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合同能源管理评论正文

建筑节能的生意怎么做

2016-05-12 14:28来源:瞭望东方周刊关键词:节能降耗节能服务能源管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合同能源管理,“看上去很美”?

2011年,同方泰德在山东东营一家纺织厂首次使用了合同能源管理(EMC)的方式,之后在纯商业项目的节能改造中开始普遍采用。EMC最早在1997年引入中国,2010年之后国家陆续出台了技术标准、财政资金奖励、监督检查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目前已经成为节能服务领域最常见商业模式。

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中与建筑节能有关的提法,如“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引发了业内针对建筑节能市场前景、商业模式的广泛讨论和解读,EMC也再次成为热词。

从EMC的定义来看,业主方“稳赚不赔”应该最有积极性,而节能服务公司向自身技术与管理要效益,“能者多得”也应该最有发展动力。但实际运行中是什么情况呢?

“尴尬无处不在。”徐珍喜这样告诉本刊记者。由于政府主导建设的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几乎无法提供可用的能耗数据,市场上又缺乏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做能源审计、节能量核定等工作,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的节能服务公司和业主双方很难建立信任机制,“合作、交易的成本与风险非常之高。”徐珍喜说。

业主的顾虑在于,如果节能服务公司技术、资金实力不足,节能效果及后期服务不能保证,还有可能需要回到改造之前的系统。“我们搭进去时间和场地‘陪练’不说,正常的运营也受影响。”黄恒说,签约期未满服务公司中途“消失”的案例,在现实中也并不少见。

对一些生产企业,这样的损失会更大。“比如疫苗生产厂房对空调温度、洁净度有极高的要求,一旦冷热源机房运营出现问题,产品可能就直接作废了。”郜义军告诉本刊记者。

作为投资方的节能服务公司,则经常会面临节能量难核定或者用能单位欺瞒、“赖账”,从而无法获得应有收益的风险。

“举例来讲,你给一座商场上了节能设备、能耗监测平台这样一套系统,但有些能耗可以通过计量表来查看,有些就需要对比能源费用的账单。大楼的运营方业主,他就可能不给你提供真实的账单。”徐珍喜透露,“工业建筑里面就更容易找到理由,比如这个月能耗费用少了10万元,但人家说那是因为我这间厂房没开工,不是你的系统节能节出来的。”

“对于一些投资比较大、回报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或者规模比较小的公司,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徐珍喜说。

能源托管的春天在哪里

尽管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徐珍喜看来,与传统工程总承包、公私合营(PPP)等其他模式相比,“EMC仍是目前节能改造唯一真正成熟的商业模式,因为它逻辑最清晰,道理谁都能明白。”

只是随着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演进和业内对建筑节能市场认识的加深,以前作为EMC主流的节能效益分享模式、节能量保证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政策上不享受财政补贴的能源托管模式,优势却开始突显出来。

能源托管型的EMC实施流程是:用能企业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托管费用,后者在保证建筑正常运转的同时,通过持续的节能改造实现费用的节省,而超支部分则要自担。

“比如我们把能耗支出从1.2亿元做到9500万元之后,天坛项目就用能源托管的方式跟我们达成了合作。按照合约,他每年给我8500万元的能耗费用,我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挖掘节能潜力,能做到8000万元、7000万元或者更低,省出来的500万、1500万,就是我的利润。”郜义军对本刊记者举例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降耗查看更多>节能服务查看更多>能源管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