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企业正文

曹国宪:垃圾分类政策分析及宁波世行贷款有机垃圾处置案例

2016-12-16 09:21来源:中国固废网作者:张伟关键词:垃圾分类首创环境曹国宪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些年,国家、地方的垃圾分类政策逐渐强化,但垃圾分类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此,首创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曹国宪在“2016年第十届固废战略论坛”上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四点原因。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

垃圾分类政策分析及预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垃圾围城现象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垃圾分类管理也成为解决垃圾围城现象的一个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对生活垃圾管理进行研究和技术应用,并且将重点放在了末端处理上面;90年代,生活垃圾管理由末端向全过程方向延伸,正式出现垃圾分类理念;2000年,建设部选定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15年,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区域的范围扩大,住建部等五部委确定2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2016年,发改委、住建部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这是我国针对垃圾分类出台的具有强制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将有效推动垃圾分类目标的实现,为垃圾分类处理指明方向。方案对强制范围和对象都进行了明确而规定,省会、计划单列市等城市,公共机构,如学校、医院等都在强制范围之列。

为了解决生活垃圾的问题,国家、部委、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从源头控制、分类处理、影响评价多个维度进行了规范,形成了相对完善制度。既然中央和地方都支持垃圾分类,民众也赞成落实,那为什么垃圾分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原因为以下四个方面。

1、分类标准不明确

目前分类标准不能为居民们所理解,致使多数居民往往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而非政策确立的分类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分类目的不清晰

垃圾分类的目的在于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处理的有效性,而目前宣传的资源化只是垃圾分类后得到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3、分类认知有分歧

在政府层面,垃圾分类回收主要为了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减少垃圾产生量;而在民间,对垃圾进行分拣的最大动力则是经济利益。

4、分类政策少监督

缺少相应的监管机制来保障分类政策的落地和实施。

垃圾分类,除上述完善之外,还应该多引进一些国外先进案例,加强民众的宣传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制定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让有害垃圾单独投放、日常生活垃圾分类的投放,建立有利于居民分类的鼓励机制和运营的方式,同时强化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和广泛动员、参与教育等等。在运行机制上,是发挥政府和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力量,政府制定标准、完善监管,企业进行专业高效的市场运作,公众树立意识、主动参与。在模式上,首创环境比较多关注的是上海模式和宁波模式。

上海是一个试点,到2015年底,绿色账户全市已经覆盖了105万户,发出85万张的绿色账户卡,持卡数超过了80%。系统有前台的操作和线上平台的对接,还有后台的支持。

宁波的系统化设计与实施,整体系统设计加上协同治理和资源各方面支持,通过绩效的激励和宣传培训,来推动垃圾的分类。宁波市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的整体设计包括分类收运和分选、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支持和项目管理,协同治理包括再生资源、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的三网融合和涵盖多个项目,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包括餐厨,包括厨余、电子、建筑、大件、填埋场等的三园十场。

原标题:曹国宪:垃圾分类政策分析及宁波世行贷款有机垃圾处置案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首创环境查看更多>曹国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