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人物正文

观察|陈能场等:对“痛痛病”的剖析与思考

2017-01-24 10:09来源:今日科苑作者:陈能场 郑煜基关键词:土壤污染环境污染陈能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导 读:很多人知道“痛痛病”,但网络上、教科书上关于“痛痛病”的信息过于碎片化,一些信息以讹传讹,导致很多人对“痛痛病”的前因后果不甚清楚,甚至心存误解,闻镉色变。对日本的“痛痛病”有必要进行深度剖析、解读和反思,以警示后人,让这一公害不再重演。

在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在20世纪中期达到了最高峰,例如欧洲酸雨引发的森林大面积死亡、莱茵河污染事件、美国拉夫运河事件、日本接二连三的环境公害……

到了1972年,联合国决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开始反思自身在这个星球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后,世界各国针对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排放、气候变化乃至环境与发展签署了众多的协定、宣言、议定书、公约等,旨在让这个世界更加可持续、更加美好和健康。

在众多的公害中,“痛痛病”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注意。首先,引起“痛痛病”最主要的因素是镉,而据2014年4月17日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公报》,镉也是我国点位超标率最高的一种重金属;其次,“痛痛病”是因为镉通过污染的农田进入稻米,当地居民长期摄取从而引发的一种“痛不欲生”的病害,与日本相同,我国也是以稻米为主食的国家,且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高达65%。

很多人知道“痛痛病”,但网络上、教科书上关于“痛痛病”的信息过于碎片化,一些信息以讹传讹,导致很多人对“痛痛病”的前因后果不甚清楚,甚至心存误解,闻镉色变。

对日本的“痛痛病”有必要进行深度剖析、解读和反思,以警示后人,让这一公害不再重演。

日本的“痛痛病”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

事实上,日本“痛痛病”的发现远早于20世纪60年代。其最早报道见于1911年的《富山日报》,此后由于一战、二战和朝鲜战争,铅锌等重金属需求的急剧增加,矿山开采力度加大,更多的镉流入河流和稻田而加剧,导致该病的发生从早期出现在个别家庭发展到村庄中20%生育过的老年女性患病,对该病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早期的“诅咒病”到“风土病”、环境病,再到公害病的变化。

1968年,日本政府认定了“痛痛病”是由重金属镉所引起,其后虽然采取了种种措施,但到2004年依然有3位女性被认定患有“痛痛病”。从1911年到2004年,“痛痛病”在日本的历史跨度近一个世纪。

“痛痛病”近乎“妇女病”

仔细分析日本“痛痛病”的患者性别,可以发现99%以上的患者是生育过2—3胎的老年女性,从1967年到2004年在神通川流域发现的191个患者中,女性188名,男性只有3名,女性患者比例高达98.42%,男性患者只占1.58%,因此,“痛痛病”堪称“妇女病”。

“痛痛病”之所以主要在女性中发生,有科学家分析,其中一方面是由于男性荷尔蒙有助于防止骨头矿物质的溶出,而女性体内的男性荷尔蒙相对比较少;另一方面还与女性的生理生育有关。女性在怀孕的过程中会将自身骨头甚至牙齿中的钙等溶出供给胎儿,笔者的一位朋友在怀孕的过程中就掉了两颗牙。同时女性因为月经容易造成体内缺铁,而体内的这些矿物质元素的充足与否对于镉的肠道吸收和进入体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营养在控制“痛痛病”中具重大作用

“痛痛病”发生后,很多科学家对营养在降低镉的体内吸收做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膳食营养和体内的营养状态在降低肠道对摄入到肠道的镉的吸收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当食物中的膳食纤维以及钙、铁、锌等矿物质营养丰富或者体内钙、铁、锌充足时,进入体内的镉不及这些元素缺乏者吸收镉量的1/10。

科学家仔细分析发现,神通川流域的“痛痛病”患者大都家庭贫困,饮食结构单一、缺乏营养。有趣的是远在新西兰东南部的一个小岛,当地居民喜吃生蚝,并且多喝牛奶,生蚝中的镉高达5毫克/千克,小岛居民的镉摄取量与神通川居民相当,达到600微克/天,但这些居民并没有因为高镉摄取而发生“痛痛病”,相反他们身体很健康。其实,这是因为生蚝中富含的锌、铁以及牛奶中的钙等保护了他们。

美国镉研究专家Chaney比较了欧美和日本的镉污染地域的人群健康,发现欧美的一些镉污染区的污染程度不低于日本的神通川流域,却并没有因此发生严重的因镉带来的健康损害,他认为原因在于亚洲人主要食用的大米缺乏铁、锌、钙等营养,而西方人的食物富含铁、锌、钙等元素。

痛痛病”对中国的警示意义

严控镉的环境释放

自从人们认识到镉吸收过量会引起包括“痛痛病”等一系列的健康损害后,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控制镉的生产、应用和排放,如欧洲的镉使用大国比利时在1950年排放到大气中的镉高达12.5万千克,但到1993年其排放不足130千克,而最早于1899年发明和使用镍镉电池的瑞典,1982年开始禁止使用镉作为颜色染料、塑料稳定剂和表面处理剂,从1994年起,限制磷肥中的镉含量不超过100克/吨磷,并对每超过5克/吨的磷征收30克朗(后来改为税收)。

在世界范围内,中日韩是镉使用最多的国家,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冶炼、燃煤等排放的镉数量巨大,从2003年起,中国生产应用镉的数量开始超越以往排名第一的日本。

有科学家根据排放清单估算,2010年我国排放到大气中的镉高达2186吨,而在另一估算中,年进入农田的镉高达1417吨。鉴于镉的高毒性和公害后果的长效性,我们是时候采取措施严控镉对环境的污染和农地排放了。

发挥营养的抗镉吸收作用

我国对镉米的研究和报道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沈阳张士灌区,40多年来,众多科学家对我国各个矿区的土壤、稻米和人体健康进行了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研究表明,目前可能存在人体健康影响的区域主要在矿区及其周边。由于矿区居民接触镉的途径多,并且多以生产于矿区周边、自产的稻米蔬菜为主食,饮食结构单一,容易造成铁、钙、锌等营养元素的缺乏。因此为了保护国人特别是矿区周边居民的健康,建议加强科普、努力引导多样化和均衡的饮食结构、加强营养,为人体抗重金属吸收构筑最后一道防线。

延伸阅读:

观点陈能场:八个和一个的故事

【干货】镉--国内外重金属土壤环境标准值比较

原标题:陈能场等:对“痛痛病”的剖析与思考|观察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查看更多>环境污染查看更多>陈能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