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近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强调推荐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定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指标审核及管理办法。全面完成工业涂装、印刷、制鞋等重点工业企业低挥发性原料改造。大力推进燃煤锅炉和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推进重点行业“煤改气”。加强“车、油、路”统筹,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提前实施机动车国VI排放标准。优化大湾区空气监测网络,联合开展VOCs(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PM2.5浓度年平均值不超过34微克/立方米。
统筹陆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重要江河水质提升工程,实施东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深圳河、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淡水河、石马河、东莞运河等流域综合整治,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湾区内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推进珠江口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大力整治不达标入海河流。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
加强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开展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行为。加快建设一批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项目。加快大湾区内地的固定污染源排放许可制全覆盖,全面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强化证后监管和处罚,实现“一证式”管理。推进大湾区共同研究探索垃圾焚烧处理。
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快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推进珠三角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强化与港澳水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建立健全海岸线动态监测机制。加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活动。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森林覆盖率达到52%。
完善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和污染源管理制度。建立大湾区环保交流合作机制与平台。实施环保信用评价和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推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行动。(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大湾区内地各市)
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建立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推广碳普惠制试点,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项目。推广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居住、出行。加强城市绿道、森林湿地步道等公共慢行系统建设。
推动湾区经济绿色转型。完善主体功能区产业政策,对涉及落后产能、设备、工艺的项目一律实施禁入。开展造纸、印染、制革等高污染行业清洁化改造。推进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企业落实废弃产品回收责任。
全文如下: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贯彻实施,进一步明确我省今后三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确保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制定本计划(列在任务分工首位的为牵头单位,其他为主要参加单位)。
一、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
1.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广深港高铁重要作用,促进粤港人员往来更加高效、便捷,支持在高铁沿线和高铁站周边建设合作平台载体,为深化粤港合作提供支撑。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推进跨珠江口通道建设,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等既有通道作用,科学谋划新的过江通道,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轴带。拓展完善珠江西岸地区交通网络,加快快速通道建设,布局建设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等一批新的重大发展平台,增强珠江西岸发展动能。(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2.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脱贫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以都市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打造一批集生态、教育、文化、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农业功能区,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先导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城镇,培育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城镇。进一步优化“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政策,加快盘活利用各类低效城镇建设用地。(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3.发挥大湾区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大湾区连通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以及贯通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大通道,推动珠三角地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带动揭阳、湛江、梅县、韶关机场协同发展,推动形成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为主体、粤东和粤西港口群为两翼的港口发展格局。支持大湾区优势企业参与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深化产业协同共建。推动大湾区与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构建开放互通的政策环境和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区域整体营商环境。以广清一体化为示范,推动环珠三角地区与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广梅产业园等区域合作平台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推进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推进粤桂合作试验区等跨省区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协调对接。(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
二、建设国际科技中心
4.配合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5.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再生医学与健康、材料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省实验室建设,启动化工、海洋、能源、环境、农业等领域省实验室建设,争取国家在大湾区布局国家实验室。布局建设重点领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争取国家支持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粤港澳三地开展联合资助,支持更多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相关高校参与国家空间探测与空间科学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新型研发机构力争达到200家。(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6.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创建国家(广东)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动国家高新区扩容,支持专业性园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省级高新区,探索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到2020年,力争大湾区内地实现R&D占GDP比重达到2.8%。(省科技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7.打造三大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及深港双方毗邻区域重点开展要素流动、财税政策、创业、产业监管、科技法制等创新试点;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及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重点开展财税政策、合作办学、职业资格互认、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监管等创新试点;珠海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及周边适宜开发区域主要开展财税政策、中医医疗职业人员资格准入、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中医药标准和国际化等创新试点。(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税务局,广州、深圳、珠海市)
8.建设区域专业技术平台。建设国家药品器械评审中心粤港澳分支机构、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等平台。(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
