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据住建部资料显示,2007年至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都曾多次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造成严重灾害。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会“呼吸”、有“弹性”,缓解内涝之痛,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01我们为什么需要“海绵城市”?
面对暴雨来袭,如何应对?
我国城市普遍“逢雨必涝、雨停即旱”,城市内部公共空间狭窄,地下管网危旧,无法消纳过多的城市雨水。加上新建城区长期以来没有按照雨洪管理的规范要求建设蓄洪系统,大量的开发建设也造成土地硬化,自然排水系统消失,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城市水空间严重不足的局面。人与水争地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普遍现象。
根据建设部2010年对349个城市内涝情况的调查,2008-2010年共有289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占调查城市数的80%。而随着近年全国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其造成的经计损失也日益严重。2015年以来全国20个省市因为洪涝导致2000多万人受灾,暴雨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53亿元,主要原因是传统城市建设中由于大量采用灰色基础设施导致城市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而失去了渗水蓄水功能。
与此同时,当今中国还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栖息地丧失等各种水问题。中国水资源总体缺乏,不到世界总淡水资源的10%,却要满足20%世界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决定了节约水资源、珍惜雨水应成为中国一切涉水工程的根本策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善“小雨积水,大雨内涝”的现状,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宗旨的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所谓的“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强调将有化为无,将大化为小,将排他化为包容,将集中化为分散,将快化为慢,将刚硬化为柔和。海绵城市希望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让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再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因此,海绵城市也有“水弹性城市”的叫法。
02政策先行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时首次提出,要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5年9月,中国政府直截了当地批准了16个“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这是一种环保的替代性工程化城市解决方案。这16个城市,北至50万人口的西咸新区,南达1000万人口的重庆,都需对自身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政府将连续三年为上述每座城市拨款4亿人民币(6300万美元),以实施相应工程。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下发,城市新老城区要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努力消除一雨就涝、污水横流的“顽疾”。 意见明确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建设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设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16年3月18日,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2016年10月底前设市城市要完成海绵城市规划草案。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已如火如荼。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关“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出现大幅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仅武汉、济南、成都、池州、遂宁、湛江等近20个城市的“海绵城市”总投资就达2671亿元,总项目量达到2052个。
不过,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理念,无论地方还是中央,目前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央顶层设计对一些考核指标的界定不甚清晰,如试点区域建成区与非建成区如何考核,PPP模式比例也是试点近一年后才确定。在实际操作层面,基础研究的薄弱、专业人才的短缺以及施工企业分布不均等,都可能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短板。
03海绵城市怎么建?
由于世界各国、各城市的各个时期的气候都不一样,地形和城市建设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海绵城市并不具备直接复制的可能性。
“海绵城市”的构建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进行,与现行的不同尺度的国土和区域规划及城市规划体系相衔接,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海绵国土,即宏观的国土与区域海绵系统,重点研究水系统在区域或流域中的空间格局,进行水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并将水生态安全格局落实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成为国土和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即中观的城镇海绵系统,主要指城区、乡镇、村域尺度,或者城市新区和功能区块。通过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坑塘,并结合集水区、汇水节点分布,合理规划并形成实体的“城镇海绵系统”,并最终落实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甚至是城市设计,综合性解决规划区域内滨水栖息地恢复、水量平衡、雨污净化、文化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绿色海绵,即微观场地的“海绵体”。“海绵城市”最后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海绵体”,包括公园、小区等区域和局域集水单元的建设。这一尺度对应的则是一系列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集成,包括:保护自然的最小干预技术、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技术、加强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生态系统服务仿生修复技术等,这些技术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法让水系统的生态功能发挥出来。绿草茵茵的城市公园、道路两旁的透水人行道、水清景美的生态游步道……这些与你日常擦肩而过的街头景观,都可能是已经悄悄出现在你家门口的“海绵”。
04路上荆棘
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时间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海绵城市首先是一种理念。在海绵城市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一大口号的今天,要深刻理解海绵城市背后的内涵和本质,才能使之不会沦为新的形象工程、新的牟利机会的幌子,而避免由此带来的新一轮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如果缺乏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深刻理解,大规模、一哄而起的“海绵城市”建设很可能沦为职能部门的权力寻租机会、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长点、各类工程公司谋取暴利的借口,甚或将会开启新一轮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这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警惕的地方。
