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报道正文

滇池河道整治 36条“动脉血管”从浊到清

2015-12-12 10:38来源:昆明日报作者:孙潇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流域治理生态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入湖河道就像滇池的“血管”,是滇池的主要补给水源,河道水质严重污染,“高原明珠”重放光彩就无从谈起。

昆明对于入滇河道的综合整治始于上世纪90年代,并正式作为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中重要的一项纳入了“十一五”规划。通过综合治理,如今盘龙江、新宝象河、大观河、船房河等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河道水质变清,河岸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前来河边休闲、娱乐的人越来越多。滇池入湖口生态湿地也成为昆明新的旅游景点。

三分靠工程 七分靠管理

臭水河蜕变成景观生态长廊

滇池位于城市下游,35条主要入湖河道是滇池的主要补给水源,数据显示,35条入湖河道进入滇池的年均水量近9亿立方米。因此,各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和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滇池综合治理的效果和滇池生态环境的恢复。

上世纪80年代,河道水体污染严重,不少入滇河道水质又黑又臭,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指标严重超标,河道成为污染物进入滇池的主要通道。上世纪90年代末,昆明开始在盘龙江中段、大观河等河道开展综合整治,但当时的整治主要以应急性的打捞水葫芦工作为主。“十五”期间,昆明对采莲河、盘龙江上段、明通河下段(大清河)、枧槽河、乌龙河、船房河开展了综合整治。“十一五”期间,昆明通过以污染物减排为核心、水环境治理为关键,以建设生态型、景观型河道为目标,采取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中水回用、河床清淤、两岸拆迁、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岸线公共空间贯通等多项措施,对36条主要出入湖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在滇池治理中,三分靠工程,七分靠管理。”一位环境学专家曾表示,在昆明全面开展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之前,盘龙江曾开展过三次大规模的整治,但都没能取得明显成效。“只有系统性、科学性、常态化、长期化的开展综合整治,治理效果才能逐步显现。”“十一五”末期,各条河道整治效果初显。

在取得治理成效的基础上,昆明并未停住河道治理的脚步。“十二五”期间,从“河床湿地化、河坎生态化”方面着手,继续对36条主要出入湖河道进行生态修复,逐步修复河道内水生植物群落,让河道渐渐恢复自我净化、过滤水质的功能。同时,除了主要入湖河道,各支流及沟渠也被纳入综合整治范围。至今,36条出入滇池主要河道和84条支流的综合整治依然在坚持不懈地开展,查堵排污口、沿河铺设截污管、在河道两岸拆临拆违和拆迁各类建(构)筑物、沿河修筑道路、绿化美化河岸。

如今,河岸两侧绿树成荫,河道里不见了垃圾、淤泥,河底水草随波律动,成为风景优美的景观生态长廊,临江修建的各个小游园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聚集地。

跳出滇池治滇池

“河长制”开全国水环境治理先河

2008年,“河(段)长负责制”在昆明市建立实行,此举在全国开创了先河。

所谓“河(段)长负责制”,即从昆明市级领导到滇池流域乡镇长,亲自挂帅、监督、指导、协调各条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市级领导担任河长,涉及到的区(县)长任段长,每个人、每条(段)河道都有具体的责任和相应的考核目标,滇池水流域环境治理任务层层拆解划分,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生态环境指标成为硬指标。

原标题:滇池河道整治 36条“动脉血管”从浊到清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环境治理查看更多>流域治理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