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报道正文

北京东城推陈出新 构建垃圾分类创新治理体系

2020-07-14 14:58来源:新东城报作者:乔斐 刘旭阳关键词: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创新治理体系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垃圾分类是社会文明进步、公民意识提升的结果。实现垃圾分类由点到面全覆盖,充分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根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现有的社会环境,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创新监管,构建行之有效、全民认同的管理体系。

东城区紧紧盯住“创新”这个关键环节,从源头减量、设施提升、优化收运模式、科学降解到监督指导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不断完善、不断优化、不断提升。同时,各街道、社区也纷纷拼创意、比实用,拿出一箩筐的“金点子”“小妙招”;企业和社会力量也参与其中推陈出新,全民齐行动,共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创新治理运作体系。

p1_b.jpg

垃圾箱安装了自动感应装置,居民无接触开箱。记者 刘旭阳 摄

全新移动保洁车亮相王府井步行街。记者 王峥 摄

大件垃圾在“生态岛”的自动生产线上被拆解后方便运输。东直门街道供图

1.创新设备

“黑科技”频亮相打造“无废”社区

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清水桶……21辆全新移动保洁车亮相王府井步行街。个头虽小,功能却很齐全,移动保洁车上除了“四分类”垃圾桶,还有烟蒂投放盒,保洁员一人一车、网格化移动作业,无死角覆盖全长892米的大街。王府井大街保洁员刘雯每天的工作就是边保洁、边运输、边垃圾分类,“有了这个移动保洁车,随时随地就能分拣,还能随时指导游客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桶会称重,还能人脸识别,在东华门、崇外、和平里、建国门等街道,一排排智能垃圾桶早已是居民们“熟悉的朋友”了。扫一扫二维码、投放、称重、自动积分,部分街道还能用积分兑换一些常用的小奖品,提高居民投放的积极性。建国门街道的智能垃圾桶能够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及刷卡三种方式进行投放,同时还能及时跟进记录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频次和数量。东华门街道韶九社区和专业社会组织合作,为居民提供可溯源的二维码垃圾袋,垃圾是哪户投放的一扫就能知道,督促居民准确分类。

白色塑料泡沫垃圾一向是个难搞定的“大家伙”,体积大、重量轻、形状不规则、占空间,导致运输成本高。在建国门街道,一套新引进的设备——环保型泡沫冷压机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这个机器,塑料泡沫垃圾被压缩成一块块“小方块”,成功“瘦身”。原本大约10立方米体积的塑料泡沫经过压缩后,可变成一块约0.5立方米的密实的压缩块,最大能减容50倍,节约了处理这类垃圾的各项成本。一辆容积6立方米的大卡车过去只能运输42公斤的塑料泡沫垃圾,现在则能运输压缩后的塑料泡沫垃圾2吨。

在东直门街道,垃圾车开启一场集体变身。穿梭在小区居民楼之间的垃圾转运车、运输车改成封闭式运输。一辆车上6个桶,点对点分类运输,全过程封闭。“遗撒渗漏,一路都是味,都成了过去了。”新改装的垃圾车受到居民的肯定。

东直门海油大厦计划年内配备一台厨余垃圾处理器,将厨余垃圾如菜叶、米饭、鱼和果皮等有机物分解成水、氧气和灰质,消纳率将达到90%以上。

截至目前,全区共完成分类桶站新建、提升共1817处,为1053辆三轮收运车张贴规范标识,完成8辆收运机动车喷涂改造。

各街道、社区的居民还纷纷开动脑筋,推出一系列“小妙招”“小神器”,让投放垃圾变得更加便捷。

东花市街道的居民志愿者为垃圾桶装了照明灯,方便夜间投放;崇外街道为部分垃圾桶加装了钢丝、滑轮和拉环组成的“下拉式开盖”设施;东直门街道清水苑社区则采用红外感应自动开盖,实现“无接触”投放;东直门街道还设计了厨余垃圾“破袋神器”,实现“小袋一抖,不用洗手”;建国门街道雅宝公寓为每户配发的厨余垃圾桶带有芯片,实现垃圾投放溯源。

2.创新流程

全天候预约上门收运实现源头分类不落地

收运环节,是垃圾分类的关键环节。东城区创新实施“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模式,在朝阳门、东四、前门等街道逐步推进形成“全面撤桶、巡回收运、分类投放、互相监督”的“不落地”分类收运模式。

“厨余垃圾采取定时定点集中收运和日常巡回收运相结合的方式,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采取巡回收运,将垃圾投放、分类转运合并到一个环节。”前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收运模式让居民与保洁人员当面交接、彼此监督,同时还解决了桶站选址难、转运效率低和居民积极性不高等难题。

