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政策正文

2018年南京城乡建设计划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附政策)

2018-01-30 09: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污水处理生态环境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不断完善公用设施,提高承载保供能力

完善城市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交设施水平;健全城市供水、排水、供气、消防、应急避难等安全保障体系,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公共区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1.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续建、新建及改造公交场站30座;续建、新建鼓楼商业学校、白下科技园等14座公共停车场;建成田家炳中学、春江学校等人防地下停车场,开工建设姚坊门、月苑片区地下停车场;新增公交专用道30公里以上;改造出新主城范围公交站台100个,新建江宁区公交站台150个;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380辆。

2.供水设施建设。完成城南水厂取水口整合及深度处理改造、浦口水厂取水口迁移等项目,续建江浦制水厂深度处理、江宁滨江水厂二期等工程,开工建设城北、上元门、北河口等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中心城区应急水源地工程;实施主城30处老旧小区供水设施增压改造;全市新改建供水管道100公里,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覆盖率。

3.排水防涝建设。完成东杨坊过街通道、银龙路、龙蟠南路宁芜铁路过街通道等19处积淹水片区(点)改造,建成友谊河泵站及防汛设施,完成南京南站片区排水改造工程,提升城市防汛排涝能力。

4.燃气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天然气保供体系建设,开工建设滨江液化天然气(LNG)应急调峰储配站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川气东送高压天然气管道二期工程等;全市新建燃气管道150公里,改造危旧燃气管道130公里。

5.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综合管廊二期工程建设,续建12公里、新开工10公里;结合道路建设,推进南部新城红花—机场片区、麒麟科创园、六合新城等新城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利用水平。

6.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浦口中央公园、九龙湖公园及溧水体育公园等5个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和古林公园、十三中等33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改造工程。

7.消防站建设。开工建设扬子江隧道消防站,实施鼓楼、生态科技岛北部、宁南、双闸、马群等一批消防站新建和改造项目。

(四)持续开展精细化建设管理,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按照“城市双修”要求,持续开展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行动,统筹好城市地上地下、水下岸上、平面立面等整治工程,促进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品位;高水平实施城市绿化整治提升和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建设,进一步彰显南京古韵新貌。

1.主城道路环境综合整治。以架空强弱电管线下地和各类杆线并杆减量、道路病害治理、地下管网改造、绿化提升、沿街立面整治出新为重点,完成应天大街、城西干道、龙蟠中路等16条(20段)主次干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与主次干道关联、明城墙可视范围内以及水佐岗、兰家庄、南湖等9个片区的共124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主城337条街巷市容市貌整治,完成主城36条道路供电管线下地工程,推动整治效果连线成片,着力提升人居环境。

2.广场及游园绿地建设。新增主城草桥清真寺以南地块、南卫巷以西地块等12处游园绿地,提高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完成朝天宫市民广场、卡子门广场等10处广场及游园绿地改造提升工程。

3.河道岸线环境整治。完成外秦淮河(武定门至三汊河口段)沿岸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长约12.5公里,挖掘沿河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推进香林寺沟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南河风光带建设,开展外秦淮河沿线(中和桥—上坊门桥段)环境整治及滁河、八百河等一批河道岸线整治提升工程,打造市民滨水休闲空间。

4.公园景区整治提升。加强钟山风景区规划建设,实施中山陵景区、玄武湖景区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提升;完成雨花台核心景区景观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红山森林动物园改造和石头城遗址公园等工程建设。

5.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建设。实施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玄武段、新尧新城段、南京南站段工程建设,开展秦淮区燕西线—双龙街段征收拆迁工作,加快推动绿化全线贯通。

6.城市绿化整治提升。结合公园景区、游园绿地建设及外秦淮河沿岸、明城墙沿线、河道等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绿道288公里;沿北京西路、珠江路、江东路等主干道,建设花墙4公里、绿雕5组;基本完成主城万株杨树更新改造;实施彩色行道树、景观树更新优化工作;加快推进城市核心道路及节点绿化景观提升工程。

