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全文 | 《河南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17-07-17 11:14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超低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河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节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1.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增强绿色制造能力,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

2.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绿色生产,实施绿色生产推进工程。推进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基地,争取到2020年60%以上的省级产业集聚区初步建成循环型园区。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综合利用水平,开展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推进多品种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加强钢渣、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生产高性能胶凝材料和节能建筑材料。到2020年,全省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与尾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65%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推动农业废弃物质资源化利用和有效处理,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农药利用率达到40%,农膜回收率达到80%,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0%以上,国家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木本粮油、林果经济,加大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力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规划建设一批静脉产业园,到2020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75%以上,省辖市全部建成餐厨垃圾处理设施。

3.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核心环保技术、成套产品、装备设备研发,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环保企业优化组合,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尽快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主导技术、主导产品和节能环保品牌,全省建成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集群)。健全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制度,加强环境绩效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环境服务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和环保服务企业诚信档案。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和气候风险论证,鼓励发展清洁替代能源。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小城镇、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

第五节推动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实施全面科普行动,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报刊杂志开设栏目,社区、街道、工厂、企业、乡村设置宣传栏,强化资源环境省情宣传。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以及节能宣传月、低碳日、“绿色交通˙美丽中国”环境保护公益宣传、中原环保世纪行等主题宣传活动。建设生态环境教育平台,发布生活方式绿色化指南,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简约生活和低碳休闲模式。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小学、中学、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内容,在全省党校、行政学院普遍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经常性开展生态文化进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活动,创作一批生态文化产品,创建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2.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构建设计、原料、生产、采购、物流、回收等全流程绿色供应链,建设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完善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目录,推行绿色标识、认证与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倡导非政府机构、企业实行绿色采购。推动包装减量化、无害化和材料回收利用,逐步淘汰污染严重、健康风险大的包装材料。

3.推进全社会践行绿色消费。强化绿色消费意识,增强公众环境行为自律意识,在衣、食、住、行、游等各领域加快向绿色转变,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推广绿色服装,遏制珍稀野生动物毛皮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引导绿色饮食,限制一次性餐具生产和使用。发展绿色休闲,推广低碳、绿色的旅游风尚。倡导绿色居住,实行居民水、电、气阶梯价格制度,大力推广节水器具、节电灯具、节能家电、绿色家具、环保建材等。鼓励绿色出行,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到2020年,省辖市实现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全覆盖,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其他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

第四章打好环境质量改善攻坚战

第一节大力提升环境空气质量

1.实施城市空气质量清单式管理。继续实施《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2017年全省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108微克/立方米以下,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66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达到200天以上,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制定实施全省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制定实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方案,明确达标时间表、路线图和重点项目。到2020年,与2015年相比全省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达到28%以上,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达到30%左右,优良天数提高30%以上,重污染天数下降30%以上。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浓度全部达标。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7市除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外还要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每年制定并下达省辖市、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清单,加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加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公开力度,实时公布环境空气质量信息,逐月公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

2.治理燃煤污染。全面淘汰城市小燃煤锅炉,实施10蒸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或拆除,对10蒸吨/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达标改造或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实施电代煤、天然气代煤、清洁煤替代等工程,全面推进城乡居民采暖散煤替代,强化分散燃煤设施的限制性、禁止性环保措施。实施散煤销售点分类整治,全面取缔劣质散煤销售点。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建成区实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覆盖,依法取缔高污染燃料销售点,全面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供热供气管网覆盖地区禁止使用散煤。

3.深化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加大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淘汰力度,公布地方性落后产能淘汰目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钢铁、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施工业炉窑和砖瓦炉窑提标治理,对重点涉气企业和“小散乱差”企业实施分类治理,对涉气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进行整改清理。加强石油炼制、石油化学、表面涂装、包装印刷、有机化工、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规模化餐饮场所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4.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积极推进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综合采取车辆注销报废、限行禁行、财政补贴、排放检验、尾气提标治理等措施,继续加快推进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及回收拆解,加大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高污染车辆治理力度,2017年基本淘汰黄标车,禁止使用排放不达标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升成品油质量,全面供应国V标准车用乙醇汽油、柴油,积极推动国VI标准车用乙醇汽油、柴油提标升级。推广新能源汽车,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带头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天然气环卫、公交及物流车辆。

