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独家|中国海绵城市迎“大考” 海绵是“塞子”还是“赛点”

2016-03-21 09:21来源:北极星环保网作者:张志超关键词:海绵城市智慧水务城市排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傅凡认为,随着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需要重视。

首先,是相关政策文件控制目标过高。《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就地消纳和利用70%的降雨。对于高密度城市,特别是老城区,绿地率低,地下空间往往已被利用,单纯依靠开发技术措施难以达到控制目标。另外这对去除污染物能力有限,水质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

其次,是对海绵城市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认识。一些地方认为海绵城市就是建下凹绿地。在资金、人员、认识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快速建设,会造成不良后果。

三是缺少与国家政策对接的地方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一些措施对于某些地区不一定适用。例如,可渗透铺装在寒冷地区就不适合实施,雨雪融化后渗入铺装面层和基层,会出现冻裂、冻胀的现象。

四是现有措施存在局限性。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屋顶花园都要求耐涝性强植物,对物种有限定性,因此大面积推广会造成本土植物物种以及相关的其他生物物种减少。

从看海到海绵 海绵城市建设该落地

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从看海到海绵,我们究竟改如何落地海绵城市建设?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将雨水资源利用与景观水景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适宜。在雨水充沛的城市,景观设计师可以灵活运用雨水景观来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尤其是在绿地等城市公共环境中,这些雨水景观能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

中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并非只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新的城市开发建设和运营模式,它不仅需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生态治理的理念,同时也需要一系列规划,制度和政策保障生态理念的执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全社会投入以及长期的维护和升级。

相比于传统“快排”模式的末端处理,海绵城市模式是一个由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建设、运营三个环节。

整个系统工程由中前端的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绿色建材和后端的管网建设、智慧水务、污水污泥处置等多个行业来配合完成。因此,园林、建材、水务、监测将分食海绵城市万亿市场。

全国范围上看,园林和建材市场将是主角,分别在披露的试点规划投资额中占比约15%-25%和40%左右。借鉴国外经验,城镇化中期的雨洪治理尚需从水务入手,因而在城镇化率低、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区域,水务公司有望因市场低估而表现超出想象。德国、美国和日本是较早开展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的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逐渐起,作为前车之鉴,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吸取国外海绵建设的优秀经验,绕考难点,直奔主题,改变目前“看海”现状,海绵城市建设急需尽快落地。

( 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 作者: 张志超 )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智慧水务查看更多>城市排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