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我国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深度研究

2016-08-22 08:32来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环境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构建我国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3.1目标与方法

3.1.1总体目标

为促进我国土壤环境管理从污染物总量控制向环境风险防控与预警转变,力争到2020年,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区域特征的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建立预测预报平台技术模式,建立农用地、建设用地、污染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平台,在重点区域成功示范的基础上,全国推广和业务化运行,逐渐建立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信息系统与信息平台,最终构建国家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

3.1.2技术路线

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平台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我国环境治理的深入,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为基础的环境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逐步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在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领域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制度体系的构建以及基础研究的开展十分欠缺。

依据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现状及研究成果,拟构建我国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的技术路线见图1。

3.2主要实施途径

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综合我国已有的土壤环境质量普查、背景值调查等研究成果,考虑生态环境动态演变趋势,从多目标分析和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出发,构建适合我国的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其主要的实施途径为:

逐步形成“基础调查-质量监测-风险评估-预测预警”体系,并通过“时间-预警-空间”3个维度构建土壤环境风险预测成果。

3.2.1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监测

我国有关部门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多项调查和监测,测定指标主要为土壤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监测对象主要为土壤污染物全量、形态含量、毒理效应等方面,涉及影响化学物质迁移转化、生态效应的宏观因素,如土地利用类型;微观环境条件,包括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粒级组成等。

此外,针对我国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堪忧的现状,相关部门进一步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监测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共采集4130件表土样,测定元素60多种,863个土柱样,测定了元素48种。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地球化学监控网络,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泛滥平原沉积物样530多件,测定了50多种元素。

上述土壤样品的调查和监测的基础工作,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评估与预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但是由于前期调查采集样品的介质类型、采样方法、分析测试指标、分析方法等各不相同,数据资料的对比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性。

通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监测水平的不断深入,区域性、局部性的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监测工作不断扩展,逐步形成一批多层次多时段的土壤环境基础资料,为建立土壤环境风险评价和预测预警平台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3.2.2土壤环境风险评估

借鉴国外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方面的现状,逐步丰富和充实我国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国外环保工作起步较早,美国环保局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完成了法律、风险评估指南和技术导则的制定,形成了一系列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的方法、技术性文件。

欧洲委员会(EC)制定了《风险评估的技术导则文档》[10];荷兰公共健康与环境研究所(RIVM)建立了一系列的生态毒理学评价方法和模型以及基于生态毒理学评价的有害风险浓度。

生态风险评估已经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相关研究工作也在不断的深入拓展。

近年来,我国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工作进展迅速,编制和发布了一系列土壤环境评估方法、评估基准、具体评估工作等文件。

如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对工业企业生产生活造成的土壤污染危害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工业企业厂区及周边土壤和地下水质量;

2011年,环境保护部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将防范环境风险作为四大战略任务;

2014年环境保护部发布《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规定了开展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原标题:我国土壤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深度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环境查看更多>环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