5.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对施工工地主要扬尘产生点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实施全过程监控,严格落实绿色施工要求。强化道路扬尘治理,采取定期保洁、机械化清扫、定时洒水等措施减少道路积尘,对城乡结合部裸露地面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提升城市垃圾、渣土等运输和处置管理水平,加大夜间渣土车、大型运输车辆整治力度,清运车辆要安装卫星定位监控终端,实行密闭洁净运输。大型煤堆、料堆实现全封闭储存。严禁露天焚烧、原煤散烧和露天烧烤,对餐饮业严格实施油烟控制,安装高效净化设施。加强噪声污染防控。

6.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各地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实行与京津冀相同的应急响应标准,科学确定不同级别的应急减排措施。建立完善环保、气象部门空气质量联合会商机制,健全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机制。加强省市联动、区域协作,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推进与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第二节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1.实施控制单元水环境质量管理。完善流域水环境功能区—控制单元两级分区体系,优化水环境质量断面监测网络,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对环境问题突出、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控制单元,根据水质改善目标制定区域、流域排放标准,明确容量总量控制要求和实施基于水质约束的排污许可,将治污任务逐一落实到汇水范围内排污单位。落实控制单元治污责任,未达到目标要求的控制单元要制定达标方案,明确防治措施及达标时限,定期向社会公开,必要时对其采取区域限批等措施。全面推行“河长制”。

2.强化城市河流治理。对全省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内现有河流开展整治,重点整治省辖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2017年省辖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到2020年,省辖市、县级市、省直管县城市建成区内消除黑臭水体。

3.深化重点流域治理。采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源治理、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生态补水等措施,着力改善污染严重河流水质,推进卫河、共产主义渠、清潩河、双洎河、颍河、洪河、黑泥泉河、宏农涧河、蟒河等河流综合整治。实施重点流域治污减排、河道清淤疏浚、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打通“断头河”,实现水通、水畅、水净。到2019年,省辖海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46.7%,淮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50%,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66.7%,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9%。到2020年,各流域水质稳定达标。

4.开展河流生态修复和改善主要河流生态流量。加强湿地恢复保护,开展重点湖泊河流生态环境修复试点,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实施河道生态用水补给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依托,充分利用黄河干流和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综合施策,减轻河流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改善主要河流生态流量。分批分期在省辖淮河、黄河、海河流域开展改善主要河流生态流量试点,科学确定生态流量,作为水量调度的重要参考。在主要水源涵养区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通过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改善主要河流生态流量。

5.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省辖市、县城、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四级保护和管理体系,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和总干渠水源地环境保护,保障一渠清水北送。开展集中式地下水型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建立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制度,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逐步开展水质生物毒性预警体系建设。省辖市定期向社会公布水源地、供水厂和水龙头水质情况。2018年起,县级城市、日供水1000吨以上或服务人口万人以上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定期向社会公开饮用水安全状况。推进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制定工作。

6.推进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等区域环境状况。加油站地下油罐应于2017年年底前全部更新为双层罐或完成防渗池设置。推动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和敏感区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第三节分类防治土壤环境污染

1.推进基础调查和监测网络建设。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等情况,2020年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环境风险情况。开展电子废弃物拆解、废旧塑料回收、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历史遗留尾矿库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等土壤环境问题集中区域风险排查,建立风险管控名录。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到2020年,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在工矿企业及其周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果蔬菜种植基地等设置土壤环境风险监测点位,定期开展监测。

2.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按照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划为严格管控类,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市、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要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的超标风险。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对重度污染耕地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到2020年,全省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

3.加强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制度。构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地块修复与土地再开发利用协同一体的管理与政策体系。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毛皮制革、焦化、化工、电镀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转变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加强城乡规划、供地等环节的土壤环境监管,开发利用的各类地块必须达到相应规划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要求;达不到的,经治理修复后方可开发利用。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地县级政府组织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划定管制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

4.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开展历史遗留污染地块排查,实施污染地块清单化管理,2017年年底前发布全省潜在污染地块清单和污染地块优先控制名录。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优先开展豫北、豫西等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其他区域根据耕地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大力推进洛阳、新乡、驻马店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过程监管制度,加强修复过程监督和检查,由第三方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任务。

延伸阅读:

政策全文 |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超低排放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河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