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关于【海绵城市】的几大争论焦点!

2016-09-13 09:14来源:水进展微信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水资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争论焦点5:海绵城市能否解决水质污染问题?

正方观点:城市绿色海绵体(包括绿地、湿地、水体、河滩、水岸等及其附生的动植物)可以过滤和净化水质,从而大面积而且很省钱地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11]。

反方观点:水的富营养化大多可以自然解决,但是重金属和某些人造毒性物质无法自然消解,将长期以混合态、络合态或化合态存留在土壤中。这种土壤污染是很难处理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人工污水预处理防止重污染径流进入土壤。如果因强行向土壤灌注雨水让这些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层,将造成更大的生态灾难。

争论焦点6:建设海绵城市更省钱吗?

正方观点:灰色基础设施(路网、电网、排水管等)是靠人工、水泥、能源去建设、维护的,这个系统需要浪费很大的能源,而且是单一的解决问题。而综合的生态基础设施(水系、绿地、自行车系统、步行系统、文化遗产廊道等)整合在一起,能够很大程度综合而且“免费”地解决这些问题[12]。

反方观点:绿色海绵体解决洪涝的能力有限,城市首先还是要高标准搞好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再锦上添花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现在正在推广的城市海绵工程造价高,寿命短,而且实际上不含污水分流和处理工程,没有经过经济技术分析与核算,应审慎对待。

争论焦点7:海绵概念是发展的吗?

正方观点:海绵概念是发展的,正从小海绵(绿色海绵体)向中海绵(下水系统)和大海绵(防洪系统)发展,逐渐完善。

反方观点:所谓小中大海绵的说法是概念偷换。绿色海绵概念以批判灰色基础设施开始,到返回来承认中国雨洪问题还是要以灰色基础设施为基础,绕了一个大圈。

综上所述,积极利用绿色海绵体保护和储留雨水是一项积极善意的发展,但前提条件是城市拥有充足的绿地,雨水没有被污染。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夏季大暴雨,动辄超过海绵体容纳量的数倍甚至十数倍。城市海绵体对治理洪涝能起多大作用,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分析。另外,现行的《指南》忽视经济技术核算,没有计算投入产出比,鉴于全国性海绵城市建设耗资巨大(初步估计仅仅小海绵建设就在6万亿元以上),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是一项十分慎重的工作。

文章转载于公众号《知识分子》,文章为节选!

撰文|王绍增(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园林》学刊主编)

象伟宁(同济大学教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教授,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共同主编)

刘之欣(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

延伸阅读:

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19城出现内涝 试点失败了?

从武汉内涝剖析:海绵城市如何真正成为“吸水海绵”

原标题:关于【海绵城市】的八大争论焦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海绵城市建设查看更多>水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