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报道正文

北京拟新建120个水务监控点 一条河一条河去梳理

2015-10-13 14:22来源:网易关键词:水处理水务监控水资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统一整合

289个监控点统一指挥

史明透露,本着充分利旧的原则,水务图像监控系统建设包含两方面工作,一是新建,一是整合。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拟对原有的五大类水务监控摄像头进行“查漏补缺”,保证看得全、看得清。对特别重要的监控点位,先排查“现在有没有”,然后梳理“看得清看不清”。比如密云水库的图像,要加装高清数字摄像机,保证北京人的“大水缸”各种水情水态都要“纤毫毕现”;现存的一部分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摄像头,也将逐步进行新老交替、更新换代,比如清河西半段的摄像头均为上世纪90年代建设。

北京晨报记者获悉,水务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中,预计将新建120个监控点,整合169个监控点,总计289个监控点。史明介绍,新建的120个视频监控点将涵盖五大类型,分散在北京版图的各个角落,很多点位将设置在北京出入境水文站等“边缘地带”上,其中包括目前指挥调度中心“目力”所不能及的延庆、平谷等交界地带的水文站。明年,这些偏远水文站的图像也能及时传输。

计划整合的169个点分布在各相关单位,它们的建设模式、结构、编码方式、厂家都不统一,如何通过一个软件平台将其统一是本次项目的技术难点。“北京的十多个中型水库,约一半都为各区县直接管理,这里面也涉及整合工作。”通过设计项目组的技术调研与实际试验比对,解决了整合这一难题,通过统一的图像监控平台,各单位将可资源共享图像信息,不致重复建设,也可避免出现信息壁垒。

史明透露,全市水务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预计将在明年汛期前发挥效益。届时,本市将可及时对可能或正在发生的汛情、险情、灾情进行动态监视,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确保水库、河道安全运行,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幕后故事

技术人员“雨声就是命令”

今夏暴雨中,每一次的疾风骤雨,都有市防汛指挥中心会商调度系统在风雨中“掌舵”。

据介绍,新的防汛指挥系统是2014年2月24日启动建设的,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参与并实施项目。4月30日指挥中心具备展示功能,5月15日完成全部建设、投入使用,整体建设过程仅历时80天。

新防汛指挥体系为“1+7+5+16”结构,即1个指挥中心,7个国土、交通等分指挥部,5个流域,16个区县,形成一个全面统筹的防汛组织体系。“1+7+5+16”新防汛指挥体系建设了视频会商区、综合信息区、专家会商区、媒体直播间,在汛期里显著提升了防汛信息化的水平。

在当时的项目负责人王柏春眼里,这一改造项目短短80天的完成速度“创造了类似项目建设历程的新纪录”。80天包括装修,设备的采购、安装、调试,几乎没有休息日。和普通上班族相反,周六、日如果想休息,你得先请假,不请假就是默认7天工作日。项目团队分解工作结构,明确工序之间的搭接关系,活儿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去;有问题不能过夜,哪怕再晚,这个问题今天之内也要解决掉。“到了最后一个月,我们的时间不按天来算,而是每天按小时来算,倒排工期,精确到小时。”就靠着这样的加班加点、快速跟进、压缩进度,实现了80天完工的“奇迹”。

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系统集成部主任孟坤回忆,项目期间,王柏春在老家承德的老母亲突发急病进了ICU病房,王柏春将所有工作都安排完,只请了一天假,奔赴承德,看望了ICU中的母亲一天,次日又急急赶回了市防汛办项目施工现场。

项目进入后期保障后,由于是新建系统,维护和保障任务特别重。夏天夜雨多,市领导凌晨两三点赶赴现场的时候不少,往往调度指挥结束都深夜了,维护人员在此期间要一直坚守岗位。多少个雨夜,王柏春和其他保障人员们累了就在指挥中心的椅子上躺一宿。

从去年5月投入使用到12月项目验收,王柏春们保障指挥调度和日常会议总共300多次,基本一天一次多,指挥调度系统的实用性得到了检验。

“雨声就是命令”,虽然不是防汛抢险的一线人员,但身为幕后提供技术支撑的水务技术人员们,也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艰辛和责任。

原标题:北京拟新建120个水务监控点 289个点统一指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处理查看更多>水务监控查看更多>水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