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评论正文

去挣国外的钱 真就不用环保了吗?

2016-05-16 14:22来源:NGO发展交流网作者:冯永锋关键词:环保重金属污染环保组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很多人可能没留意,北京有一家名叫“全球环境研究所”的环保组织,自创建以来,一直在用心地做一件事,就是提醒“走出去”的企业,要注意在投资过程中,是不是对当地的环境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不可逆转的影响。

前不久,这家“中国本土智库型环保机构”,举办了一次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的名字叫“大湄公河次区域降低投资风险与推进可持续发展”。湄公河,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在这个会上,他们发布了《“走出去”观察》系列报告中的《中国的对外投资管理体系及环境社会政策分析》。

这个报告指出,中国在简化对外投资审批和备案流程的同时,已经开始积极引导企业防控海外投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针对不同国家的深入研究显示,仅2014年,中国的直接对外投资(OFDI)已涉及186个国家,金额达到1231亿美元。中国是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的最大投资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水电、矿业、农林领域的投资项目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关注这个问题的专家都认为,中国海外投资如欲更上一层楼,企业必须加强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社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项目透明度。

而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金嘉满女士则这样表示:“中国日益增长的海外投资不仅仅是企业获利的机会,还应当成为企业增强海外形象和社会诚信的契机。我们将继续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与社会影响进行调查,为大家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专家们说的话多少还是有些客气的。如果我们把镜头对准世界各地,会发现,如果一家企业不再注重自身的“环境清洁”,但很可能在给当地带来诸多生态负面影响的同时,给自身的可持续生存带来危机。

当然,一些人可能非常委屈地说了,为什么只对我们自己的企业走出去进行这么多的限定和提示,为什么不对国际在华投资的公司的环境表现进行更多的提醒和监督?

话说我们可以把时间回溯到十年前,2007年3月份的一天,在北京的一个发布会上,二十多家国内的环保组织,曾经联合发布了“绿色选择倡议”,呼吁公众消费绿色环保的产品。而公众要消费得到绿色环保的产品,当然需要有企业能够生产出绿色环保的产品。

也就是说,绿色消费必然要依托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必然要依托绿色消费。

当时大家想得比较多的,是国内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污染比较严重,而国际企业可能会比较让人放心。

但环保组织不是太相信这个判断,因为,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不是“环保可靠”,不能只看最后出产的那一刹那,而在把此前的零部件生产也关联起来。

否则,像苹果这样的公司,都没有自己的生产线,整个公司负责的就是创意和营销,那么,其产品一定是绿色无比了。但如果把生产环节——无论你是外包的还有自控的——都作为观察点位追加上去,我们就会发现,国际大品牌,也可能一样难逃环境责任的追究。

也就是说,那些声称自己绿色无公害的产品,很可能其零部件却严重污染了某地的环境,甚至直接导致了当地公众的健康受损。

2009年以来,这些倡导“绿色消费”的环保组织,对一些行业作了梳理,他们最早梳理的行业,是IT行业。2010年,他们开始发鳳“IT行业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因为几乎所有的IT产品的零部件,都有电镀这样的工序。而电镀行业,往往是重金属污染高密度发作区。

在他们的咨询下,国际的不少著名大品牌,纷纷表示要对自己的零部件供应商,进行更好的环境监管。比如,2014年7月份,环保组织发现,如果你到“污染地图数据库”,去以“电子”、“线路板”、“电路板”作为关键字检索,当时会发现,数据库会迅速出现相关企业环境监管记录2501条。如果把这些数据与企业关联度进行查询,苹果、惠普、摩托罗拉、华为、富士康、联想等企业表现良好,比亚迪、TCL、中兴表现一般,海尔、HTC、小米表现较差。2015年,环保组织针对“小米手机”发起了倡导,呼吁这家公司加强自身的“供应链绿色管理”,否则,无论是走向全世界,还是走向“基业长青”,都将受到挑战。

某种程度上说,当今企业的环境表现,除了和法律正相关之外,而且和企业的道德相关,与企业负责人、投资人的道德相关。如果你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环境不道德的,那么,你挣的钱,一定也会备受质疑。

有些项目,如果对当地的环境考虑不周,甚至会给自身的投资带来致命伤。比如这几年在国际上引发高度争议的密松水电站。

这家水电站是中缅两国政府签署的伊洛瓦底江上游水电开发项目中最大的一座电站。2009年3月,中缅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合作开发缅甸水电资源的框架协议》。 密松水电站装机容量600万千瓦,总投资36亿美元,2009年12月率先动工,计划2017年首台机组发电。然而,2011年9月3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突然以“人民意愿”为由,宣布在其任期内暂时搁置密松水电项目。

由于项目暂停,中缅双方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主要投资方中电投首当其冲,70亿元人民币前期投资自不待言,这些资金的财务付息和人员维护费还以每年3亿元的速度递增。同时,公司面临供应商、施工单位等有关合同方巨额违约索赔。缅甸方的“损失”也比较惊人。在所有的反对理由中,有一个理由是“水电站对江河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损伤。密松水电站发电后,90%电力将销往中国。这一条款在缅甸民众心中激起了民族主义情绪。一些人由此指责中国‘掠夺缅甸资源’”。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最近发出了一个呼吁:“我爱森林,不再收藏红木!”这家基金会的秘书长周晋峰明确表示:“国内已基本没有红木原生树。2003年至2013年中国红木家具发展‘黄金十年’,愈演愈烈的‘红木热潮’导致了全世界范围内红木的毁灭性盗伐。照现在的砍伐速度,红木不久就会在森林里绝迹。2013年,新修订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生效,巴西黑黄檀、中美洲黄檀、伯利兹黄檀、檀香紫檀、交趾黄檀、卢氏黑黄檀和微凹黄檀等7种《红木国家标准》中的红木树种被列入其中。这意味着,如果你在收藏红木家具,你不仅是在参与毁灭他国的森林,而且你是在参与红木的非法国际贸易。你的消费不仅不绿色,而且涉嫌违法犯罪。”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资源疯狂的掠夺者和世界生态的不计后果的破坏者。由于中国人的消费严重畸形,中国本土的穿山甲已经濒临灭绝。而中国每年要消费20万只左右的穿山甲,这些穿山甲要么来自东南亚,要么来自非洲。因此,中国的新闻几乎每隔一小段时间,就会有海关查获大批活体或者冻体穿山甲的消息发布。而这些查获的,其实只是穿山甲国际走私的冰山一角。这样的消费方式当然严重损毁着中国自身的形象。

同样的例子发生在鲨鱼和象牙身上。2015年10月8日,坦桑尼亚中国籍女商人杨凤兰被控领导象牙走私犯罪集团,14年内走私象牙重量高达1900公斤,涉案金额约为54亿坦桑尼亚先令(约270万美元),为目前非洲规模最大的象牙走私犯罪之一。多家国际媒体称其为“象牙女王”。

中国的外交部一再表示,中国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缔约国,在打击象牙走私和非法贸易方面,态度坚定。除了加强国内对象牙非法贸易的打击,中国也积极同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合作,增强大众教育。然而,中国巨大的象牙需求量不仅对当地野生动物造成致命打击,同时也在危及非洲生态,并对中非关系造成损害。

残忍而极度不绿色的非法象牙贸易,严重影响了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不断呼吁坦桑华人遵守当地法律远离非法象牙贸易。在坦桑尼亚的各侨团,也召开会议,对盗猎和走私象牙行为给予了强力谴责。

原标题:去挣国外的钱 真就不用环保了吗?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查看更多>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环保组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