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技术正文

污水处理技术篇:水解酸化工艺及特点

2016-05-27 09:18来源:环保零距离微信关键词:污水处理水解酸化工艺曝气生物滤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水解(酸化)工艺属于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改进型,适用于处理低浓度的城市污水,它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4小时,能在常温下正常运行,不产生沼气,流程简化,并在基本不需要能耗的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降解,降低了造价和运行费用。

水解池内分污泥床区和清水层区,待处理污水以及滤池反冲洗时脱落的剩余微生物膜由反应器底部进入池内,并通过带反射板的布水器与污泥床快速而均匀地混合。污泥床较厚,类似于过滤层,从而将进水中的颗粒物质与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

由于污泥床内含有高浓度的兼性微生物,在池内缺氧条件下,被截留下来的有机物质在大量水解—产酸菌的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物质,将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如有机酸类)。经过水解后的污水的可生化性进一步提高,通过清水区排出池外进入后续好氧系统进一步处理。由于上述原因以及水解酸化的污泥龄较长,所以在污水处理的同时,污泥得以稳定减容。在水解酸化池中,主要以兼性微生物为主,另含有部分甲烷菌。

水解酸化池中COD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吸收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以及大分子物质降解为有机酸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同时还包括硫酸盐的还原、氢气的产生及少量的甲烷化过程等。

总之,水解(酸化)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多功能的水解(酸化)池较功能专一的传统初沉池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高,节能降耗。

以多功能的水解池取代功能专一的初沉池,水解(酸化)池对各类有机物的去除率远远高于传统的初沉池,其COD、BOD、SS去除率分别达到25-30%、15-25%、65-70%,从数量上降低了对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水解池用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能耗完成了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净化过程,使该组合工艺较常规工艺节能20%~30%。

2)污泥相对稳定

水解(酸化)—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较常规工艺污泥量减少了15~30%,整个工艺的剩余污泥最终从水解酸化池排出。由于采用缺氧处理技术,在处理水的同时,也完成了对部分污泥的减容处理,简化了传统处理工艺流程,同时水解(酸化)池内污泥稳定,容易处理与处置。

3)基建费用低,运转管理方便

水解(酸化)工艺基建费用较常规初沉池基建费用低,且不需要大量的水下设备维护,处理效果稳定,管理方便。

水解酸化生物处理工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该工艺不具有厌氧消化过程中对环境条件严格要求,及降解速度较慢的甲烷发酵阶段,将系统控制在缺氧状态下的水解酸化阶段。其原理是通过水解菌、产酸菌释放的酶促使水中难以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发生生物催化反应,具体表现为断链和水溶,微生物则利用水溶性底物完成胞内生化反应,同时排出各种有机酸。

水解酸化过程能将废水中的非溶解态有机物截留并逐步转变为溶解态有机物,一些难于生物降解大分子物质被转化为易于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如有机酸等,从而使废水的可生化性和降解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利于后续好氧生物处理。因此,后续的好氧生物处理可在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内达到较高的COD去除率。

⑴水解池的启动通过调整水力停留时间利用水解、产酸与甲烷菌生长速度的不同。利用水的流动造成甲烷菌在反应器中难于繁殖的条件。省去了气体回收部分。

⑵具有较好的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

延伸阅读:

【技术干货】关于污水处理过程中水解酸化类问题探讨

原标题:水解(酸化)工艺//特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水解酸化工艺查看更多>曝气生物滤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