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2018年碳排放再创新高,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想象着这些触目惊心的预测,犹如灾难电影大片一般刺激。你可能觉得,这离我还很遥远!然而,当地球表面温度照此速度升高,并且,如果不加以控制,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升高时,这些科学预测将很快成为现实。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全球碳排放量基本持平,就在人们以为世界出现了转机之时,2017年全球碳排放量增长1.6%。如今,节能减排任务更是火烧眉毛,科学家初步预计,2018年的增幅预计达到2.7%。
这一增长将让化石燃料的使用及工业的排放量创下新高,达到每年371亿吨二氧化碳。美国的排放量增加了2.5%,而欧盟排放量减少的幅度还不到1%。
在2018年12月刚刚过去的第24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当前局势的紧迫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全人类正面临着气候变暖的大麻烦,为了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标,各国必须大力改变来自化石燃料的排放,并大规模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203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45%。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中国的变暖气体产量增加了近5亿吨,高速发展经济的背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美国位居第二!这也迫使中国不得不立马加入节能减排目标和任务的实际行动中。
大刀阔斧开辟新能源汽车市场背后:应对气候变暖!
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现实下,全球国际社会抗击气候变暖的任务刻不容缓!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成了重头戏!
2017年以来,为了缓解碳排放的压力和气候变暖的问题,西方欧洲国家已纷纷制定了禁售燃油车时间表。英国和法国计划2040年禁售燃油车,德国和印度计划2030年退出燃油车,荷兰和挪威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计划最早将于2025年退出燃油车……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关于中国何时禁售燃油车的消息在全球也备受关注。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消息,不过,去年以来,工信部多次提到,中国已启动研究制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国内长安、吉利、北汽等各大传统车企也纷纷响应政府号召,制定停产停售燃油车计划和全面电动化战略,以应对一方面来自全球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来自日益减少的石化资源压力。
各国政府的重视,可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对碳排放的减少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然而,推广的现实却依旧残酷。根据OFweek新能源汽车网统计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分别为2780万辆和2808万辆,汽车市场的基数很大,然而,新能源汽车目前却只占了整个汽车市场的4%。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空间很大,对减少碳排放的空间也很大。
目前,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除了节约用电量(我国目前主要靠火电,烧煤发电),开发新的能源(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保护植被之外,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样刻不容缓!而这当中,更需要的是企业不断技术升级,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市场认可度。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的通知。《要点》指出,推进碳计量体系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试点开展碳计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组织开展碳计量研讨交流,切实提升碳计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6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四川省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明确,到2030年,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完成,省市(州)两级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全面建立并有效运转,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更加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排
1月25日,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其中提到,2024年,山东绿色转型实现突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加快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开工,招远核电一期获得国家批复,核准和在建核电机组1003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光伏装机居全国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5日,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征求《辽宁省经济社会若干领域稳增长惠民生政策举措(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文件提出,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对新获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中心、碳计量中心的单位,给予不超过80
拥有地源热泵、光伏发电等20项技术,年可发电100万度,能够有效降低园区30%的碳排放……江岛智立方项目近日完成优化升级,该项目是江苏省首批、南京市首个零碳园区,荣获《2024全球零碳城市实践先锋奖》“铂金级”奖项。“零碳”是否意味着不产生碳排放?生态科技岛相关负责人介绍,“‘零碳’是指采取
1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钢铁行业(CETS—AG—03.01—V01—2024)》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钢铁行业(CETS—VG—03.01—V01—2024)》2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技术规范。详情如下:关于印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钢铁行业(CETS—AG—03.01—V01
1月20日,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其中提到,2025年四川将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速实施孟底沟水电站、理塘索绒光伏发电、盐源抽水蓄能电站等电源电网项目;开工建设引大济岷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长征渠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此外,四川还将持续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探索推进能耗双控转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实数融合典型案例名单的通知。名单包括,基于数智融合的绿色低碳一体化管控平台创新应用、数字化碳管理与核查系统等。原文如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4年实数融合典型案例名单的通知工信厅信发函〔2025〕29号各省、自治
深化改革创新奋力笃行实干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在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2025年1月14日)同志们:这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4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2024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及2025年主要工作计划。文件明确,2025年工作安排。扎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能效对标、能效“领跑者”行动。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稳步推进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2024年度新培育国家层面绿色工厂1382家、绿色工业园区12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6家。按照《管理办法》动态管理要求,经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核实,我部将已发布的47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
