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除灰除尘评论正文

千亿治霾离一个环保产业有多远

2016-01-25 08:54来源:北京商报关键词:治霾环保产业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两年前,北京市提出2017年大气污染得到改善,其中治理PM2.5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 “今天的题目围绕创新,大家谈的是雾霾治理问题,雾霾的治理也要有新的措施和办法、新的技术来解决。”在本月23日下午政协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专题座谈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安顺不再单纯讲雾霾,而是强调要在创新中治霾

7600亿元在当时看来仅仅是“大手笔”,如今这是项“大生意”的共识早已深入人心。变化可喜,至少在理念上证明我们已经摆脱了包袱式的治霾,下一步就是如何丰满这片广大的市场了。

王安顺在当天的会议上说:“花几千亿来治理雾霾是下了大决心的,那它能不能产生一个很好的环保产业出来?”王安顺举例,日本发生雾霾就产生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产业,“而我们防雾霾用的空气净化器和口罩基本都是国外的”。

雾霾衍生了表面的环保产品需求,从产品过渡到市场,没有产业行不通。之于产业,法治和市场缺一不可。雾霾催生了严格的空气法规,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的一环,即必须通过有关立法保证空气标准执行有序实施有方;变相来看,这正是市场尚未成气候,政府为产业成长铺路搭桥,政府引导需求转向,市场自行“择优录取”最适合的产品,最好的技术,最佳的商业运作模式,在新的空气环保标准之下,倒逼工业企业转型创新。

德国鲁尔区治污是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普通的家庭企业可耐福,在进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研发过程中发明了烟气脱硫石膏的技术,由此这种石膏也成为了新的建筑材料,如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治理空气给这个国家的工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意。2007-2010年间,德国绿色经济产业平均每年增长12%。仅在2011年,德国在环保和能效领域的市场就达到3000亿欧元。

治理雾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能源结构调整升级、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改变,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需要政府政策激励,从而激发企业积极性。过去一年新能源车销量飙升4倍便是样本:运用政策杠杆不断激发技术与产业创新,吸引资本投入,但政策刺激始终不是一劳永逸的买卖,“黄金施效期”终归有限,解决环境问题企业要唱主角,新能源车未来主攻市场的利器也必将是科研难题的突破。

目前我国的环境治理正在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治理转变,产业链已跃然纸上。而产业何以成链,需要各方攻坚。当千亿治霾走向产业化的时候,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处处也酝酿着新一轮脉动,在国家大举淘汰挤出落后产能的同时,虚位以待的一定是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环保大产业。

原标题:千亿治霾离一个环保产业有多远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