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报道正文

滇池河道整治 36条“动脉血管”从浊到清

2015-12-12 10:38来源:昆明日报作者:孙潇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流域治理生态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按规定,所有河长都需要定期巡河,每次巡河调研都是一次现场办公、交办任务的过程。经过 “河(段)长责任制”多年的实施,初步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河道管理体系,36条河道的景观及周边环境都得到了极大改善,部分河道水质明显好转。2010年5月,《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出台,将“河长制”纳入地方法规,以法规的形式明确“河长”在河道整治中的责任。同年9月,16位省政府专家督导组成员获聘督导长后,“河长制”日臻完善。

全民参与治理

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不留死角

“河(段)长负责制”的实施,基本建立了河道管理横向到边的机制,但当时乡镇(街道)以下还普遍存在“断层”和“空档”现象。要想建立纵向到底的管理机制,就需要将河道治理深入到群众中去,让全民参与治理。

2009年,官渡区官渡街道办事处西庄社区首先实行“河道三包”责任制,对辖区内的主要出(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实施网格化管理,做得好的奖励和表扬,做得不到位的进行通报和问责。之后,“河道三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市推行开来,全民参与河道的综合治理,让治理不留死角。

“每个市民不但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滇池污染的责任者和见证者。”2009年7月,市滇管局、昆明日报社联合发起了“市民河长”征集活动,遴选出36名“市民河长”,多次巡查河道并参观考察滇池治理各项工作,此项活动也作为一项内容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在2009年和2013年两届“市民河长”活动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市滇管局、昆明日报社再次联合发起“保护母亲湖—‘市民河长’在行动”活动,将更加广泛地发动群众参与滇池保护治理,感受、见证河道整治带来的变化,并为保护治理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如今,昆明已形成“河道清洁有人管、河岸绿化有人护、违法行为有人查”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今年1—10月的监测结果表明,滇池35条入湖河道除8条断流外,有21条河流水质达标。其中,滇池“十二五”规划国家考核的16条入湖河流有14条达标,综合达标率达87.5%。

原标题:滇池河道整治 36条“动脉血管”从浊到清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环境治理查看更多>流域治理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