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海绵城市”引领城市建设步入新航道

2018-01-09 15:10来源:中华建设网作者:邱晓稳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水环境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5年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2016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发布了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入围名单,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等14个城市成功入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城市被选定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

这30个试点城市将分三年获得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资金补助,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2016年10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其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据前瞻预测到202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将在61000平方公里左右,要完成20%的政策目标,需要改造12200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海绵城市”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海绵城市建设,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据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总投资额有望超过5万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这是一个拉动我国投资的重要方向,也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重要的投资风口。

为了解决海绵城市投资建设等问题、推进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提出要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水利部也在《关于印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水规计〔2015〕321号)中提出要创新机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建设运营模式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建城〔2015〕208号)提出建设项目储备制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于采用PPP模式整体打包运作的项目给予贷款规模倾斜,优先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

可以看到,从国务院到财政部、水利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鼓励推广运用PPP模式。PPP模式作为国务院及各部委积极推广的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创新投融资机制的一种投融资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运用PPP模式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一方面可帮助政府平滑财政支出,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可带来创新的设计理念及专业的建设运营能力,可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建设运营水平、提高公共服务使用效率。在有限的风险和成本内,实现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使得利用PPP模式实施海绵城市项目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常见选择。

“海绵城市”引领城市建设步入新航道

系统工程 多方合力构建生态宜居环境

海绵城市不是盲目的工程堆砌,而是能够最大程度协同发挥作用的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其终极目标是建立整个国土范围的生态安全格局、恢复生态环境,修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健康,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生态系统能为人提供持续的服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不是单一目标的,而是系统性的。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以水为纽带,与城市水资源规划、供水节水规划、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城市竖向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等专项规划在管控空间、用地竖向、规模数量指标等方面做好协调衔接,从而实现不同专项规划在同一城市空间的“多规合一”。

海绵城市建设的大量工程将涉及小区、道路、公园、湿地、水系等领域的生态景观修复和强化建设,让城市“更生态、更美丽”海绵城市建设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泾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的多重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要以城市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建设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要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就是生态城市,就是生态宜居,涉及到每个人。政府和市场还有社会公众每一方对于海绵城市建设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海绵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是城市的未来。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推进下,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福建、海南、四川台湾四个省份以及南宁、昆明、广州、巢湖、南京、西安、秦皇岛、哈尔滨等城市均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和建设运营方面全面启动。2016年,陕西、江西、江苏、河南、安徽、河北、浙江等省份也加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据统计,2016多省份海绵城市等重点项目投资累计超14万亿。

海绵城市它既是工程建设,同时它又是一种发展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完善,使城市环境更宜居美好。同时为相关产业迎来无限发展机遇,带动经济发展。推动海绵城市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坚定不移的方向和目标。

原标题:“海绵城市”引领城市建设步入新航道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海绵城市建设查看更多>水环境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