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报道正文

打造一体化土壤修复产业链 助推行业发展

2016-10-27 15:56来源:中国网关键词:土壤修复产业土壤污染土壤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污染,治理难度大,然而我国土地污染状况严峻,如不重视治理土壤污染,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将受到严峻挑战。”在谈到举办“土壤改良与资源利用”国际研讨会的初衷时,周奕丰如此回答。

2016年10月26日,由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承办的“土壤改良与资源利用”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召开。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在会议期间接受了媒体的专访。

土壤污染现状不容忽视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有限,土地资源宝贵,更应该重视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

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土壤酸化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周奕丰表示。

而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点,改良难度较大,改良时间长。周奕丰建议,制定保护土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实施细则,如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建设土壤数据库、标本库;加强测土施肥、合理施用农药;推行轮作休耕制度;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及改良工作。

土壤修复蕴含万亿元级市场

由于目前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土壤治理任务紧迫,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广阔。2013年时曾有环保部有关领导称,相对于水和大气污染治理,我国的土壤治理起步较晚,但一旦土壤治理市场打开,将远超水和大气,可能达到上十万亿元的规模。

但是土壤治理具有持久性、长期性等特点,所需资金巨大。“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采用市场经济的做法,鼓励以工商业反哺农业,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土壤改良和污染的治理工作。”周奕丰表示。

周奕丰表示,近年来,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土壤改良和污染的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大土壤治理力度。今年5月份出台的“土十条”,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有助于推动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但还应尽快制定出有利于行业运营的法律和法规,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促进产业和市场规范发展。”周奕丰称。

打造一体化土壤修复产业链

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大型资源能源综合产业上市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循环型经济的发展理念。“鸿达兴业的定位是打造成为中国‘环保、新材料和交易所’产业的领航者,环保业务是公司运用在土壤修复领域的专业经验,发展一体化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 周奕丰介绍。

据了解,近年来,鸿达兴业一直致力于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及土壤调理剂等产品的生产销售,大力发展土壤修复和环保事业。公司通过流转土地进行土壤修复并建设了土壤修复示范基地,在广东、内蒙、新疆、海南、广西等省区推广土壤修复业务。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下,鸿达兴业也加快海外业务拓展,通过提供技术支持、综合解决方案、销售土壤调理剂等模式到柬埔寨、印尼、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推广土壤修复。

对于未来在土壤修复领域的战略布局,周奕丰表示,公司将打造“土壤调理剂—土壤修复—综合利用”的一体化土壤修复产业链,推动土壤修复业务发展。

本次由鸿达兴业主办的“土壤改良与资源利用”国际研讨会,即旨在为土壤改良与资源利用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一个理论研究和成果交流的平台。

“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提高人们对土壤改良和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鼓励社会各界共同保护土壤安全,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周奕丰称。

延伸阅读:

【深度分析】中国土壤修复市场现状与预测

原标题:周奕丰:打造一体化土壤修复产业链 助推行业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产业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