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工业固废市场正文

【他山之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需构建畅通产业链

2015-10-29 13:36来源:中国建材报作者:张雪娇关键词:建筑垃圾垃圾处置垃圾管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资源化”的春天已经来临

“产业化”的明天路在何方

据中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统计,我国建筑垃圾存量已超过200亿吨,每年增35.5亿吨(含公路沥青路面返修产生的垃圾),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垃圾134亿吨,若单纯堆放将占地335万亩。

单纯观看以上数据,没有参照物或许不是很直观,那么我们来将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与国际进行比较。

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约为15.5~24亿吨,德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为2亿吨左右,日本不到1亿吨,韩国约为6808万吨,西班牙约为4000万吨。也就是说,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远远高于这些国家产生量的总和。

当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还会逐年增加。面对如此巨量的待处理建筑垃圾,我们不禁要问,要怎么处置?

据中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郭海斌介绍,我国目前的建筑垃圾处置方式大致有四种。

一是非法倾倒。主要发生在乡镇和县城,在地市级城市也大量存在,在省城则由于监管加强而不多见。

二是简易填埋。是省城采用的主要方式,随着监管不断加强,在地市级城市也逐渐增加。

三是综合处理。仅在极少数城市出现,属于自发性质,目前已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四是资源化。这种现象也是在极少数城市自发出现,规模很小。具体来看,我国已建成投产的100万t/h以上生产能力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不足20家,年实际处置量不足1000万t,企业性质以民营为主,且一般仅能维持生存。

与庞大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及存量相比,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明显不足,远没有形成产业化。

在这样的形势下,大量的建筑垃圾得不到资源化处置,势必大面积占用土地、污染环境,从而形成不断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的恶性循环。

可以说,目前建筑垃圾已经深度触及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水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当然,我国也不乏有远见性和公益性的组织和企业,他们也一直在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而努力。比如,创建于2013年的中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后为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了70项行业技术标准,从技术标准的细化,到贯穿于节能环保、生产管理等各项标准进行了细分与规范。

毋庸置疑,这70项标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新兴产业所需要的标准体系建设,对我国建筑垃圾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有专家说,这意味着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春天已经来临。

但“资源化”的春天来临,而“产业化”的明天还未可知,对于我国庞大的建筑垃圾存量而言,光“资源化”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提高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认识程度,积极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宣传推广力度,社会公众对建筑垃圾去向的关注度和再生产品的接受度才会高,建筑垃圾资源形成产业化,才能彻底解决建筑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构建资源化产业链

需达成“五位一体”

国际经验表明,要切实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从全社会层面看,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顺利运行需要五个主体的相互作用:政府、消费者、科研机构、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开发商和建筑企业。

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中,政府处于核心地位。从产业内部来看,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有两个主体,即开发商和建筑企业共同组成一个主体,而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是另一个主体。这二者的互动建立起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循环链。

原标题:资源化处置需构建畅通产业链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建筑垃圾查看更多>垃圾处置查看更多>垃圾管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