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再生资源评论正文

从“流浪”到“回家”——听代表委员说说“垃圾分类线路图”

2017-03-09 11:24来源:新华社作者:朱涵关键词: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垃圾回收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分类还是靠“破烂王”、填埋时仍然“大杂烩”……一些城市探索推行“垃圾分类”多年,但大多难逃收效不佳的尴尬境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但“垃圾分类”为何推进难?如何让各类垃圾各得其所、各回各“家”?这些疑问,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2月21日,在合肥市蜀山区梅园公寓内,社区居民在刷卡后将不同类型的垃圾放入智能分类垃圾箱内。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分类流于形式,难解“围城之困”

位于辽宁沈阳城南的一个小区里,每栋居民楼前都设置了2个绿色的大型垃圾回收箱,箱体上标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字样,但现实情况是:多数居民将剩菜剩饭和生活垃圾用一个塑料袋混装在一起,直接扔进了垃圾桶内。

“知道垃圾分类对环保有好处,可看到垃圾桶里别人(扔的东西)都没分类,(各种垃圾)不还是混在一起?”小区居民李女士说。

垃圾回收后的处理,也同样“简单粗暴”。沈阳市一家环卫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不管是不是可回收利用垃圾,还是厨余垃圾,最后都是统一装车,在垃圾填埋场‘会和’。”

自2000年起,北京、上海、杭州、桂林等8座城市率先启动“城市垃圾分类”试点,但如今,这一探索仍在路上。

“许多城市所谓‘垃圾分类’,仅仅是简单摆放几个分类垃圾桶。”全国政协委员刘晓庄说,这样的情况在北京、杭州等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也较为普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每天都在大量产生。环保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56亿吨。有人测算,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垃圾,能绕赤道12圈。

但如此大量的垃圾,很快将“无处可去”。有资料显示,北京大部分垃圾填埋场将在数年内填满封场;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日处理垃圾数量超设计能力3倍,寿命不足5年。

“目前我国生产的垃圾60%都以填埋处理,随着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产生的垃圾数量越来越大,填埋场的选址、二次污染等,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王小康说。

垃圾分类遭遇“拦路虎”

“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全国政协委员王名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曾在北京积极倡导垃圾分类,他坦言垃圾分类推行“难”,在于垃圾分类、转运、处理三个环节本应“环环相扣”,实际上却彼此割裂。

很多实行垃圾源头分类的城市,欠缺后续的分类收运车辆等配套设施。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原总工程师包景岭算了一笔账,普通垃圾转运车载重3至4吨,一个成规模的填埋场一天处理1000吨的垃圾,垃圾车得来回运送垃圾近300车次,“如果垃圾量持续增加,如何运出去都会成为很大的问题”。

延伸阅读:

深度|中国垃圾分类存四大病灶 模式亟待再造

热点聚焦 | 两会十大提案聚焦电子垃圾、废旧轮胎、垃圾分类等循环经济领域

原标题:从“流浪”到“回家”——听代表委员说说“垃圾分类线路图”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厨余垃圾查看更多>垃圾回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