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访谈正文

丁继新:以绿色技术治理采空区

2015-10-28 14:30来源:中国矿业报作者:王琼杰关键词:绿色治理技术中色资源生态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地下采矿活动产生的采空区,严重诱发了地质灾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有效治理采空区,不仅是绿色矿山建设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在201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绿色矿山论坛上,一直致力于采空区绿色技术研究的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继新,发表了《我国采空区隐患以及绿色治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的专题演讲,就如何采用先进绿色治理技术,消除采空区隐患,促进绿色矿山和生态文明等进行了详细讲解。

记者:矿山采空区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危害?

丁继新:采空区是矿山开采的专业术语,金属矿山开采中称为“空区”、“空场”,煤炭开采中也称“老窿”、“老塘’。采空区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采空区概念,即因人为作用在地下采挖出的所有空间;狭义的采空区概念,即因人为开采出矿体而遗留的空间。由于采空区是矿山开采的专业术语,因此,在矿山行业,“因采矿活动而产生”应该是采空区的第一特征。

我国已建成国有矿山1万多个,个体矿山10万多个,每年从地下开采出约50亿吨矿石。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经历过严重的失控阶段,乱采滥挖一度泛滥,采后又未处理,导致我国众多矿点空区丛生。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5个省市的457家金属非金属大中型矿山采空区所开展的调查,截至2008年,我国采空区的面积达到4.32亿立方米。大量采空区的存在及其失稳,造成了矿区周边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破坏及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等。

记者:我国采空区隐患具有哪些特征?

丁继新:一是大型采空区数量比重小,但总体积比重大。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调查结果,将所调查全国25个省市的457家矿山采空区规模按照小于50万立方米、50万立方米~100万立方米、100万立方米~500万立方米、500万立方米~1000万立方米、大于1000万立方米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由统计图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来看,小于50万立方米的采空区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66.3%。100万立方米至500万立方米的采空区数量占到21.9%,大于500万立方米的采空区数量仅占4.6%。但是从体积规模来看,全国大于100万立方米采空区的总体积规模占到82.5%,大于500万立方米采空区的总体积规模占到40.9%。由此可见,大型矿山开采产生的大型采空区在全国数量上虽相对较少,但其规模却占据了全国采空区规模的大部。因此,需要密切关注这些大型采空区的稳定与安全,防止大型群发性灾害的发生。

二是不同行业采空区数量和规模的结构存在差异性。将调查结果按照黄金、黑色和有色矿山不同行业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黄金矿山不同采空区的数量以小于50万立方米为主,规模普遍较小,无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采空区。与之相似,黑色矿山不同采空区的数量也以小于50万立方米为主,规模普遍较小。但是该行业矿山中500万立方米~1000万立方米和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采空区也占据较大比例。与之不同的是,有色矿山不同规模的采空区在数量上差异相对较小,即有色矿山具有多种不同规模类型的采空区。在三个行业的采空区中,除了小于50万立方米的采空区数量最多外,体积规模在100万立方米~500万立方米的采空区数量占据第二(但其总体积在各类采空区中占据第一)。因此,体积规模在100万立方米~500万立方米的采空区特征、危害及防治等需引起更多的关注。

记者:我国采空区塌陷灾害具有哪些特点,对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造成了哪些危害?

丁继新:采空区塌陷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危害性大等特点。采空区的失稳将直接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破坏当地公路、桥梁、建筑物等基础设施;毁坏农田、庄稼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改变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和流动状态等水文系统。近年来,由于采空区塌陷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点,导致出现了诸多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环境安全事故。这一点从部分已见诸报道的灾害就可以看出,如2002年5月22日,云南省兰坪县南场铅锌矿因采空区突发地面塌陷,导致5人失踪。2005年12月26日,河南安阳三鑫工贸公司都里铁矿因采空区突发大面积塌陷,形成了长约100米、宽约50米、深约60米的塌陷坑。2006年8月19日,石门县天德石膏矿因采空区大面积冒顶引发了大面积坍塌,塌陷区面积约1.8万平方米,塌陷区中心下沉约15米,造成了9人死亡的灾难。2011年2月13日,鄂州市汀祖镇丁坳村大铜坑矿区突然发生地表塌陷,形成了约5200平方米的大深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发生大规模采空区塌陷灾害200余处,累计塌陷面积70万公顷以上,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

原标题:以绿色技术治理采空区——对话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继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治理技术查看更多>中色资源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