9.强化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出台支持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的政策措施。争取国家支持大湾区内地财政科技经费过境港澳使用。设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向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开放申报渠道。推动设立粤港澳联合创新专项资金。(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
10.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现代种业与精准农业、现代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计划。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件。(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知识产权局)
11.加快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积极参与中外科技伙伴计划。推动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依托深圳国家基因库发起设立“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深圳市)
12.打造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平台。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特别合作区试点。推进成立名校—名企联合实验室。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示范区,培育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等。支持设立粤港澳产学研界创新联盟。(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
13.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项目收益债等进行直接融资。支持港澳在大湾区设立创投风投机构,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成果转化联合母基金。依托区域股权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科技厅,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
14.突破创新体制障碍。制定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相关措施。建立面向港澳开放的散裂中子源谱仪。推动实施香港、澳门在广东设立的研发机构按照与内地研发机构同等享受国家和广东省各项支持创新的政策。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港澳办)
15.创新科研用品与数据流动的体制机制。争取国家允许粤港澳科研合作项目需要的医疗数据和血液等生物样品,在大湾区内限定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实验室跨境使用。研究允许科研、医疗仪器设备及药品在港澳和大湾区内地异地购置使用政策。创新通关模式,简化研发设备、样本样品进出口手续。(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广东分署)
16.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更好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深圳知识产权法庭等机构作用,探索制定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推进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立法。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和“正版正货”承诺活动。推动通过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省知识产权局,省司法厅、省商务厅,省法院)
17.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加快推进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建设与运营,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质押融资机制,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融资租赁服务、知识产权投贷联动融资服务和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省知识产权局,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广州、佛山市)
三、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8.配合国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通信管理局,广州、深圳市)
19.推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实施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机场改扩建,新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肇庆等市规划建设若干通用机场。深化扩大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并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稳步发展大湾区跨境直升机服务。进一步扩大大湾区的境内外航空网络,开展多式联运代码共享,建设多式联运接驳设施。加快推进广州等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深圳、珠海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实现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4亿人次。(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民航中南空管局,大湾区内地各市)
20.加快大湾区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配合国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广州经湛江至海口、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广州经汕尾至汕头、赣州至深圳、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广佛环线、佛莞、穗莞深等城际轨道项目,规划建设广清城际广州至广州北等项目。研究谋划广州至清远(研究延伸至永州)、深圳经江门至南宁、广中珠澳、广深第二高铁等高铁项目。与香港合作推动深港西部快速轨道的论证和规划建设,支持澳门轻轨延伸至横琴与内地轨道交通便捷衔接。加密广州、深圳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积极推进佛山、东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实现轨道交通通车里程2400公里。(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21.完善大湾区高速公路网。做好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各项运营管理工作,完善便利港澳机动车入出内地的政策措施。建设深(圳)中(山)通道、虎门二桥、莲花山通道等跨珠江口通道,规划建设黄茅海通道、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快速衔接工程,启动狮子洋通道(南沙至虎门)、伶仃洋通道的前期研究工作。推动汕头至湛江、武汉至深圳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沈海高速(G15)和京港澳高速(G4)、长深高速(G25)等国家高速公路交通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000公里。(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22.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启用莲塘/香园围口岸,加快建设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横琴口岸(探索澳门莲花口岸搬迁)等新口岸项目,提升文锦渡、沙头角等口岸功能,推动罗湖口岸及深圳火车站整体改造。(省商务厅,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深圳、珠海、东莞市)
23.建设世界级港口群。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推进广州南沙港铁路等疏港铁路改造建设,加快西江干线、北江干线至珠江口高等级航运主通道建设。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6200万标准箱。(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24.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科学规划设计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推进轨道交通引入机场。强化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货运枢纽的集疏运功能,推动发展货运多式联运服务。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卡通”服务。鼓励第三方服务平台发展“一票式”联程客运服务。制定实施运输结构调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铁水、公铁、空铁、江河海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集成应用。(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大湾区内地各市)
25.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粤港澳网间互联宽带扩容,全面布局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推动大湾区内地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实现城市固定互联网宽带全部光纤接入。建设超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
26.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区。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推进粤港、粤澳电子签名互认。推动大湾区移动支付便利使用。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27.推动在港澳与大湾区内地间取消或降低通信漫游和长途资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港澳办,省通信管理局)