近日,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牵头的项目“强温室效应电工绝缘气体六氟化硫环保替代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及应用”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该项目采用低温室效应的新型环保绝缘气体全氟异丁腈替代六氟化硫,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此前,国际上六氟化硫与氮气混合气体应用于电工装备的技术
编者按:普林斯顿大学学者发现,市政污水处理厂向大气中排放的甲烷/CH4量比以前认为的多出近1倍。该大学进行了两项研究:一项是在美国的63座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CH4排放量检测;另一项是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来自全球污水收集和处理过程中CH4监测研究中的公开文献数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和意见》发布,其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是五个主要目标之一。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作者:张英(南方电网贵州电力科学研究院)六氟化硫(SF6)气体作为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中,全
5月20日,在《oneeath》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调查人员报告说,温室效应对全球的人类睡眠产生了负面影响。据研究人员称,他们的发现表明,到2099年,不理想的温度可能会使每人每年减少50至58小时的睡眠时间。此外,他们发现,温度对睡眠损失的影响对于低收入国家的居民以及老年人和女性来说要大得多。研
白天可比环境温度高170摄氏度,夜晚可比环境温度低20摄氏度,无需外部能源消耗……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裴刚、研究员邹崇文等人研制出一种分别以太阳、太空为热源、冷源的“冷热双吸”材料,可24小时捕获利用能量,有望在改善地球温室效应、供应太空基地能源等方面发挥作用。人类利用阳光已开发
通常认为,氢气替代化石燃料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生成问题,从而实现零碳排放,最终实现对气候变化的调控。事实果真如此吗?近期英国咨询机构弗雷泽-纳什发布了报告《atmosphericimplicationsofincreasedhydrogenuse》(以下简称《报告》),提出在100年的时间段内,一吨氢的温室效应是一吨二氧化碳的11倍
一场近30年来罕见的海底火山大喷发,把汤加这个小小的南太平洋岛国送上了全球热搜。如果说随之而来的洪阿哈阿帕伊岛的沉降、成千上万次的雷击、数英尺高的海啸等现象是即时而直观的影响,那么自此地球平均气温降低,从而导致的粮食歉收等现象将长达几个月甚至数年。这是因为细密的火山灰气溶胶进入平流
2021年7月29日,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主办的“3060双碳”水电科普论坛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云教授作了题为“双碳目标——水利的担当与贡献”的精彩报告。为便于广大水利行业工作者更深入地学习报告内容、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本刊编辑部策划了该篇特邀论文。
该模型证实,二氧化碳的增加确实会导致温度增加,模型预测:随着靠近地面,温度会升高,而远离地面,即在高层的大气层温度则会将降低。如果是由于太阳辐射导致的温度升高,那么整个大气层都应该同时被加热。
日前,科学家们对法新社表示,新的气候模型显示,作为一种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比我们以前了解的要强大得多,这一发现可能会使巴黎协议中限制全球变暖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这些模型由6个国家的独立团队共同开发,模型表明,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低估了二氧化碳使地球变暖的潜力。明年,这些模型将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国际气候科学机构“全球碳预算”(GlobalCarbonProject)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年将达到创纪录高位,如果各国不大幅减少排放,将在未来九年内耗尽剩余的“碳排放”预算,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突破1.5℃,引发灾难性的气候影响。上述机构11月11日发布的年度评估报告发现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国际能源署(IEA)在10月19日(周三)一份报告中公布最新预测,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2022年增加3亿吨,达到338亿吨,增长量不到1%。这一增幅与2021年近20亿吨的增幅相比要小得多。总体而言,今年二氧化碳1%的增长主要来自受疫情严重影响的航空业。IEA表示,如果
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全球能源回顾: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63亿吨,同比上涨6%,超过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IEA认为,2021年飙涨的天然气价让燃煤发电强势复苏,成为能源领域碳排放量“强劲反弹”的主要原因。根据上
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全球能源回顾: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63亿吨,同比上涨6%,超过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IEA认为,2021年飙涨的天然气价让燃煤发电强势复苏,成为能源领域碳排放量“强劲反弹”的主要原因。根据上
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全球能源回顾: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63亿吨,同比上涨6%,超过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IEA认为,2021年飙涨的天然气价让燃煤发电强势复苏,成为能源领域碳排放量“强劲反弹”的主要原因。根据上
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全球能源回顾: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能源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63亿吨,同比上涨6%,超过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水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IEA认为,2021年飙涨的天然气价让燃煤发电强势复苏,成为能源领域碳排放量“强劲反弹”的主要原因。根据上
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回升近5%,接近2018-2019年的峰值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5.8%,即接近20亿吨二氧化碳——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下降幅度,几乎是全球金融危机后2009年下降幅度的五倍。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下降幅度超过了能源需求的下降幅度,原因是
IEA指出,今年,全球碳排放量有望跃升至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2023年,全球碳排放量将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并在随后几年继续增长,这样的上升预期使得峰值很难到来,同时也让气候目标无法实现。
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署3月2日发布《全球能源回顾: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说,过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5.8%,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年度降幅。根据报告,从绝对值来看,2020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前一年减少约20亿吨。其中,受疫
bp于6月17日发布了《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第69版(以下简称“《年鉴》”)。《年鉴》收集和分析2019年能源数据,重点分析新冠疫情(COVID-19)发生之前已出现的全球能源新趋势。《年鉴》显示:201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速减缓至1.3%,为上一年度增长率(2.8%)的不到一半。全球能源消费净增量中,中国占比
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报告称,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停止增长,总排放量较2018年同比持平。IEA根据发达经济体的碳排情况推估出了一个乐观结论: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可能已经触顶,进入2020年代有望开始下降。IEA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这是一个信号,表明我们有机会通过更雄心勃勃的政策和投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