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再生资源市场正文

再生资源行业运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0-02-21 10:27来源:世经未来关键词:再生资源回收再生资源行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行业政策分析

1、行业政策汇总

2019年以来,再生资源相关政策持续发布,对行业进一步规范,推动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与需求。

2、重点政策解读

(1)中央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2019年9月9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的趋势,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会议上通过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其中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会议指出,积极应对塑料污染,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2)生态环境部发布《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2019年9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公告。

生态环境部指出,《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为我国加强危险废物无害化填埋的环境管理、防范危险废物填埋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发挥了关键作用。但随着危险废物填埋场建设速度不断加大,现行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环境管理和技术发展的新需求。本次修订就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选择技术要求、危险废物填埋的入场标准、危险废物填埋场废水排放控制要求、危险废物填埋场运行及监测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规范,对推进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焚烧处置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部表示,下一步,要按程序做好标准会签、发布工作,切实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宣传,推动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工作规范有效开展。

(3)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2019年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就《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分为9个章节共60条,分别为总则、规划与建设、机构人员能力与技术要求、监测活动、质量保障、监督管理、信息公开与共享、法律责任、附则。

重点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测机构监督管理、点位管理、污染源监测、监测信息公开与共享等制度。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但长期以来缺乏专门的法律或行政法规予以规范,在监测机构建设、职能定位、责任追究等方面一直缺失法律依据。因此亟须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以法律法规为支撑,统一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职责,规范各生态要素监测工作, 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2018年3月,生态环境部重启了《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编制工作,历时不到2年时间,《生态环境监测条例》征求意见稿横空出世。《条例》的总体思路有3个,分别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影响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求,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二、行业发展基本状况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环保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减少原生矿产资源的使用量,不断提高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环保原料的使用比例,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增长较快。

(一)回收总量基本情况

2018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32218.2亿吨,同比增长14.2%。其中,废钢铁和报废机动车回收量涨幅较为明显,分别同比增长22.3%和14.4%;废纸和废玻璃回收量出现下滑,分别同比减少6.1%和2.8%。

(二)回收总值基本情况

2018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为32218.2亿吨,同比增长14.2%。其中,废钢铁和报废机动车回收量涨幅较为明显,分别同比增长22.3%和14.4%;废纸和废玻璃回收量出现下滑,分别同比减少6.1%和2.8%。

(三)主要品种进口情况

2018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纺织品五大类别的再生资源进口总量1986.6万吨,同比下降45.1%。受到相关进口政策调整的影响,五大类别的再生资源进口量均出现下滑,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废塑料,同比下降99.1%。

(四)主要品种出口情况

2018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纺织品五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出口总量67.9万吨,同比下降73.6%。废有色金属和废塑料出口量少量增加外,其他品种均出现大幅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废钢铁,同比下降84.9%。

三、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回收量将继续增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近些年,国家为了鼓励居民和企业进行资源回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2016年5月,商务部等六部门颁布了《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着力推动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推动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组织形式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并重转变,建立健全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2019年3月,工信部和国开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通知》,指出在有条件的城镇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推动废铜铁、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支持开展退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和再利用。

另外,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发展理念,实施资源再回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推动再生资源企业提质增效,引导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化、循环化、专业化发展,2018年4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发展规范化的城乡回收站点10万个、建设设施先进的再生资源综合分拣中心1500个、回收利用基地(园区)120个、培育10家年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环境服务型龙头企业。加快形成“村级回收+乡镇转运+县域分拣加工+再生资源基地综合利用”,打造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高效利用、生态环保、覆盖城乡的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二)报废机动车回收细分领域将迎来高峰期

中国的汽车产量自2009年出现了质的飞速发展,预计中国在2023年左右将进入报废汽车回收量的高峰期。2019年,《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正式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也将陆续发布,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提高,报废量也在逐年增加,预计2019年,我国报废机动车回收量将大幅增长,其中报废汽车回收量的增幅将超过2018年。

(三)“互联网+回收”加快融合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便捷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服务平台,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控,通过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跟踪产品及废弃物流向,逐步整合物流资源,梳理回收渠道,优化回收网点布局,使供需双方能够快速获得信息匹配,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智能化物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使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由线下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升级,减少了回收环节,降低了回收成本,提升了再生资源回收效率。

(四)垃圾清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衔接日益紧密

近年来,再生资源回收价格持续下跌,“拾荒”大军和个体户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回收市场呈现“利大抢收、利小不收”的局面,再生资源回收难度越来越大。通过垃圾清运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的协同发展,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两个系统优势,提高生活垃圾在回收、分拣、处理等环节的运作效率,大幅提升再生资源回收率,减少了垃圾填埋量。目前,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衔接方面,涌现出的典型回收模式有“基于物业、家政服务新型回收模式”、“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协同发展模式”、“再生资源+垃圾分类市场化探索模式”。

(五)市场将持续加温,行业对融资需求渐趋旺盛

近年来,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市场热度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尤其在2016年,再生资源处理行业进入投资高峰期,各路资本竞相涌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资本的高需求与差异性也加剧了再生资源行业内的并购重组。此外,由于再生资源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这一产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其发展所需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营所需资金巨大之外,在新产品和新技术与新装备上所需资金方面的需求也比较大,由此催生了行业的融资需求。

未来,在政策大力扶持下,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前景继续看好,再生资源市场将持续加温。顺应规范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行业市场将会发生较明显的结构改变,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将通过市场拓展、业务整合、收购并购等方式以实现产业链和业务规模的扩张,以抢占市场占有率。因此再生资源行业对融资需求渐趋旺盛。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再生资源回收查看更多>再生资源行业查看更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