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深度】土壤修复 究竟难在哪里?

2016-04-29 11:21来源:新民周刊作者:姜浩峰关键词:土壤修复土壤污染地下水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3年12月的一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中国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工矿区、污水灌溉区、城市及工厂影响区、公路两旁、集约化农业区等。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在该项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的5846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化纤橡塑、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电力等行业;在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4.9%,主要污染物为锌、汞、铅、铬、砷和多环芳烃,主要涉及化工业、矿业、冶金业等行业;在调查的13个采油区的494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3.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烃和多环芳烃。

林匡飞呼吁道:“虽然国内污染场地修复需求量大,但我国对污染场地问题的关注比较晚,2004年才开始对搬迁遗留的污染场地进行监测和修复,目前修复工程所用的修复技术大都借鉴国外技术,且核心技术和装备仍大多依赖国外进口。加快研究开发适用于污染场地实际应用的适宜的修复技术和工程装备迫在眉睫。”

除了技术装备落后以外,相关法律法规仍在完善中。

自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至2014年4月通过《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增加土壤修复的内容,其间走过了将近十年。自1998年房改后全面开启中国商品房市场,2004年至2013年恰恰是市场从起步阶段到繁荣的一个过程,这一阶段城市工业区、老厂房所在土地转变为居民楼者,数量之巨,难以想象。如今,这些已经使用多年的住房,如何把控其场地的土壤安全?林匡飞认为,应分轻重缓急区别对待。

2013年以来,虽则土壤修复已经有法可依——比如2014年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但种种迹象表明,治理土壤污染的形势相当严峻。横向比较——2013年下半年几乎同时开始编制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仅用了3个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也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而俗称“土十条”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推出,则一再推迟。

当年11月29日,在第四届环境保护年会暨中国环境治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透露,“土十条”即将推出。但所谓“即将”,具体何时,唐珂当时并未披露。

2014年3月,环保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土十条”。时任环保部副部长周建表示,该计划有望于2014年年内出台。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透露,“《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建议稿已提交人大,《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望年内出台。”

又是一年春柳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于3月11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土十条”的编制工作自2013年5月启动以来,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版本达50余次。“目前文稿已经基本成熟,下一步我们按照程序报批后就可以实施。”陈吉宁说。

而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袁驷在3月10日的记者会上透露,目前全国人大环资委已委托环保部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建议稿,“初步拟订今年年内在环资委内部进行两次初审,2017年提交给常委会,纳入到常委会的立法计划,完成提请和审议的任务。”

为何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的相关防治计划迟迟难以出台,更遑论尽早付诸实施呢?

林匡飞认为——首先,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的综合修复是国内外公认的学科跨度大、综合性强、技术难度高的行业之一;其次,我国污染场地具有比美国和欧洲污染场地更复杂的特征污染物,原因是我国企业污染场地经历过3次产业转移,从1950年代的无机化工,到2000年的产业转型,导致场地存在多种污染物复合污染的特征,由此场地修复技术需要集成多种污染物的修复技术和装备。

欧美发达国家自1980年代起就已实施对工业企业污染场地修复工作,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案》,即通常称为“超级基金法案”的施行,促使美国建立起了完善的污染场地管理制度,从场地调查、监测、风险评价到场地修复都制定了标准管理体系,同时积累了多种成熟的场地修复技术方法和工程经验。并且,其方法体系已被多个国家借鉴和采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林匡飞认为我国在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经验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自主研发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和装备大多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为此,他呼吁建立国家工程实验室,以此推动集中解决工程问题。

尽管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尚未成立,但这并不表明中国在土壤修复研究领域无所作为。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曹心德教授及其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2013年就已研发出土壤与地下水一体化修复技术,不仅能让受污染土壤恢复健康,还能有效防止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镉、铅等重金属。

原标题:土壤修复,难在哪里?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地下水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