28.优化大湾区能源结构。研究编制大湾区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专项规划。加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或减量替代,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新建耗煤项目实施等量或减量替代。推进广州、深圳、珠海等建设世界一流配电网。推动在粤设立区域性天然气交易机构,推进珠海直湾岛LNG接收站建设。加快建设珠海桂山、金湾,惠州惠东港口等海上风电场。有序开展台山核电二期、岭澳核电三期等工程前期工作。研究完善大湾区内地对香港、澳门输电网络、供气管道,确保港澳能源供应安全和稳定。(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29.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配合国家制定珠江水量调度条例。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对澳门第四供水管道工程、广州北江引水工程等建设。加强西江、北江、东江等核心水源保护,科学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推进雨洪资源利用等节约水、涵养水的工程建设。(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
30.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防洪(潮)排涝体系。加强海堤达标加固、珠江干支流河道崩岸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大湾区内地河湖系统治理。建设水文灾害监测预警、联防联控和应急调度系统。(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管理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31.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协同机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联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省气象局,省应急管理厅)
四、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32.配合国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专项规划。(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3.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专用设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以芯片设计为基础,拓展建立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快建设5G试验网、“芯火”双创基地、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推进打造新型显示“材料—面板—模组—整机”纵向产业链。(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34.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绿色石化五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领域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35.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和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36.携手港澳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支持广州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和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加快建设广州国际金融城。推动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推进深圳科技金融中心建设。推进澳门—珠海跨境金融深度合作,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支持佛山依托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打造现代金融后援服务基地。(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证监局、广东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市)
37.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业。在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交易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加快推进深圳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在前海开展再保险产品和制度创新,研究推出巨灾债券,创新发展航运保险、物流保险、融资租赁保险、邮轮游艇保险、跨境电商保险等业务。(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深圳银保监局,大湾区内地各市)
38.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进跨境电子支票联合结算、跨境电子账单直接缴费、支付工具跨境使用等金融服务创新。推动建立大湾区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创新领域金融监管规则,建立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推动出台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的具体措施。依托全省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构建服务大湾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流转的金融基础设施平台。(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深圳银保监局、深圳证监局)
39.推进大湾区保险合作。探索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大湾区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推动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落实港珠澳大桥机动车辆保险安排,支持粤港澳保险业协同为跨境出险的客户提供查勘、救援、理赔等后续服务。(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深圳银保监局)
40.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数字创意、智慧物流、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源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珠三角工业设计走廊、广东工业设计城、军民融合创新设计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促进粤港澳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数字印刷等数字创意产业合作。依托港澳会展资源优势,联合引进国际知名展览品牌和配套服务企业,做强做大会展经济。推动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携手港澳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引进港澳发达成熟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现代服务业占比为60%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41.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高端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海洋产业发展。加快省海洋实验室建设。打造集海工装备和海洋资源开发与应用于一体的海洋产业集群。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广州、深圳市)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2.配合国家编制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省生态环境厅)
43.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定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指标审核及管理办法。全面完成工业涂装、印刷、制鞋等重点工业企业低挥发性原料改造。大力推进燃煤锅炉和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推进重点行业“煤改气”。加强“车、油、路”统筹,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提前实施机动车国VI排放标准。优化大湾区空气监测网络,联合开展VOCs(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PM2.5浓度年平均值不超过34微克/立方米。(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44.统筹陆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重要江河水质提升工程,实施东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深圳河、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淡水河、石马河、东莞运河等流域综合整治,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湾区内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推进珠江口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大力整治不达标入海河流。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45.加强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开展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行为。加快建设一批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项目。加快大湾区内地的固定污染源排放许可制全覆盖,全面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强化证后监管和处罚,实现“一证式”管理。推进大湾区共同研究探索垃圾焚烧处理。(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46.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快建成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推进珠三角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强化与港澳水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建立健全海岸线动态监测机制。加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活动。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森林覆盖率达到52%。(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47.完善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和污染源管理制度。建立大湾区环保交流合作机制与平台。实施环保信用评价和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推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行动。(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大湾区内地各市)
