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中国水科技成果转化为何总是“创业未半”?

2020-07-21 09:35来源:JIEI创新实验室关键词:水科技成果水专项科技成果转化水环境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间链条的缺失已经成为限制我国水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瓶颈,也是走出目前困局的突破口。”水专项成果转化课题组负责人、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JIEI)院长高嵩说。

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已成新兴学科,创新长生命周期提速有关键环节

一位参与“十三五”国家科技竞争力相关课题的专家,在对比中美科研时发现,我国在很多领域的论文数量、论文引用率等方面和美国差距不大,个别还能略超,但成果转化率却比后者低了整整一个数量级。“为什么人家的成果转化率高?首先,科技成果本身质量好,技术就绪度高。其次,成果转化全流程中步骤多,且每一步都进行了质量和价值的提升。”

那我们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差距到底来自成果本身的质量,还是转化机制有问题?“两方面原因可能都有,但后者的差距更为突出。”对此,一方面,水专项相关管理部门近年来不断提高“出入门槛”,加强立项评估和结题管理,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提升水专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效率,并在相关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这是本课题的初衷和立意。

在前期研究发达国家水科技成果转化规律时,课题组发现,国际上,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已经成为一门“科学”。

“目前国际上一批知名科学家正在推动一个名为水创新动力学的新兴学科。”高嵩说,2018 年,全球高端水环境技术市场咨询公司Blue TechResearch 以及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几位专家在《waterenvironment research》期刊上就水技术转化推广过程的研究成果发表了“水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模型开发及应用”一文。通过对488项水技术发展过程的追踪和分析,把技术的推广转化全过程分为“应用研发—中试阶段—示范工程—早期应用——快速推广—成熟应用”6 个阶段,每个阶段各自有详细明确的评价指标。

1.jpg

“一项技术从最初应用研发走到成熟应用,大致需要10到14年时间,是一个长周期、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但一些核心的要素和模式比如联合研发、验证示范、创业推动等,可以加速水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过程,这在国外先进的模式和经验中已经得到了验证。”高嵩说,利用这些核心要素,发达国家逐渐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全流程的方法体系和支持机制,值得我们充分学习和借鉴。

首先,以明晰的产业需求为驱动,多学科、产业与科技结合的联合研发与协作创新,能较大程度提高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率,缩短周期。

这几年,JIEI研究院一直追踪的荷兰水技术创新中心,是目前全球水科技创新机制方面理念最前沿、机制最灵活的机构。通过企业提具体研发需求,以小型研究项目建立起产、学、研高度信任的合作网络与机制,借助完善的技术研发、中试验证、市场推广全链条协作的技术创新生态,可将40项技术当年成功转化20项,这在水科技领域是非常高的水平。

其次,在政府支持下,有组织地建立一批面向市场的技术示范、验证平台,是水技术成果转化突破中试,走向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方面,新加坡PUB、荷兰莱瓦顿、加拿大南安大略水联盟等,都围绕服务新技术、新产品的验证和示范,建立了专门的示范工程管理机制和设施平台,构成其水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

特别是新加坡,从解决本国水资源问题出发,实现了水科技创新的“三级跳”。当地政府全流程资金投入,科研院所、企业、水厂联合,建立完善针对创新技术、工艺开发各环节的验证平台,通过一系列示范工程,提供示范和市场推广服务,五年间新设立企业数量达到了280家,一跃成为世界级水科技创新枢纽。

2.jpg

高嵩同时表示,技术本身清晰的价值贡献与合理的商业模式,是一切技术、机构、平台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保障。同时,通过近年来对全球创新生态的持续研究发现,创业是科技成果转化最高效的方式。“水科技领域的技术创新,只有逐步推进与创业对接,才能通过产业化、商业化放大和延续价值。”

水科技成果还在转化初级阶段,突破中试尚缺专门的资金人才和设施

据初步统计,自“十一五”以来,水专项已累计研发突破1200余项关键技术,授权专利2500余项,发布标准、规范、技术指南等340余项。大量的科技成果资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项目源,但具备潜力的技术成果离真正迈向实际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究竟还有多远?普遍存在的转化难,病根到底在哪?

对此,课题组首先对水专项既有成果进行了初步的成熟度评价,对应国际上水科技成果转化的6阶段,来考察其在推广应用、产业化商业化进程中的位置。“总体上,我国水技术研发大多只是实现了初步产品化,其中的一些成功案例也大概只处于中试阶段,技术能否真正进入市场实现转化推广还带有极大不确定性。”

这里的中试概念,是指在实际应用场景下完成1 个完整规模的试验,收集数据作为参考设计标准,用于进一步放大;该阶段已离开研究机构或实验室,主要由企业等市场主体展开二次开发。但事实上,大量技术产品或工艺就是困于此处,难以走出这个阶段。从中试到示范工程到早期应用,还需要很多中间链条的突破、中间服务环节的弥补,这是发达国家有效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

“而这也正是我们缺失的关键一环,是制约水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据介绍,课题组对17家典型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相关单位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参与的大部分机构已经建立了水专项技术成果的转化制度,产权相对清晰,有固定的产学研转化合作伙伴,高校和企业界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但合作全是单点式的。大家普遍反映目前缺少与企业合作的桥梁,需要获得包括一系列咨询、推广、产业化、投融资等在内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

“中间链条和中间服务是目前行业最大、最紧迫的空缺,主要体现在缺乏专业人才、缺乏有效资金、缺少技术验证的专用设施等。” 高嵩说, 2017年,国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转化、推动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建立,但操作性、有效性还有待评估,更为突出的是,政策落地还缺少必要的抓手和基础设施。

因此,课题组在对有关主管部门的正式政策建议中,这部分着墨最多。“我们在课题执行过程中有切身体会,依靠单个产学研机构、依靠一两个地方政府,都不足以形成比较成规模的体系;强烈希望服务成果转化中间环节的专业平台或者中介机构成为下一阶段国家科技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要建设一批推动技术成果“二次开发”的基础设施,推进技术示范工程常态化。

他们建议在重点行业、流域,围绕硬件条件较好的水处理基础设施,“开放一批水厂”,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示范的基地;同时设立科学的评估筛选机制,基于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研发服务,充分整合技术咨询、装备制造、市场推广的力量,推动技术成果在研发平台上快速落地、成熟,完成二次开发。

二是要发挥资本对产业链和创新链各个环节的有效链接,围绕生产型研发中心,设立产业化基金。

水科技创新链条中间环节兼具研发和推广的双重特征,需要获得技术成熟与远期商业回报的双重目标。建议由有关部门发起、整合专项资金,联合社会资本加入,设立水科技成果产业化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获得技术推广后的退出回报,有效激发各方积极性。

而在水专项内部,课题组也建议水专项管理办公室成立一个水专项技术成果转化专职机构,运作管理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链条,完成技术的评估入库、信息共享、推广转化、智慧管理等功能。


原标题:JIEI|中国水科技成果转化为何总是“创业未半”?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科技成果查看更多>水专项科技成果转化查看更多>水环境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