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场地修复评论正文

两个案例带你看不一样的场地修复

2016-07-06 13:32来源:中国建设报作者:谢盼 张岩鹏关键词: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唐山世园会)核心会址南湖公园,一座建设在采煤沉降地上的公园惊艳了世人。这早已不是个案,武汉园博会主会场、北京园博园场地……近些年来,我国各地利用举办大型活动的契机,治理城市“废弃之地”,使其变身“绿肺”的做法颇为流行。废旧矿场如何改造?垃圾场怎样修复?

由“深黑”到“新绿”的转变

漫步在唐山世园会所在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内,花雕、花海、花香是基调,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唐山的一块“工业伤疤”——荒芜废弃的采煤沉降地。唐山如何完成的这一转变?

唐山世园会执委办副主任薛绍江说:“因为曾是采煤沉降区,这里并不适宜居住,更不允许建高楼。要想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就要对这块土地进行改造。当然改造过程殊为不易,工程量巨大、耗时漫长。”

最初的改造工程始于1996年,唐山市提出“变劣势为优势,化腐朽为神奇”战略方针,规划将“荒芜废弃的采煤沉降地”建为一座集游憩观赏和水上活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公园。

2007年,唐山市决定将南湖核心区与周边区域连成一片,构筑91平方公里的南湖生态城,并一举攻克了防止水渗漏等诸多难题,从而打破了采煤沉降区不能开发和利用的禁锢。2008年,大南湖扩湖工程正式启动,拆除违规建筑,搬走粉煤灰和煤矸石,清运出垃圾。2009年5月1日,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原来大大小小的沉陷坑整合成了11.5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原本的粉煤灰排放场建成了6.2万平方米的市民广场。

经城市湿地保护专家鉴定,南部采沉区具有次生湿地特点,对于涵养城市水源、维持区域水平衡、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城市湿地的研究有科学价值。目前,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中的人工湖中生长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达到了20余科40余种,各种动物、鱼类30余种,保持了湿地系统的完整。

“世园会能够申办成功,唐山赢在南湖。作为我国第一个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地市级城市,唐山的申办亮点就在于利用采煤沉降地,不占用一分耕地。”唐山世园会筹委会办公室主任解桂林说。唐山世园会将“时尚园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渗透到公园的每一寸土地上。如:对采煤废弃物堆积起的煤矸石山进行改造、整形,再实施山体绿化和花草种植,建成溪水、桥梁、码头、雕塑、亭子、长廊、山谷等多处园艺景观。

化腐朽为神奇,变劣势为优势。唐山世园会讲述的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华丽变身的传奇,并向世界展示唐山抗震重建和生态治理恢复成果。

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奇迹

服役16年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曾经是武汉市的一块“邻避之地”。生态修复技术扭转乾坤,让这里变成了城市的“绿洲”。站在武汉园博园的心脏——荆山山顶,放眼望去,117个展园星罗棋布,苍翠的山水见证着这个垃圾填埋场上的科技神话。

武汉园博园,绿化面积176公顷,栽种着近5万株苗木,每年吸收烟尘6.35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武汉“绿肺”。谁能想到,这颗城市“翡翠”的核心区原址竟然是于2005年“退役”的金口垃圾填埋场。该垃圾填埋场共服役16年,填埋垃圾共计520余万立方米100余万吨,土壤中积聚了大量的重金属、水质污染物。

“采用世界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在垃圾山上建园博园。”2012年5月,武汉市在申办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时,提出的想法极富创意,打动了园博会评审委员会的全部评委。

“在垃圾场上建园博会园区面临着很多困难,城市生活垃圾场的技术处理难度与挑战很大,各类生活垃圾混杂,极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沼气、渗滤液,危害大、隐患多,稍有不慎就后患无穷。”武汉园博园垃圾场生态改造顾问、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朱蕾介绍。

数百万立方米的垃圾、污染物若仅仅依靠自然降解,至少需要30年,全部外运成本高达10亿元。如何高效地解决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何将成本降到最低?最初,武汉园博会筹建方也考虑过垃圾处理常见的“挖、筛、烧”3种方式,但都因为难以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被否决。经过反复验证,筹建方最终确定综合使用“好氧修复”与“封场治理”两项技术。“好氧修复”是利用鼓风机把新鲜空气注入填埋时间不长的垃圾堆体深处,使垃圾“吸氧”后加快降解速度,垃圾降解速度快、温室效应贡献率低、不产生二次污染,渗滤液回灌还可以降低渗滤液处理的成本;“封场治理”则是对降解较为稳定的垃圾区域,利用垃圾场底部防渗黏土层,与垃圾山表面的防渗膜,像“包饺子”一样,把垃圾层层包裹起来。大量渗滤液用机器抽出净化后,可浇灌园内花木,避免其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采取这两种新型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武汉市仅用两年时间、耗费2亿元,就基本消除了环境和安全的隐患,大大降低了时间和财力成本。如今,在园博园北广场处,筹办方特意保留下一处遗址景观讲述建园的生态故事。游客们透过玻璃幕墙,能够清晰地看到当年各类生活垃圾填埋的横断面,与现在绿意盎然的园博园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涓涓细流顺势而下,一派湖光山色尽收眼底。15年前亚洲单体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脱胎换骨成了今天的城市生态明珠。

与此类似,坐落在北京市西南的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的会址——北京园博园,在实施生态修复前是一片废弃河滩地,是北京城南最大的建筑垃圾填埋场,经过生态修复已彻底脱胎换骨,成为面积两倍于颐和园的首都新园林。该园博园按照“废地重生”的环保、生态新理念规划建设,共种植乔木、灌木400万株,成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大花园,是北京城的一个新“绿肺”。

武汉园博园、北京园博园的大胆探索,不仅获得众多游客点赞,也受到不少国内外环保组织与专家的认可与肯定。

原标题:生态治理城市“病灶”进行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填埋场查看更多>生态修复查看更多>湿地保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