7.老旧小区整治工程。通过拆除违建、完善基础设施、维护养护房屋、绿化美化环境,全面完成192个、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整治,并落实长效管理。

8.公厕新改建工程。完成全市城镇范围85座公厕新改建任务,进一步加密城区公厕布点,提高现有公厕设施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9.城市景观照明提升。实施城西干道、城东干道二期、中央路、中山东路、中山北路、长江路、秦淮河、月牙湖等8处重要交通干道和片区夜景照明提升工程。

10.历史文化保护。实施光华门以东800米、神策门以西250米及昆仑路干休所搬迁等城墙遗址保护工程;完成中华门瓮城北广场、天山协会旧址、南唐二陵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完成南京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公布挂牌,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开展活化利用。

(五)加强安居保障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坚持民生需求导向,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市民住房需求;加大人才安居房建设力度,为吸引和集聚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环境;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扎实开展城市修补和城市更新,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老旧城区面貌。

1.保障房建设。全市新开工保障房400万平方米,竣工300万平方米。

2.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全年完成棚户区改造400万平方米。

3.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三级政府、四级服务网格化管理制度,加强租赁市场监管,推动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通过政府划拨建设、土地出让配建、竞建,企业自持商品住房出租、改建,个人闲置住房出租等多渠道筹集租赁住房,全年新出让土地中计划安排300万平方米租赁住房,筹集租赁房源100万平方米。

4.人才安居房建设。根据需求规模和规划要求,各区(园区)、市级平台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人才安居房建设,全年计划筹集建设人才安居房100万平方米。

5.适老住区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做好新建适老住区建设和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试点示范工作,落实推进新老各一个省级试点示范项目。

(六)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科学引领城市建设

1.规划编制工作。扎实开展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加快开展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等规划研究,完善江北新区及四个副城规划体系以及公共设施、交通市政等专项规划编制;推动一批重要节点城市设计项目;完成一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庄规划。

2.城市基础测绘。组织开展江南四区管线基础地理信息整理与补测,全面完成江南四区非公共空间管线探测普查;实施主城范围地形图等基础测绘成果动态更新,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实施时空信息大数据及云平台建设,开展系列测绘标准建设及平台研发,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升级发展。

3.“多规合一”工作。完成全市“一张蓝图”和“一个平台”,开展“多规合一”的管理和应用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为全面保障2018年城建工作,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将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

市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靠前服务,强化要素保障和专业指导,促进各项目尽早启动、有序推进。各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专业化人员力量投入,进一步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工作积极性,尽快形成推动工作开展的合力。各建设单位要主动对接协调涉军拆迁、涉铁审批等重点难点问题,倒排时序、挂图作战,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各项工作。

(二)严格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效益

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对政府性债务管控的各项要求,加强公益性项目筹资管理,强化市区两级年度财政预算管理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积极通过合规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进一步规范城建投融资方式。严格履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把关项目投资控制,加强城建项目跟踪审计和决算审计工作,重点做好续建项目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工程招投标和建筑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征地拆迁工作,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打造精品工程。

(三)加强统筹协调,提升精细化水平

认真落实全省城市治理与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精神,强化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的各项要求,加强统筹协调、精准施策发力。注重地上地下、水下岸上、平面立面等各类建设项目的有效整合,确保建设和整治效果连线成片;统筹好各专业项目建设时序,强化施工组织科学性,快速高效推动项目建设,最大限度降低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深化依法治市,强化效能监察

坚持依法治市理念,深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切实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与工程建设的任务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强化重点项目建设效能监察,全程跟踪监督,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权力阳光运行,对于城建任务推进过程中的慢作为、不作为现象加大督查力度,查进度促勤政,查问题促廉政,真正形成主动作为的推进合力。

(五)坚持舆论引导,强化宣传保障

高度重视舆论导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保障作用,引导全社会进一步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切实做好城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载体,搭建政府、群众、媒体、专家共同参与的全媒体互动平台,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群众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集中民智、体现民意、激发民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