48.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建立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推广碳普惠制试点,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项目。推广绿色消费,倡导绿色居住、出行。加强城市绿道、森林湿地步道等公共慢行系统建设。(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49.推动湾区经济绿色转型。完善主体功能区产业政策,对涉及落后产能、设备、工艺的项目一律实施禁入。开展造纸、印染、制革等高污染行业清洁化改造。推进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企业落实废弃产品回收责任。(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六、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50.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支持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澳门科技大学落户广东。鼓励粤港澳高校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高水平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推动高起点创建大湾区大学,创新办学机制。扩大广东高校对港澳招生规模。(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大湾区内地各市)
51.鼓励港澳青少年到内地学校就读。支持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制定在粤就读持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学生与内地学生享受同等的交通、旅游门票等方面优惠政策。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实施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港澳办)
52.推进大湾区学校互动交流。鼓励三地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参与姊妹校(园)缔结计划。争取国家支持与港澳共同制定粤港澳大专(副学位)学历分批实施互认方案。落实港澳居民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政策规定。(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53.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率先实施更优人才居留政策,在大湾区内地先行先试技术移民制度,缩短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审批期限。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推进建设广州、深圳等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江门人才岛、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建设。(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江门市)
54.推动解决个人所得税差额问题。对在大湾区内地工作、符合一定条件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配合国家制定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措施。(省财政厅,省税务局,大湾区内地各市)
55.推进文化遗产弘扬和保护合作。加快建设一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推进粤港澳等地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强粤港澳在弘扬岭南文化独特魅力方面的合作,挖掘保护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物。推动岐澳古道与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步行系统的连接,构建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大湾区内地各市)
56.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大湾区内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支持做强做大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推动建设影视文化和音乐产业基地,探索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相关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大湾区内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创意设计等产业发展。(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大湾区内地各市)
57.推动文化交流。加强与港澳在广播影视生产、演艺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建立大湾区演艺联盟。便利艺术院团在大湾区内跨境演出。支持广州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支持中山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孙中山文化资源。支持广州、佛山、中山共建世界美食之都,加快推进“粤菜师傅”工程。(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大湾区内地各市)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9月10日,广东省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在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中提到,广东电网粤港澳大湾区目标网架主体工程投产,建成南沙国家级“5G+”数字电网示范区。新增公共充电桩11万个,累计建成电动汽车公共充电基础设施40.7万个。同时,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廉江
据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6日消息,今年1月至6月,广东全社会用电量达413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尤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用电增长较快,彰显区域经济强大韧性与活力。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广东全社会用电量保持较高增速,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59.1%,拉动全社会用电增长4.9个百
从广东电网公司获悉,6月26日,500千伏碧山输变电工程正式投产,按最大容量测算,该工程预计每小时可消纳160万千瓦时新能源,进一步畅通粤北与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消纳通道,有效提升粤北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助力广东打好迎峰度夏攻坚战。今年截至目前,广东电网公司已建成投产500千伏碧山输变电工程、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文件提出,提升石化和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石化产业集群,联动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建成粤港澳大湾
5月16日至17日,2024给水大会暨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联合创新中心论坛在广州南沙隆重举行。此次高规格水业盛会云集全国千名权威专家、名校学者和名企代表,聚焦前沿科技创新,深入探讨城市群给水安全保障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促进了全国水务行业资源的深度交流融合,对于凝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
当前,数据跨境流动已成为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资源要素交换、共享的基础。我国高度重视数据跨境流动问题,近年来陆续颁布实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等法律和制度,从顶层设计上确立了我国数据跨境管理的基本框架。2024年
3月28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产业国际论坛在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活动主题为“相聚澳门,相约世界”。论坛旨在为中国光伏企业、海外光伏客户、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方、穗澳两地政府等机构提供产业资源对接平台,推动大湾区打造光伏示范应用样板城市群,成为光伏全球交易、展示及应用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胜,就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分布式光伏发展等议题提交了相关提案建议。王冬胜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
中国海油南海海气是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保供的重要来源之一,甲辰龙年春节期间,气电集团多措并举,除夕至初八向大湾区供应海气约2.13亿方,较去年春节同期增加约5900万方,创历史新高,以实际行动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温暖祥和的春节。党建引领,海气先行南海油气资源丰富,如何建设好、开发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五年来,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基本建成现代化湾区电网,构建世界一流的用电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提供强力支撑。在一条挂满红灯笼的大街上,中山市小榄镇一个“超级充电站”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新能源车,这是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首
