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餐厨垃圾报道正文

海归女硕士逐梦垃圾场

2017-12-11 14:44来源:燕赵都市报作者:韩泽祥关键词: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垃圾焚烧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垃圾堆是工作场地,焚烧场是研究基地。长年置身于垃圾场,她的身上甚至会吸附上垃圾的气味儿。

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峪村和河南省平顶山市大王庄,乡亲们并不知道,这个在他们眼前天天翻看垃圾箱、天天挨家挨户收垃圾、天天嘴里说着垃圾分类的姑娘,竟是一位海归硕士。

经过半年的努力,陈立雯的两个垃圾分类试点成功建立。一说起这些,36岁的陈立雯脸上露出了笑容。从垃圾污染的调研,到亲自指导乡亲们对垃圾分类,再到进村实践,她在垃圾分类推广的道路上已坚守了十多年。

追着垃圾跑, 身上异味让人躲避

陈立雯出生在沧州市献县西城乡西蔡村。在她的记忆中,家乡的村庄是绿色的,空气是清新的,大自然给了她美好的印象。

2005年,陈立雯从河北科技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考取了天津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主修外国文学。2015年,她又到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环境史。

在上大学期间,陈立雯就开始参与和环保有关的公益活动。一次,陈立雯去参加一个倡导垃圾分类的活动,活动展出的一张图片引起了她的注意。

那是一张美国摄影师拍摄的信天翁死去的照片。照片中,信天翁体内残留着没有消化的塑料,有的塑料刺穿了鸟儿的内脏……

看着那张图片,陈立雯震惊了。想到这几年回到家乡,看到出现在村子周围和地头的塑料垃圾越来越多,她感觉到,这些垃圾正在逐步蚕食着故乡,儿时美丽的家园,就要被这些垃圾毁掉……

这让她的心灵受到震撼:人们扔掉的垃圾如果不能好好处理,将会造成永久的危害。

大学毕业后,陈立雯不再满足于环保公益活动的外围工作,而是选择组织发起加入了环保公益组织“北京零废弃”。她开始做垃圾污染、分类、回收处理情况的调查。

她置身垃圾堆,查看分类情况;她走进垃圾掩埋场,了解造成的污染;她曾和拾荒者待在一起半年多,以至于“全北京收破烂的人至少有一半认识她”;她也曾整日待在垃圾焚烧场,衣服上的味道根本散不掉。她说:“回家的时候正赶上地铁晚高峰,车内尽管很拥挤,但别的乘客有意识地要和我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追着垃圾跑”的几年里,陈立雯亲见混合垃圾焚烧和填埋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她意识到:“没有垃圾分类管理,永远也摆脱不了垃圾的困扰。”

挨家敲开门, 教乡亲垃圾分类

在保定市涞水县南峪村,陈立雯建立起她的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

今年8月,有关垃圾的调研完成后,陈立雯只身一人来到了保定市涞水县南峪村。到了南峪村,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撤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推倒垃圾池,将山坡上一块地方铲平,作为堆肥场使用。

来时,陈立雯给小村庄带来了“北京零废弃”环保组织出资购买的垃圾分类车,还为每家每户带来了两个垃圾桶:一个是绿色的“厨余垃圾桶”,一个是黑色的“其他垃圾桶”。

陈立雯挨家挨户敲门,教村民们辨别垃圾类型,并将车开到每户乡亲的家门口,亲手指导乡亲们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看到厨余垃圾的绿桶里混入塑料袋、快餐盒,她就会伸手拣出来,然后告诉大家,“这个不能堆肥,要扔到‘其他垃圾桶’里。”乡亲们听不懂,陈立雯就对他们解释道:能腐烂的,就是厨余垃圾。乡亲们都听她的,喊她“小陈老师”。

每天下午5时,“小陈老师”和垃圾分类运输车的司机老张开着垃圾车,在村里转着收垃圾。随着陈立雯一声“倒垃圾喽”,乡亲们会纷纷走出家门,将分好的垃圾按照“前面是厨余垃圾,后面是其他垃圾,中间放可回收垃圾”的顺序,把一天积攒下的垃圾分放在车上。南峪村224户人家,一户都不落。

“能腐烂”的厨余垃圾被运到堆肥场,再根据温度和湿度翻堆通风。没干过农活,陈立雯就按照父亲讲的方法对垃圾进行“搅拌”,示范给乡亲们。因为手生,她的手都磨出了大水泡。

乡亲们见这个“外来姑娘”对垃圾这么上心,开始配合陈立雯搞垃圾分类。村西头的王大妈弄不明白哪种垃圾属于厨余垃圾,陈立雯主动上门讲了三次。村东头的张大爷看到陈立雯辛苦,还主动担任起村里垃圾分类的“监督组长”。

“垃圾不落地,定时定点回收。”这是陈立雯学来的经验。这样,可以让源头垃圾分类得以实现,不会出现前面把垃圾分好,回头一股脑又混合在一起收走的情况。

陈立雯来之前,南峪村每天200多公斤的垃圾混在一起都扔到垃圾池里,然后再由老张运到镇里的垃圾清运公司,混在一起进行处理。陈立雯在南峪村的垃圾分类实践启动后,南峪村只有大约50公斤的“其他垃圾”需要运出村外处理,其余的厨余垃圾全都可以在村内堆肥。

陈立雯在南峪村“耕耘”了近3个月。村委会已将垃圾分类细则贴了出来,翻开垃圾桶,也极少发现混合的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之前的垃圾堆放点,已干净清新。

筹资60万元, 计划在全国 建6个试点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曹镇乡大王庄,陈立雯建立了又一个垃圾分类试点。

陈立雯为大王庄带来了一辆崭新的垃圾运输车。随后,就开始改造堆肥场地,为每户人家发放两个垃圾桶。

陈立雯找到大王庄村委会,在村委会的配合下展开了工作。她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和一个小夹子,围着村子进行调研。

收垃圾的时候,她用夹子翻看乡亲们的垃圾有没有分类、分得是否精细,哪里还有垃圾、还有哪些垃圾,都逐一记在本子上。在大王庄村,只要碰见人,她就给人家讲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讲不分类回收处理的垃圾会给环境造成什么样的污染。

陈立雯讲得仔细,乡亲们听得认真。在陈立雯的引领下,大王庄的乡亲们很快接受了垃圾分类的理念并付诸实践。

很快,大王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步入正轨。

陈立雯说,垃圾分类不能只靠一个人,而是靠每个人。经过农村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她得到了一个结论:连60岁的大妈都可以学会垃圾分类,这说明环保理念一定能在每个人的心中扎根。

“推广垃圾分类,要打通的环节太多了。”陈立雯作为环保人士,几经波折,费了千辛万苦拿到了垃圾焚烧项目的环评报告。

在目前已经建立的两个垃圾分类试点,陈立雯做了一个堆肥实验。她想看看,厨余垃圾形成的肥料好不好,够不够用。

陈立雯说,这不是她的第一目标。她想将垃圾变废为宝,期待着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目前,陈立雯成立了“农村垃圾分类基金”,已筹得60万元资金。而且,她还有了一个帮手——一个叫文静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环境有关。目前,她们计划用筹得的资金,在全国范围内选6个村庄,建立垃圾分类试点。

陈立雯说,她希望农村管理部门能将垃圾分类提上工作日程,并为垃圾分类提供保障,为农村未来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不懈的努力。

原标题:“垃圾分类不能只靠一个人,而是靠每个人” 海归女硕士逐梦垃圾场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厨余垃圾查看更多>垃圾焚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