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市场正文

【深度】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6-05-18 09:55来源:期货日报作者:曲峰 孙庆南关键词:碳交易碳市场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C 碳交易市场架构

总体而言,碳交易市场可以简单地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市场为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以满足其减排;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出发(如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其目标。

配额碳交易市场

配额碳交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欧盟配额(EUAs);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清洁发展机制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和减排单位。

自愿碳交易市场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早在强制性减排市场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由于其不依赖法律进行强制性减排,因此其中的大部分交易也不需要对获得的减排量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查。虽然自愿减排市场缺乏统一管理,但是机制灵活,从申请、审核、交易到完成所需时间相对更短,价格也较低,主要被用于企业的市场营销、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等。虽然目前该市场碳交易额所占的比例很小,不过潜力巨大。

自愿碳交易市场分为碳汇标准与无碳标准交易两种。自愿市场碳汇标准交易基于项目部分,内容比较丰富,近年来不断有新的计划和系统出现,主要包括自愿减排量(VER)的交易。同时很多非政府组织从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开发了很多自愿减排碳交易产品,比如农林减排体系(VIVO)计划,主要关注在发展中国家造林与环境保护项目;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联盟(CCBA)开发的项目设计标准(CCB),以及由气候集团、世界经济论坛和国际碳交易联合会(IETA)联合开发的温室气体自愿减量认证标准(VCS)也具有类似性。

至于自愿市场的无碳标准交易,则是在《无碳议定书》的框架下发展的一套相对独立的四步骤碳抵消方案(评估碳排放、自我减排、通过能源与环境项目抵消碳排放、第三方认证),实现无碳目标。

D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不断攀升。根据国际环保组织“全球碳计划”公布的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数据,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越欧盟,引人关注。2014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接近355亿吨,中国排放量高达97.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如何应对与日俱增的减排压力,缓解日益严峻的减排形势,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中国政府的碳约束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2016年4月22日,中国签署《巴黎协定》,承诺将积极做好国内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展现了全球气候治理大国的巨大决心与责任担当。

为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碳市场的建设,是由7个试点开始起步的。2011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7个试点已经全部启动上线交易,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统计数据,共纳入排放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合计约12亿吨。国家发改委所选择的试点省市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部地区,覆盖国土面积48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2.62亿,GDP合计15.5万亿元,能源消费8.87亿吨标准煤,试点单位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几年时间内,7个碳交易试点完成了数据摸底、规则制定、企业教育、交易启动、履约清缴、抵消机制使用等全过程,并各自尝试了不同的政策思路和分配方法。截至2015年年底,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近800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25亿元人民币。

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开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开业的碳排放权交易所。

E 2015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情况

市场规模扩大。这既包括试点交易市场的增加,也有整体交易量和交易额的明显增长。2015年的中国碳市,迎来湖北和重庆两个市场的首次交易履约,使得覆盖的试点企业比上年增加约400个。

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行为模式发生了明显改变。主要体现在:交易高峰比第一个履约年度更早到来。2014年的配额交易主要集中在履约清缴临近的一个月,履约期结束后再次陷入平静。而2015年,市场交易从当年2月陆续开始,到5月,配额交易的价格和成交量都达到了高峰,而进入履约清缴的6月和7月,由于供需状况变得明朗,配额价格反转下跌。交易高峰的提前到来,可以看出经历过第一年履约后,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的意识大为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因而,2015年度的履约率同比提高不少,100%完成履约的试点市场从2014年仅有上海一个地区,到2015年,北京、广东、上海、湖北4个试点市场均达到100%履约率。另一个显著的改变在于,2015年投机性交易比2014年增多,这和2015年开始引入大量机构投资方,市场变得更加开放有关。

2015年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纳入交易履约体系。7个试点陆续公布了各自的《碳抵消管理办法》,由于各试点对项目的技术类型、项目来源地、减排量的产出时间、抵消上限都进行了不同规定,使得CCER入市交易的政策出现高低不一的门槛。对于准入限制较少的试点地区,比如北京和上海,CCER的交易量和履约抵消量比其他限制较多的省市突出很多。CCER的入市促进了碳市场的流动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市场价格,使得各个试点市场2015年的配额价格均有所下降。其中,CCER履约用量最大的上海市场,碳配额的价格振幅最大,最低日均价和最低月均价都出现在上海,分别为9.5元/吨和15.52元/吨。

延伸阅读:

全国碳交易市场前期将整合7-10家交易所

【深度】如何看待中国碳市场?

原标题: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碳市场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