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垃圾分类:香港的经验和教训

2017-04-17 13:22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吴越关键词:垃圾分类垃圾处理香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对垃圾分类作出详细规定。

在生活垃圾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的当下,如何应对“垃圾围城”的威胁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多年来,素有“东方之珠”之称的我国香港也一直在与垃圾分类“较劲”。这座面积小、人口多的繁荣都市,试图通过立法立规、宣传教育、模式创新等多种方式保卫生态环境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有成效,也有挫败,尝试还在继续。

香港的经验,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惜物减废,教育渗透

在地少人多的香港,垃圾处理主要通过堆填和回收再处理两种方式进行。其中,约63%的垃圾以堆填方式处理。但是,平均每人每天弃置1.3公斤的垃圾,整个城市每天超过9千吨的总弃置量,给香港的垃圾处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为此,香港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结合社会环保组织的力量对民众、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让垃圾处理的正确方式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香港环境保护署在2013年公布的十年废物管理蓝图——“香港资源循环2013-2022”,就以“惜物减废”为重点,制定了一个清晰的十年目标,建立“减费、收费、收集、处置及弃置”的综合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府推行了“绿在区区”计划,在全港每区都设立一个结合环保教育,同时又可以协助社区回收资源的设施,公开招标,由一些公益团体进行营办。

“绿在东区”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负责人表示,人们往往存在误解,认为垃圾分类就是单纯把垃圾分门别类,但实际上,有些“垃圾”放到恰当的地方就是可以再利用的资源。因此,垃圾分类,其实也是一次资源再回收。

据了解,负责的公益团体会“主动出击”,联系社区里面不同的单位,比如小区、学校及其他组织,帮助协调回收如废弃玻璃、电池、节能灯、衣服等,再将这些物料统一整理运输至处理中心进行妥善处理。

为了让居民对安全、卫生问题放心,项目推广了“干净回收”的概念。也就是说,回收的物料会经过筛选,确保干净整洁。收集之后一达到足够数量,就会尽快送去适当的回收再造设施进行循环再造,不会长期堆积。若在回收过程中发现尚可使用的东西,项目组则会送到相关服务机构,转送给有需要的人。

垃圾分类,其实是整体环保理念指导下的正常行为。因此,除了在单一环节上做文章,香港政府还特别注重年轻一代的整体环保素养。

从牙牙学语的幼儿时期,到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时代,香港环境保护署与教育局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精心设计了程度各异的教育计划,旨在将环保理念“从娃娃抓起”。

令人欣喜的是,中小学时期种下的“环保种子”,到了大学阶段就可能“发芽开花”。

此前,香港城市大学的三名学生就因参加公益实习计划,研究提升香港垃圾分类回收的方法。他们受到外国兴起的“微推”概念启发,决定找出一种简单方法告诉人们回收箱的位置,让人们弃置垃圾前三思。

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教学楼一层的垃圾桶旁放置了指示最近的回收箱位置的路牌,并于垃圾桶上放置写上“香港堆填土地告急”的实地图片,及印有可回收物的警告标志。实行上述措施后,仅一周后回收箱的回收率便增加了约30%。后续,香港城市大学表示将继续招募学生进行研究,探讨该方法在街道、商场的应用可能。

原标题:垃圾分类:香港的经验和教训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垃圾处理查看更多>香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