如何在中国实现海绵城市,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系统已经形成的老城区有多困难就不用说了, 即使是在新城区,这样的建设密度也很难做到。就算我们把绿地全部下凹也不一定能满足雨洪的要求,而且下凹的绿地会被水淹,不耐水的植物就会死去,这也就是园林部门抵制的原因。如何在设计出既符合大的自然系统,也符合城市的空间结构的改造蓝图,是海绵城市的能否实现的关键。
具体到海绵城市的设计与建设的难易程度上,一线从业者还难以达成一致的观点。有人认为,设计和施工难度都不大,3年时间能建成;有的人则认为,海绵城市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作,比如河道疏浚,需要做水利的去搞,管道的铺设可能需要市政参与,“雨水花园”等又涉及景观方面,需要有部门来牵头。参考原生态社会效益,海绵城市总体建设时长长达几十年。
另外,海绵城市建设是个长期的事,是个实践模式的事,不是由谁主导、由谁配合,更不是做一两个项目就能完成的。曾经一些人鼓吹海绵城市应由水利部门主导,也有人说应由园林部门主导,甚至有人说做一两个工程,“海绵城市”就实现了……这都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说法。实现海绵城市对于我们还是个很遥远的目标,各行各业都需要努力。
海绵城市最终还要面临城市综合管理的问题。广州资深给排水专家王政表示,就算海绵城市建好了,周围绿化都挺好,所有的水都可以蓄起来,但是有一些城市污染太重,比如垃圾很快就会将下渗设施堵死,目前已建的人工湿地不及时翻新已经发生不堪负荷的状况,“如果环境改善不了,城市道路不干净,海绵城市很多设施也会很快失去下渗和滞污的效果”。
与此同时,海绵城市建设还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三年计划总投资865亿元,获得中央的资金补贴只有200亿。这些补贴在专业人士看来,只是“毛毛雨”。尽管为了拉动社会资本进入,国家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试点城市,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但与所有PPP面临的问题相同,海绵城市中很大一部分是偏公益性的项目,使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老子言:“道恒无为,而无不为”,这正是“海绵”哲学的精髓。如何在国土、区域和城乡各个尺度上建立“海绵”系统,让雨季泛滥的水资源不再无处安放,真正让我们的城市实现宜居、和谐、与水为友,还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劈荆斩棘、努力奋斗。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广东省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共计2490个省重点项目清单。其中,重点建设项目1489个、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1001个,分为基础设施工程、产业工程、民生保障工程三大类。北极星汇总汇总环保项目如下:惠城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中山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云浮市
3月27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细化政策举措》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快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拓展光伏幕墙、光伏围栏等应用场景,支持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建设光伏设施,对示范项目给予财政奖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等支持,力争全年新增建筑光伏装机容量3吉瓦。
第19届西安国际水展中国城镇水务创新发展大会2025年4月23-25日西安国际会展中心联合举办陕西省城镇供水排水协会陕西省市政工程协会陕西省风景园林协会山东省水处理协会河南省阀门工业协会青海省水利工程协会甘肃省水利工程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西安市分会西安市给水排水工程与技术协会西安市
同期举办“第四届广州国际建筑产业博览会暨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时间:2025年8月14-16日地点:广州.广交会展馆A区组织架构支持单位: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建设与材料设备分会、广东省非开挖技术协会、广东省沥青混凝土供应链协会、广州市市政公路协会、广州市建筑业联合会、广州市建
2025年6月3-5日,上海国际水展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汇聚2500家参展商和10万专业观众,展示全产业链展品,举办80多场论坛,促进全球水处理行业交流与合作。2025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水展:引领全球水处理行业新潮流在全球对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愈发重视的大背景下,一场水处理行业的顶级盛会即将盛大
日前,上海印发《关于发布2025年本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要求的通知》。文件提出,本市新增城市建成区50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约100个建筑与小区、公园与绿地、道路与广场、水务系统等海绵重点项目,强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管控,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品质。全文如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2025年1月电网项目动态,两项特高压工程在1月获得核准。分别是1000千伏烟威特高压工程、海阳辛安核电送出特高压工程。这两项特高压工程相继获得核准,标志着这两项特高压工程圆满完成项目前期工作。海阳辛安核电送出工程还是全球首项服务核电送出的特高压工程,同时这两项特高压工
1月21号,长兴500千伏变电站顺利投产,成为2025年浙江电网首个投运的超高压工程。工程名称:长兴500千伏变电站工程项目位置:湖州市长兴县沪渝高速与长吕线交叉口西南处基本情况:新建500千伏出线5回、220千伏出线10回,新建1000兆伏安主变压器2组变电容量:200万千伏安年可输送电量:70亿千瓦时(相当
1月17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普陀区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到2025年底,本区建成区4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底,本区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分为新改扩建项目和老旧小区改造。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按照海绵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月14日,四川自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自贡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44号建议的复函。在其答复中提到,通过对上争取、探索建立与周边市州跨区域的总量指标交易体系、引导企业进行绿色化改造等方式持续扩大环境容量。落实中央、省、市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一系列政策
近日,位于珠海高新区的珠海500千伏金鼎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该输变电工程建设用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粤港澳大湾区首座500千伏海绵城市变电站。作为珠海市首个500千伏户内智能化变电站,500千伏金鼎变电站首次引入了“电鸿”设备,包括物联操作系统、智能网关、摄像头、环境采集单元、巡检机器人、物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金山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确保至2025年,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关于印发《金山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中建生态环境近年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探索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投身海绵城市建设,形成了集“渗、滞、蓄、净、用、排”于一体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在城市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所以也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31日表示,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制定了目标,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确保能够有效应对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在超标降雨的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以及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的功能不能丧失,到2035年,总体要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城市内涝现象。
