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土壤“治污”岂可成“致污”?

2015-10-26 08:59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肖颖关键词: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污染土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进入深秋,广东仁化董塘镇的成片稻田里水稻参差不齐,长势各异。曾经震惊全国的广东儿童铅超标事件的发生地——仁化,俨然成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练兵场”,各种方案“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效果并不理想。更有甚者,治理两年后原有土壤遭受二次污染,“原来还能长出稻米,如今寸草都不生了”。

看不见、摸不着,这种隐蔽性,让土壤污染在长时间被忽视中“发展壮大”。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受污染耕地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珠三角地区部分城市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

土壤污染的愈演愈烈,使得土壤修复产业风生水起,短短几年间就涌现出上千家相关企业。前景虽好,但由于起步晚、势头猛,土壤修复产业颇有“群狼乱舞”之势,问题也接踵而来。

关于土壤修复,全国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统一标准。在土壤修复工作开展较好的北京、江浙等地,遵循的是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出台的相关标准。在修复工作至关重要的监管、评价标准上,绝大多数地区还是一片空白。

与此同时,门槛不清晰导致竞争混乱,滥竽充数者众多。土壤修复专业性很强,难度也很大,目前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大多是由工程土建、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等企业转型而来。许多企业“一辆铲车搞项目”,只是把污染土壤挖出、转移、再填埋或者干脆堆放在郊区或者农村,造成污染物转移扩散。这种最原始的处理方法,简单却不能治本——污染的土壤依然存在。

搞土壤修复,不是要停留在简单“搬运”或急功近利的错误修复上,而是要以能重复再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目前,由于土壤修复企业资质良莠不齐,某些企业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下,为解决眼下困难不惜狠下猛药,短期来看污染可能得到了一定控制,但副作用会很大,甚至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最后“连秧都插不活”,大大违背了土壤修复的初衷。

而且,如此修复土壤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土壤修复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这种成本是极其高昂的。不管是被污染的土壤,还是深受污染困扰的人们,都经不起徒劳无功的乱折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土壤患了“疾病”,老百姓“菜篮子”、“米袋子”的安全就失了保障。毋庸置疑,大面积的被污染土壤正亟待修复,但切忌饮鸩止渴。要避免广东仁化事件的再次出现,就必须及时建立行业规范、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在修复技术选择的导向、修复工程招投标的机制等方面把关,强化并细化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的环境监理内容,让滥竽充数者难以为继。否则,土壤修复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麻烦了。

原标题:“治污”岂可成“致污”?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污染土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