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黑臭水体技术正文

滇池面源污染治理案例

2020-07-10 10:17来源:JIEI创新实验室作者:张艺磊关键词: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滇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滇池治理支撑——治理技术

1、污染源分析

根据滇池水质状况、水体敏感、环境承载力低等特点,对入滇污染物来源进行数据分析。滇池流域本区入湖负荷是主要污染源,主要来源为城市面源、未收集点源、尾水负荷。根据2016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入湖量统计显示,城市面源污染产生的COD在整体中占到了47%。

5.jpg

因此,削减城市面源、未收集点源、尾水负荷的污染负荷量,对滇池水质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2、昆明雨季面源污染治理思路

昆明雨季面源污染特点是:雨污合流、降雨历时短、暴雨强度大、初期雨水翻坝、污染物进入河道排入滇池。下面是2016年,拍摄的雨季溢流照片。

7.jpg

针对雨季污染特点,梳理了相应的治理思路:

前端原位治理:建设调蓄池。利用原有地形特点,设计不同调蓄坑塘或者调蓄池。目前,昆明市新建设了62个调蓄坑塘,在雨季初见成效,初步实现了初期雨污混合水收集的目标;同时对原有调蓄池进行挖潜增效,并制定了科学管理和应用机制;雨污水收集后,采用调蓄+处理设施提升水质的方法进行处理,就近处理就近排放,回补河道。

河道消减:指河道原位污染物的进一步削减。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在河道内通过人工干涉,提高河道水的溶解氧。增大水体的自净能力。二是通过污水处理厂超极限除磷的高溶解氧尾水回补河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末端截污:利用入湖口附近的湿地,建设前置库。目前部分入滇河道在河道末端已建前置库,将初期雨水收集沉淀后再排入人工湿地,最大限度削减污染。

从治理路径上看,以削减入河污染物量为目标,采用6大治理路径:

8.jpg

滇池治理实践——案例分析

案例一:昆明市西山区车家壁岔沟水质提升示范工程

车家壁岔沟河道在治理之前,底泥没有经过清淤处理,河道底泥有一米多深,颜色发黑,气味发臭。本次治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对河道进行清淤,而是选择将超极限除磷的高溶解氧尾水直接回补河道。经过一个月之后河道底泥状态发生了变化:颜色由黑色转变成了自然颜色。

9.jpg

该项目采用的治理措施为:调蓄池清淤+生态调蓄+生态净化+科技治水+水质提升,支流治理完汇入主河道。

项目所用调蓄池是原有的废弃鱼塘改造而成。将废弃鱼塘清淤,增加调蓄容积;生态净化坑塘容量有八千方,分为九个串联池,形成梯级净化系统;初期雨水经过逐级净化,进入处理站处理后进入河道。高富氧尾水的排入,提升了河道自净能力,对底泥起到了原位修复的作用。从源头解决了河道必须定期清淤及对清淤污泥二次处理的河道治理顽疾。

该项目在运营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初期雨水与调蓄池的联动控制试验,总结出降雨量和水质关系曲线,找到了雨量、雨频与水质的时间关系。并据此得出工艺的最佳控制时间:制定出其日常运行最佳操作方法,最大程度的降低了雨季入河污染负荷。

项目在调蓄塘旁边建设了雨污混合水处理设施,采用速分生物处理技术+孢子转移技术作为核心处理工艺,出水水质TP≤0.05mg/L,TN≤5mg/L,在减少外排水污染物总量的同时,将初期雨水中的泥砂沉积在调蓄池中。减小了淤泥排入河道的总量,间接解决了河道内源污染对水质的二次污染。每年的调蓄塘清淤量可达8000吨以上。

10.jpg

项目建设了水质提升站,同时将水质提升站出水(溶解氧超饱和)回补到河道中,在河道沿途五个位置进行溶解氧测试。

11.jpg

在项目开始运行之前,河道底泥为黑色。运行1个月,在河道回补点20米范围内,黑色底泥消失,露出泥土本色;运行3~4个月后,整个河道底泥颜色均发生变化;运行5个月后,河道出现青苔等,呈现自然河道状态。

案例二:昆明市官渡区老海河生态调蓄及水质提升工程

老海河为昆明市35条入滇河道之一,汇入海河后流入滇池。同时,老海河在2018年为劣V类水质,是“三年攻坚”重点治理的14条河道之一,根据文件要求,海河2018年水质目标为V类,2019年需提升至IV类,2020年海河及老海河稳定达到IV类水质。

老海河来水主要是周边村庄生活污水及雨季径流汇水,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河道全段均为明渠,水质较差且有异味,黑臭现象严重。旱季河道末端设置提升泵排至六厂进行处理,雨季河道雨污合流水翻坝溢流至海河,污染主河道,最终汇入滇池。

工程措施一:调蓄池

调蓄池总容积为1.67万m³,有效水深3.0米。旱季维持调蓄池高水位约2.0~2.5米,主要起到沉淀来水中的污染物的功能;雨季维持调蓄池低水位约0.8~1米,随时保证调蓄池留有1万m³的调蓄空间。调蓄池底泥厚度随着运行时间而增加,导致调蓄池调蓄量逐渐减少,需定期清掏调蓄池积泥。

工程措施二:水质提升站

水质提升站采用“速分生化处理技术”+“孢子转移技术”作为核心处理工艺,采用旱雨季双运行模式(旱季3360m³/d、雨季8400m³/d),原位处理后,外排至新海河。

12.jpg

老海河调蓄池与水质提升站对总磷、总氮、COD有较大的削减作用。2019年全年污染物削减量为:总磷5.02吨,总氮52.6吨,COD211.4吨,氨氮44.1吨。两种措施的削减总量为:

13.jpg

项目采用“生态调蓄+水质提升”系统处理方法,将污染负荷分别从进水水体、调蓄坑塘的沉积底泥中去除,将污染负荷量大大削减,同时采用河道回补富氧水的方法,减少河道底泥内源污染,提高河道自净能力。

案例三:昆明市水质净化厂超极限除磷工程

自2017年—2019年,孢子转移超极限除磷技术单个工程应用从万吨级向十万吨级逐步发展,目前已建成世界范围内最大的30万m3/d超极限除磷处理厂,累计应用超过百万吨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稳定,满足TP≤0.05 mg/L滇池水体要求。

该技术在昆明市第一水质净化厂(12万吨/天)、第三水质净化厂(15万吨/天)进行了长期应用。根据2018年5月-2020年3月期间除磷车间的数据(第三方监测单位提供),在进水总磷0.2~0.5时,出水总磷0.02~0.03mg/L。说明孢子转移超极限除磷技术已成功适用于大规模工程应用中,极限除磷效果显著。经过多年的努力,滇池水质逐年变好,TP含量逐年明显降低。

小结

滇池治理近年取得水质连升两级的成效不是偶然的,而是昆明市在持续多年的治理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行动的结果。这些做法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最终形成了巨大的系统威力。针对雨季雨污合流溢流的重大污染源,昆明采取了统筹指挥,一把手挂帅,示范工程引领,核心技术支撑,目督监管,断面量化考核,生态补偿,区县及主管部局联动的综合措施,确保形成完整的城市黑臭水体及面源污染的滇池治理模式。


原标题:JIEI|葛敬:滇池面源污染治理案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污染治理查看更多>水环境治理查看更多>滇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