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市场正文

2017-2022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运行态势预测

2017-07-12 11:06来源:中国报告网关键词:碳市场碳交易碳排放交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碳交易机构建设必要条件

2.1政策

地区建设碳排放交易机构应坚持以政策先行为导向,发改部门牵头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规章管理制度,包括碳排放管理办法、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方案等。同时碳排放交易机构应配套建立碳排放交易规则体系,包含碳排放交易规则、碳排放交易会员管理办法、碳排放交易结算细则、碳排放交易信息管理办法、碳排放交易风险控制管理办法、碳排放交易违规违约处理办法等交易业务细则。

2.2技术、人才条件

交易机构应具备开发CDM、CCER项目的能力,能够合理选择方法学或开发出与项目技术类型适用的方法学。交易机构的建设需要培养和引进专业从事能源环境权益交易的人才,其需要熟知国际、国内交易规则,把握国内外温室气体的价格走势、交易机构制度,能够运用项目减排方法学,同时具备一定的环境工程的相关知识。因此,政府部门应牵头与高校合作,在低碳环境领域开展研究的高校开设相应专业课程,培育专业人才,并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锻炼交易人才的实践能力,为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2.3机构合作

通过与政府、机构和银行的合作,碳排放权交易机构需建立简便有效的交易机构系统,建立起有规模的交易市场。

(1)政府/政策先导是碳排放权市场发展的最大推动力量,因此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如所属地区人民政府、发改委、环保局等)制订完善的碳排放管理办法、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方案等。

(2)国内交易机构。在交易规则体系的建立上,可借鉴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省市交易机构的先进经验。甚至可引进较成熟的环境能源交易机构作为战略投资伙伴,共同培育地区性排放权的试点交易工作。

(3)银行。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金融机构,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需要银行提供资金融通、账户资金管理和清算职能,方便碳权交易工作的顺利开展。

(4)产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作为专司产权技术交易机构参与建设碳权交易机构,有利于为环境资源、节能环保及能源等领域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权益交易提供专业化权益性资本市场服务平台。

(5)排放企业。交易机构需与碳权交易直接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开展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参与CDM项目、CCER项目和碳权交易带来直接的可观效益或抵消碳排放量,调动企业参与碳权交易的积极性,增加市场流动性。

(6)技术认证机构。碳权交易由于其涉及工作的专业性,需要交易机构与专业的排放权认证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第三方的碳排放核查及技术指导,第四方碳排放复查、抽查。目前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审定与核证机构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华测国际认证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星霖碳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十二家单位。

(7)科研机构。交易机构应与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着力开拓低碳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编制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还应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从事CDM项目或碳权交易的企业、个人提供培训服务。同时,应鼓励国内有能力的大学开设针对性专业课程,系统全面的培训碳交易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3小结

从政策法规、技术人才、机构合作三方面详细分析了碳交易机构建设的必要条件。在此提出两点相关建议:

(1)由点到面发展。我国计划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2016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因此应以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借鉴,大范围开展碳交易市场基础建设。非试点城市应把握以政策先行、法律保障为基础,确定配额总量和调节措施,制定配额分配机制;管理办法、交易规则体系等可借鉴试点省市交易机构的先进经验。

(2)区域平衡发展。首批七个试点城市中,仅重庆地处我国西部地区,其余省市均处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就我国现有CCER和CDM项目情况来看,国内碳交易市场上,中东部地区将主要成为买方,而西部地区将主要是卖方,容易形成买方单边主导的定价机制,将难以有效发挥市场价格调控、资源配置的作用。从有利于碳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考量,市场布局需要优化,我国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应协调平衡发展。

随着政策法规、市场交易体系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将由“试点先行”向“全面建设”方向迈进,区域发展将逐渐趋于平衡。对于非试点城市,应在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前期准备阶段把握关键点开展排放权交易相关基础建设,为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启后区域内市场建设和发展占得先机。

延伸阅读:

全国碳市场初期或不纳入钢铁化工等行业

原标题:2017-2022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运行态势预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市场查看更多>碳交易查看更多>碳排放交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