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政策正文

【重磅】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

2015-11-20 09:09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节能减排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百姓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公众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气候变化教育培训等活动,增进了对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的认识,提升了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性。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自觉选择低碳饮食、低碳居住、低碳出行的日常生活模式。节能减排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等专项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号召人们树立“节能、节俭、节约”的工作与生活的理念。此外,依托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公众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话题讨论的方式,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践行低碳发展理念。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4年以来,中国继续本着“互利共赢、务实有效”的原则,加强与发达国家合作,积极参与并推动与国际组织合作,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筹建南南合作基金,与各方携手应对气候变化。

(一)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

与多国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利用领导高层互访契机,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欧盟、英国等国家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反响,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与各国增进理解,进一步扩大共识,为推动气候变化谈判多边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加强气候变化双边交流与对话。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中美、中德等气候变化工作组双边会议,推动有关框架协议签署。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等国家开展部长级和工作层的气候变化对话磋商,推动专家层面的对话交流。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和氢氟碳化物等问题与美国加强研讨交流。推动与英国、法国就巴黎气候大会等议题进行广泛交流,扩大共识。

深化气候变化双边合作。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瑞士等国家签署双边气候变化谅解备忘录,启动与瑞士合作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二期项目,与韩国就气候变化协定达成一致,推动双边合作迈上新台阶。中美确定了7个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合作示范项目。科技部实施“中欧燃煤发电近零排放”二期合作项目。推动中国科技部-联合国环境署-非洲水行动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部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国际合作试点。

(二)促进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广泛开展与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与亚洲开发银行签署双边气候变化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同组织召开“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方面加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世界银行共同启动全球环境基金“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中国清洁绿色低碳城市发展”项目。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会议与行动倡议。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绿色气候基金、适应基金、技术执行委员会等相关会议,参与全球甲烷行动倡议、R20国际区域气候行动组织等多边组织的活动等,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积极落实与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相关合作,举办研讨会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三)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向发展中国家赠送低碳节能产品,组织气候变化培训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自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积极推动与马尔代夫、玻利维亚、汤加、萨摩亚、斐济、安提瓜和巴布达、加纳、巴巴多斯、缅甸、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签署谅解备忘录,并根据发展中国家需求扩大赠送产品种类;举办了15期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600余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根据发展中国家需求扩大赠送产品种类,向玻利维亚提供其急需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设备。继续加强“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等磋商机制,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对话沟通,开展务实合作。自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近100个发展中国家,在紧急救灾、卫星气象监测、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实施了100多个技术合作、紧急救灾等应对气候变化类项目;在华举办了130多期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近3500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

(四)筹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

2014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作为习近平主席特使出席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时宣布,中国将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从2015年开始在现有基础上把每年的资金支持翻一番,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已经提供600万美元资金支持联合国秘书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落实我领导人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外交部、财政部积极筹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

七、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

2014年以来,中国广泛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继续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加强与各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多层次磋商与对话,为推动巴黎会议如期达成协议,建立公平、合理和共赢的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做出积极贡献。

延伸阅读:

解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减排查看更多>温室气体排放查看更多>气候变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