河南郑州,正经历暴雨之考。事实上,为应对内涝,这座城市早有准备。早在2016年,郑州就进入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范畴,如今五年已过。据此前规划,到2020年,郑州要投入534.8亿元建设海绵城市项目。
一场极端的特大暴雨,让处于黄河中下游交界地的郑州成为全社会的焦点,也引起人们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注。
6月8日消息,近日,财政部网站公示了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入围名单,拟将得分前20名的城市确定为首批示范城市,包括:唐山市、长治市、四平市、无锡市、宿迁市、杭州市、马鞍山市、龙岩市、南平市、鹰潭市、潍坊市、信阳市、孝感市、岳阳市、广州市、汕头市、泸州市、铜川市、天水市、乌鲁木齐市。
近年来,“海绵城市”的建设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适应环境的变化,还能够承受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在中央城镇会议上指出在现阶段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在全国开展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一方面解决当前城市渗水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充分发挥环保作用,有效地改善城市中现存的环保问题,助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019年12月,《花都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8-2030)》(以下称《规划》)正式“出炉”。根据规划,其近期目标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远期目标为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
摘要:有效的控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工程造价,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顺利、有序、科学的开展并持续发展下去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从工程造价控制角度对海绵城市各个阶段造价层面的控制要点、原则进行分析及探索。关键词:海绵城市;造价控制;控制要点引言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下垫面发生显著变化,城区防洪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河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补充任务十分艰巨。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方案提上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那么,该如何让“海绵城市”更“耐吸”呢?河北省人大代表王丹建议,在城市建成区中,根据下垫面现
近日,在潍坊诸城市奥扬高压四型储氢瓶项目建设现场,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厂房建设收尾工作,各类生产设备的安装工作也在有序展开。这个项目的快速推进,是诸城市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高压四型储氢瓶项目计划投资3.41亿元,主要建设一座1.7万平方米的综合厂房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金山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确保至2025年,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关于印发《金山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
近日,四川《绵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公布,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共设六章三十三条,主要明确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责任主体、职责分工和社会参与制度等内容;明确了发改、自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施工单位的海绵城市建设职责;规定了海绵城市设
北极星垃圾发电网获悉,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对《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根据意见稿显示,本市鼓励单位和个人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具备条件的关停废弃矿区、垃圾填埋场和荒滩、荒坡等未利用地建设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在风能资源条件良好且具有一定开
7月25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发布关于对《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公告指出,本市统筹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城乡风貌管控、生态环境保护,分类制定并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支持措施。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相关国土空间规划,鼓励单位和个人建设分布式光伏发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25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鼓励综合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和可调节灵活负荷等,发展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智慧能源项目。支持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多能互补、多能联供的综合能源项目。发展改革、城市管理等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动首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举措。为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市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单位深入调研,认真研究,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资源基础
近日,《河北衡水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和监督管理等活动。衡水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保护和改
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
3月5日,四川乐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就《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4年4月5日。乐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公开征求《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为增强立法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现就《乐山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7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详情如下: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我国实施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策略,我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适应气候变化是指通过加强自然生态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