影响是生产规模受限,除非有突破性的技术出现。”黄导说。

杨晓东也表示,钢铁企业减少碳排放的渠道有很多,除了提高节能技术水平之外,还可以通过压缩产能的方式来实现。这意味着,对于目前粗钢产量已经超过8亿吨的钢铁行业,碳交易的开放或将成为迫使行业减产的倒逼机制。

“控碳是大趋势,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企业的观念和实践相对比较弱,基础工作也比较弱,对未来工作的保障也比较弱。”杨晓东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空气污染的主因是煤的使用,因此,控煤是顶端设计。而通过控碳可以减少煤的使用,从而减少氮、硫、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排放,进而为企业环保工作减轻压力。企业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控碳就是在控污染,把控温室气体作为企业工作的重点。然后要结合自身产能和技术特点,统筹制定规划,研究低碳发展的路线图,而不是简单地以完成生产指标、完成交易比为最终目的。

在谈到碳交易发展将为钢铁行业带来哪些变化时,杨晓东表示,碳交易市场的开放还将带动短流程炼钢的发展,从而拉动废钢的应用。据估算,我国钢铁行业长流程炼钢的碳排放量平均为2.2吨~2.3吨/吨钢,国外控碳先进国家的排放量能达到1.8吨/吨钢;而电炉短流程炼钢的碳排放量大约为1.7吨/吨钢。

此外,碳交易市场的开放,还将带动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例如,2014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公开征集遴选能源管理体系和碳排放管理体系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评价机构名录库并向全社会推荐,承担北京市能源管理体系和碳管理体系建设评价相关工作。第一批有20家机构获批。“目前市场对碳交易认证机构的需求是很大的,而这个市场也是开放的。”杨晓东说。

低碳发展的践行者

“碳交易的意义在于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和激发企业减碳生产的主动性。”杨晓东表示,碳交易的全国推广,必将带动钢铁企业低碳生产、节能技术和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正如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苍大强建议的,钢铁企业要找到适合我国当前时空条件下的低碳节能技术,加大研发力度,不要浮躁。从一项项被刷新的节能纪录中,我们看到的是钢铁企业的诚意和实力。

7月15日,河北钢铁(000709)集团注资1亿元成立的河钢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其发展定位主要是建设“两大平台”,即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的研发、引进、产业化输出的服务平台,节能环保项目的投融资、组织实施和专业化运营的管理平台;主营业务为面向钢铁行业的节能环保业务、面向国内外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业务等。这是河钢推动企业能源环保品牌优势实现由内生型向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转变的重要举措。

近两年,宝钢股份从创新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提升两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三流一态”能源管理体系作用,发挥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优势。目前,已完成所有烧结和燃煤发电机组的烟气脱硫改造、低氮燃烧改造,建成70兆瓦光伏发电机组,年可发电约6000万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4.7万吨。此外,宝钢股份还建立了碳排放实绩跟踪评价体系,规范碳排放统计流程,及时掌握碳排放情况。

据杨斌介绍,重钢在参与碳市场前,由于统计标准未细化等原因,仅对企业历史碳排放数据进行过粗略估算。但在被纳入碳交易试点后,公司按照碳核算及核查标准,自行编制了碳排放统计表,按照每年生产计划进行估算,准确度较高。据了解,重钢已实施完成烧结环冷机密封、烟罩节能以及主抽风机节能改造项目,正在实施1号、2号余热循环水系统冷却塔散热风机、焦化循环水系统冷却塔散热风机、厂房照明系统等单元的节能改造项目。

依法取得的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被称为碳排放权。政府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是碳排放权的凭证和载体。

1单位配额相当于1吨二氧化碳当量。一般1吨二氧化碳可相应减少0.45吨标煤的化石能源消耗,可减排4.7千克二氧化硫和2.0千克的氮氧化物,可减排0.4千克的PM2.5。

我国碳交易起步较晚。2011年初,《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完成初稿;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6月18日,随着我国首个碳市场———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运行,我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陆续启动。2015年是北京、上海、深圳、广东、天津等5个试点的第二次履约,也是湖北和重庆的首个履约年。其中,上海是唯一一个连续两年按时且100%完成履约的试点城市。

目前执行的管理办法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4年12月10日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原标题:当千亿碳市场遇上8亿钢产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排放查看更多>碳市场查看更多>碳交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