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污泥人物正文

薛涛:国内目前污泥处置难题的现状和解决建议

2016-07-13 16:14来源:中国水网关键词:污泥处置污水处理污泥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污泥能源化曾经在国内出现,但不久就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品质低劣和二次污染现象,技术方法逐渐没落。实现污泥能源化,要做到足够安全,其成本并不低。成本的制约,是当下选择污泥处置路线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高阶项目BOT全成本大多会超过500元/吨,每吨污水的处理成本约0.4元,相对于全国平均不到1元的污水处理费显得过高。与成本制约并存的是人才制约。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巨大,造成欠发达地区人才缺乏,污水处理厂专业建设管理和运营人才不足。

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高阶项目的示范,更要关注中低端处理处置路线能否满足安全稳定化和部分减量化的需求。湿污泥直接混烧会带来板结、烟气超标等问题,因此,实现“低成本的脱水”——即湿污泥破水工艺依然重要。分析当地土地环境成为选择污泥处置技术的重要依据:在盐碱地、沙化地较多的地区或者林区,以较低的成本把仅达到安全稳定化要求的处理后污泥作为改良土,用于土壤改良或者林肥。经历30年的从无到有、再到覆盖县镇一级,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值得思考的是,在污水治理、通信、高铁、核电等领域,通过市场换技术这一引进模式屡试不爽。而在污泥处理方面,虽已探索近10年,这一模式却不能得到很好的复制,例如重庆唐家沱污泥消化干化、上海石洞口干化焚烧项目等。国内的污泥处理处置产业虽然经过甚至还处于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局面,但是,主要的技术方向和阶段性适应技术已经渐渐清晰,这个产业甚至存在国内技术再次占领国外市场的可能。而我国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和水务投资运营商,在选择污泥处理处置路线时,一定要兼顾现在和未来,因地制宜,最终给污水处理画上完美句号。

技术引进为何在污泥领域失灵?

由于特殊国情和特殊泥质,导致通过惯有的市场换技术来解决中国的污泥问题并不顺利,各类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仍在战国时代靠简单引进国外技术,无论是技术、造价还是管理均明显表现出不适合中国国情的问题。究其原因,雨污同流、市政工业污水合流等管网建设滞后,导致我国污泥属性不同;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财力有限,对环保的投入与重视程度不够;全国各地经济、地理、人口、气候等条件复杂且极不均衡;主导污水处理技术并在污泥路线处理上拥有话语权的主流市政设计院对污泥所涉及的跨领域学科还很陌生。同时,污泥处置自身也具有特殊性。目前,污泥遗留问题已经成了各地政府无法回避的环境问题。然而,国外技术在引进之时是否也在不断变革和升级?国内层出不穷的处理路线是百花齐放还是鱼龙混杂?技术混战成了当下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的独特现状。

受制于低成本,技术路线如何选择?

安全稳定化和减量化是当务之急,污泥资源化的含义不是变废为宝,而是取宝于废,劣质建材化必须停止。选择中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有哪些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呢?目前中国生活污水污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作为污水中几乎全部污染物(很多成分同时也是资源)的载体,经脱水至含水率为80%后,直接进入填埋场会破坏其正常结构并造成二次污染,更普遍的是填埋场拒绝接收后污泥被不当弃置。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的概不追究,江苏省去年已经有官员为此担责。北京“门头沟污泥第一案”中推托给第三方(即通过不合理低价却在合同条款中声明要求安全处置的污泥处置外包合同来转嫁风险和责任)的逃避模式已经不能再被采用。因此,在资金不足的背景下,把稳定化、减量化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完成,并保证其安全、稳定,是现阶段最现实的选择。在这方面,主要的难题就是在低成本前提下将湿污泥含水率降至60%以下并保证处理后污泥的安全稳定。

基于经济的现实压力,我国曾经探索以石灰搅拌实现含水率下降及稳定化的路线,但由于增量、对污泥泥质的彻底毁坏以及违背循环经济的原则,已经走向消亡。随后,又出现了以广州新之地和山东景津为代表的板框脱水方式(这一路线由于破水必须添加化学物质,近期备受争议,但仍在努力寻求突破)。此外还有天津万峰电干化等,作为低成本前提下的阶段性脱水的替代方向。资源化并不是要把污泥本身当做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污泥资源化的含义不是变废为宝,而是取宝于废。公认可行的资源化路线包括将养分还原于土壤的好氧堆肥和以国外技术为主导将热量重新利用的厌氧消化,这是取宝于泥的两大方向。当然,污泥资源化属于更高阶段的处理处置方式,在技术层面上还需能够兼顾安全稳定化,保证最终的安全处置。但是,在过去10年中,我国的污泥资源化,可以用“看上去很美”来形容,其发展步履维艰。值得一提的是,污泥资源化的另一个方向,即建材化曾经在国内出现,但不久就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品质低劣和二次污染现象,这一技术方法已逐渐没落。实现建材化,要做到足够安全,其成本并不低,这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看出。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泥处置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污泥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