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气候谈判”23年江湖恩仇录

2017-06-12 14:58来源:微信号:dlczxxs作者:李汀关键词: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巴黎气候协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 低谷中的僵局

伞形集团虽然态度消极,但总不好直接说自己不减排,而是采用了迂回的方式,花动作不断。

他们提出用“碳汇”抵消碳排放,重新核定各国减排目标。

比如说植物能吸收CO2,而我有大片森林。所以你不能光算我排出多少碳,你得用我排出的碳减掉我的森林吸收的碳。美国抛出一套非常复杂的算法,如果成立的话,可以抵消掉1/3的减排目标。

欧盟和发展中国家当然不会同意。事实上碳汇本身就是异常复杂的循环体系,其科学评估方法至今还是科学界难点。

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反映,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援助严重缩水,把其它不相干的援助项目,花式包装成气候变化援助项目,其实并没有资金投入。而一些承诺援助的环保技术,也常常出尔反尔、不了了之。

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掩饰中,各方矛盾愈演愈烈。

进入新世纪,2000年的海牙气候变化大会,美国作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态度强硬地要求大幅度降低自己的减排指标,导致会议陷入僵局。

直到最后一刻,协议依然无法达成。最终,大会主席扬˙普龙克沉重地宣布:“我不得不遗憾地向大家承认,我们辜负了全世界的希望。”

5. 艰难中生效

2001年1月,小布什政府上台,两个月后,他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它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可以想象,发展中国家强烈谴责,欧盟纷纷抗议,伞形国家其它成员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此时,《京都议定书》可以说岌岌可危了。

因为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有25%的CO2从美国排出。他一退出,双55标准中的“55%”就很难达到了,这样《京都议定书》几乎是没法生效了。

气候变化大会和气候谈判,遭致史上最沉重的打击。(当然,那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其实用不了多久,中国的碳排放就大踏步地超越美国了。)

重创中,气候谈判并未停下脚步。

2002年,欧盟签了,达到了55国标准。

2004年12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也签了,达到了55%标准。(伞形集团毕竟只是个松散组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气候变化查看更多>二氧化碳查看更多>巴黎气候协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