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不断夯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参加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饶宏在大会作发言。南方电网公司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0月30日印发《南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3—2030年)》,力争用8年的时间,南宁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合理,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城乡人居环境和谐共融,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市得到
四川省巴中市生态环境局10月31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美丽巴中建设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目标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到2027年,巴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
崇明区人民政府10月10日印发《上海市崇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4—2035年)》,立足多重战略的叠加优势和东海瀛洲、长江门户的区位优势,按照“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固根基”的总体思路,聚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名片”“长三角绿色发展新标杆”“上海生态宜居新典范”的战略定位,力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支持首都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已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北京市委金融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关于做好绿色金
10月29日,上海崇明印发《上海市崇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4—2035年)》(沪崇府发〔2024〕41号),同时发布《上海市崇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4—2035年)》重点工程项目清单(请看文末),共42个项目,投资估算共计60.52亿元。其中指出,推动内河混合动力船舶、纯电动船舶
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建设绿色龙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10月12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公告,详情如下:关于公开征求《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修改
2023年11月22日至12月22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河南省开展了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于2024年2月27日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反馈了《河南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经深入研究、征求意见、会议审议,制定上报了《河南省贯彻
2023年11月21日至12月21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海南省开展了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于2024年2月26日向海南省反馈督察报告。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等有关要求,制定了《海南省贯彻落实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
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保障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河南省自然资源厅9月30日发布《河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公开征求《河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意见建议的公告按照自然资源部工作部署,我厅组织编制了《河南省生态保护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经由2024年9月26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该条例适用于云南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4年9月26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公安部党委部署要求,持续组织开展了“昆仑”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活动,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今年上半年,公安部挂牌督办60起破坏生态环境犯罪重大案件
11月20日,广东广州110千伏珠吉站扩建第三台主变工程核准获批。一、为解决珠吉站不满足主变N-1的问题,匹配周边新增用电需求,依据《行政许可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同意建设110千伏珠吉站扩建第三台主变工程项目(项目代码为:2311-440112-04-01-185032)。项目单位为广东电网有限
11月19日,广东广州220千伏围福输变电工程核准获批。一、为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及周边区域建设发展的用电需求,优化周边区域110kV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依据《行政许可法》《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同意建设220千伏围福输变电工程项目(项目代码为:2019-440112-44-02-041767)
11月15日,国电投(江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门能源”)投资建设的广东开平市绿色农储光储充一体化项目一期顺利全容量并网。该项目是国家电投广东公司助力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个落地项目,也是江门能源助力开平市创建广东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的重要项目,在推动开平市低碳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0日,广东韶关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征求《韶关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年)(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公告。文件提出,因地制宜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的交通能源系统,新建港口码头、物流枢纽实现光伏“能装尽装”。支持适用型技术产
11月19日,北控广通(佛山)高明208MW/416MWh储能项目EPC总承包招标公告发布,项目招标人为北控广通(佛山)电力能源有限公司,项目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平塘村委会蛟塘村及中岭村境内,本项目采取总承包交钥匙方式完成,建设1座电化学储能电站,容量为208MW/416MWh,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2024年12月份交易相关安排。通知提到,本月先后开展绝对价格月度交易、多日(周)交易。月度交易层面,包括双边协商、集中竞争交易、发电侧合同转让、绿电双边协商、绿电集中交易等品种;多日(周)交易层面,开展周双边协商交易、多日分时段集中竞争交易。具体
11月20日,广东省韶关市发改委发布《韶关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年)(征求意见稿)》,《方案》提出,力争在2025年屋顶分布式光伏覆盖率达到可建设面积的40%,2030年屋顶分布式光伏并网装机规模达到可建设面积的65%。严控地面分布式光伏开发。按市场化原则,加强用地管理,充
11月19日,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头市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汕府办〔2024〕42号),其中指出,按照“统一调度、确保主网、保障重点”的原则,大面积停电发生后,要把保证大电网的安全放在首位,加强电网“黑启动”能力建设,优先恢复主干网架和重要输变电设备、重要电厂的厂用电源;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深南电A11月1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中山市翠亨新区300MW/6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一期建设规模为100MW/200MWh,静态投资约3.03亿元,该项目符合公司在新形势下战略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公司在大型储能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助力公司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将会对公司未来的财务状况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3日,广东惠州公布惠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第一批数字化产品清单的通知。其中包括新型储能数字化产品清单。清单一共91项,涉及生产制造、研发设计、运营管理类等。其中包括由惠州市德赛电池有限公司作为牵引单位,使用的运营管理类华为云SparkPack企业ERP产品,服务商
11月18日,广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印发《广东省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发电类虚拟电厂聚合具备独立上网关口的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独立储能等接入380V/220V电压等级的资源,以发电项目为交易单元办理市场注册,注册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统一社会信用代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