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深度】“太湖垃圾偷倒事件”折射上海垃圾处理困局

2016-07-14 18:13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李超关键词:建筑垃圾垃圾分类上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上海的地域面积小,工程量大,所以建筑垃圾产生量也大。”胥和生认为,目前上海本地在处理建筑垃圾方面已接近饱和,生活垃圾也是如此。“上海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既要解决居住问题,又要解决商业问题,还必须守住国家规定的耕地面积。哪里还有闲着的土地。”

上海很多区的垃圾处理压力很大,惠宾码头所在的嘉定区就是一个例子。

上海嘉定区将垃圾填埋场建在边界,东南风下风口一河之隔就是江苏太仓市,河对岸住着20个小区上万居民,业主们睡觉关了窗户也没用,臭味经常钻窗而入。

嘉定垃圾填埋场每天承担该区近1000吨生活垃圾填埋量,目前一期工程属于超期使用。去年2月,二期扩建工程经嘉定区发改委批复开工建设,却遭到太仓老百姓强烈反对。而日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还在建设中。

去年10月10日,嘉定区政府公告称,经嘉定区相关部门研究,考虑综合因素,区政府取消嘉定区残渣垃圾填埋场扩建二期工程项目,确保12月底停止一期填埋场的使用,2016年年初对现场进行生态改造。

垃圾转运成为破局之路。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嘉定区一位参与处理的官员介绍,暂时的办法只能通过码头,用船把垃圾运出去。“上海现在的确处在一个垃圾处理困局上。”胥和生认为,目前上海的建筑垃圾处理有4个问题需要面对:分不清、运不出、埋不掉、用不好。

如何解决特大城市病

去年12月20日,在没有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深圳一处渣土山突然发生大面积滑坡,失踪人数将近百人。专家鉴定后认为,事故原因是废弃渣土堆得过多过高,且没有防护措施。据介绍,深圳市当时年产生建筑废弃物达到3000万立方米,几乎可以填满3个水库。

有媒体报道,2000年以前,深圳建设项目数量相对较少、规模相对小,待建地和低洼地广泛分布,余泥渣土排放基本平衡,甚至不需要另建渣土受纳场。2001年至2005年,压力初现。2006年以后,深圳进入余泥渣土排放难的阶段。

轨道交通建设,房地产市场膨胀,汽车保有量增加,地下车库激增,开挖的土方大大增加。

如何处理这些数量巨大的余泥渣土,成为政府部门头痛的问题。

当时深圳仅有9座受纳场,根本无法满足轨道交通、旧城改造,再加上遍布深圳的地产开发项目所产生的余泥渣土,这也直接导致偷排乱倒现象猖獗。滑坡事故的发生地——光明新区光明红坳余泥渣土受纳场,正是9座受纳场之一。

与深圳、上海这样类似的特大城市,生活、建筑垃圾日产之多、处理之难,使得城市垃圾处理陷入困局,这是日益流行的特大城市病。

胥和生说,在这次太湖事件发生前,上海市政府已在关注这类课题。

胥和生介绍,突出源头垃圾分类的管理、强调末端处置消纳设施的科学性、给予一定的补偿机制,以及采用生地变熟地的土地开发方式,都是上海垃圾处理方法中的重中之重。

生地变成熟地。比如一个农田里有稻田、鱼塘和洼地,把好的渣土运过去将场地平整好,钱全部由上海有关单位出,场地全部平整好后好再交给对方。“这样一个补偿加联合开发的绿色机制,当地就更容易接受。”胥和生强调,“不能把装修废材料混进去,不能把有危险的土放进去。”

胥和生认为,上海目前垃圾转运的现状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要与当地环境治理、房地产发展结合。

原标题:“太湖垃圾偷倒事件”折射上海垃圾处理困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建筑垃圾查看更多>垃圾分类查看更多>上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