在此基础上,朝阳门街道创新“再生资源回收快递车”收运,实现全天候预约,上门回收。每天7时至20时,工作人员总是非常忙碌,“过去,大家总是习惯把可回收物攒起来,攒多了再送去废品回收站。有了回收快递车,居民家里随时就能清理这些垃圾了。”街道在辖区9个社区配备了这样的回收快递车,保障源头减量和分类,可回收物直接上车不落地。

在簋街,垃圾回收车每天在下午4点和晚上12点两次回收各家商户的分类垃圾。簋街餐饮企业严格源头分类,已经实现簋街垃圾不过夜。

面对大件垃圾无人愿收、无处可扔的难题,大件垃圾拆解“生态岛”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6月初,将覆盖全区“北中南”范围的3座大件垃圾拆解“生态岛”中的东直门站首先亮相,集成了大件垃圾拆解、厨余垃圾处理、科普展览和积分超市等功能,能满足周边三至四个街道的废弃物拆解需求,实现日降解处理1吨厨余垃圾。建国门街道、永外街道的大件垃圾拆解“生态岛”计划年内正式运行,3座“生态岛”可解决全区17个街道大件垃圾处理难题。

伴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稳步推进,东城区分类收运体系逐步完善。全区95辆电动分类收运车划片循环收运居民家中产生的厨余垃圾,与市环卫集团40辆电动厨余垃圾运输车无缝对接,实现线上预约、上门回收一体化运转。目前,全区实现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融合”的街道达到了80%。

3.创新督导

强化监督执法建设

打造全能型督导队伍

一抹“柠檬黄”,成了东城区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来自北新桥街道的康克是“柠檬黄”中的一员,随着新规开始实施,身为公共文明引导员的康克化身为垃圾分类宣传员,一早就站在垃圾桶站旁开始工作。“不仅现场指导居民分类,还会组织居民开展有奖知识问答、参与表演垃圾分类快板等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康克比以前更加忙碌充实了。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60余名公共文明引导员走进177个社区,在314个点位上,用多种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指导垃圾分类投放,及时填补垃圾分类宣传员的短缺。

如果说“柠檬黄”队伍是东城区有效提升垃圾分类群众工作方法的一项创新之举,那“盯桶”行动更是实现迅速集结、快速响应、覆盖广泛,成为东城区创新垃圾分类督导环节中的一大亮点。

5月初,东城区启动“盯桶”行动,结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组织约910名志愿者参与“盯桶”。这么多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却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迅速拧成一股绳。在崇外街道西花市南里东区社区,社区“同心圆”志愿者服务队共有100多位志愿者,分成多个小组,轮流盯守社区的18个桶站。街道还发动社区工作者、老党员、楼门长、社区积极分子和物业工作人员加入到“盯桶”行动中来。目前,街道的“盯桶”队伍还在壮大,每天都有200人左右参与“盯桶”行动。

在南锣鼓巷,全国首个特色商业街的垃圾分类自律公约《南锣鼓巷商户垃圾分类自律公约》出台,垃圾分类指导员和保洁员流动式“盯桶”。部分商户也作为垃圾分类志愿者指导游客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在东城,这样的志愿者队伍数不胜数,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随时随地做好垃圾分类知识普及,还会根据需要迅速转换角色,一支坚强有力的全能型督导队伍逐步发展壮大。

同时,东城区还创新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从前端监督到后端倒逼,形成闭环管理。

在前端,实施“三员”监督机制,区网格中心城管监督员深入桶站点位监督,累计2.12万个案件纳入网格平台督办;区城管委环卫巡查员开展专业检查,在全区日调度会上每日通报,并逐一复查督办;区交通委150名停车协管员利用上下班时间每人每天至少抽查一个桶站,随拍随报,协助提供问题线索。

在后端,区环卫中心严把垃圾转运质量关,出现不合格分类可移交执法部门,倒逼排放主体落实源头分类。

声音

院里自打多了智能垃圾桶,孩子特别感兴趣,现在已经学着能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帮我们分类投放垃圾了,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街道还给我们发了印有专属二维码的垃圾袋,谁家分类不标准,一扫二维码就能溯源,时刻督促大人也要认真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小事。

——东华门街道韶九社区锡拉胡同21号院居民罗女士

最开始,有不少街坊会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弄混,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打开垃圾桶,把分错的挑出来。但是渐渐地,我们发现街坊四邻垃圾分类做得越来越“专业”,需要我们指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东直门街道清水苑社区“盯桶”行动志愿者朱连英

原标题:垃圾分类融入社会治理系列报道之创新篇推陈出新 构建垃圾分类创新治理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垃圾分类创新治理体系查看更多>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