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报道正文

湘潭:昔日荒地变身百亩蚕桑基地

2015-11-24 16:24来源:湘潭日报作者:曾明辉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PPP模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昔日荒废的土地上,如今桑树苗成片,黄绿参半的桑叶,在秋风中飘扬。桑树地的对面一侧,荒地正在开垦,有待来年栽种。这是11月22日雨湖区响塘乡柴塘村蚕桑基地所呈现的景象。

不熟悉这里的人,兴许看不出什么特殊之处。但熟悉这里的人,尤其是居住在柴塘村的居民,更能真切感受到这片荒田被桑地的背后,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的艰辛,及将带来的巨大变化。

因地处锰矿地区,多年锰矿开采和废渣沉积,导致土壤重金属严重超标。再加上矿区水土流失,柴塘村6万多亩耕地中,有足足1万多亩遭殃。更严重的是,至少3000到4000亩土地,一直处于抛荒状态。

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粮食不能种,这片荒废的土地是否能找到新的用途?2013年5月,柴塘村的重金属土壤治理,迎来转型新契机。当时,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的省科技工作者,不断筛选重金属吸纳低的作物和吸附能力强的作物。经过研究发现,每棵桑树每年大约可从轻度污染土壤中吸附0.8毫克左右的重金属。

在这种情况下,我市借机引进湖南蚕桑研究所生态治理技术,决定在柴塘村设置150亩的试验基地,计划用3年时间进行科研工作,对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生物治理。“通过桑树的种植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取代化学治理模式,既没有对土地二次污染,又实现了土壤重金属治理的目标。”雨湖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庞武良介绍。

他表示,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实行PPP模式,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对农民的茧丝实行保底价收购,桑农一年纯收入在每亩3500至4000元,明显高于水稻种植收入,公司、农户双收益,既调整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又促进土地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我们了解到,今年,蚕桑基地从最初的150亩试验田,拓宽到1500亩,预计明年将达到3000亩的栽种面积。待桑蚕基地步入正轨后,因茧丝开发品种多,到时还可制成桑叶茶、饮料等,公司通过回收的蚕茧进行蚕丝被、衣服、医药产品、化妆品、培养虫草等加工。

雨湖区两型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该模式的推广应用,产业链的延伸,桑、蚕产业将做大做强,从而探索出了一条治理和发展融合的有效途径。

原标题:湘潭:开发蚕桑基地 治理重金属污染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治理查看更多>PPP模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