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国内外转移研究:基于嵌套网络视角

2020-09-24 10:08来源: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作者:韩梦瑶 刘卫东关键词:碳排放隐含碳流动中国科学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隐含碳这一概念常用于描述生产过程中为满足最终需求而产生的直接及间接碳排放。以隐含碳流动为研究基础,国内外学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随着全球产业链日益复杂,中国各省区市间的碳排放流动及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关联不断加深,隐含碳排放的跨省、跨境流动越发普遍。相关研究一方面需要关注各区域内部的碳排放关联,同时需要刻画不同省区市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跨境联系,多区域、多尺度视角下的隐含碳排放流动研究亟待开展。

基于产业-空间模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员团队自2007年以来编制并出版了一系列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隐含碳流动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合中国各省区市42个部门的贸易流量校准数据,该系列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一直是使用最广泛的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之一。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关联为中国不同省区市间的经济、产业、资源、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但从细化区域着手开展的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国内外转移关联及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近期,刘卫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韩梦瑶、姚秋蕙、唐志鹏和劳浚铭等为共同作者的论文——“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国内外转移研究:基于嵌套网络视角”,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上。文章刻画了多层嵌套网络体系下的碳排放流动趋势,构建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与184个国家/地区之间的碳排放关联模式。从发展历程看,隐含碳流动研究以单区域投入产出法(Single-regional IOA)为基础,逐渐拓展到多区域投入产出法(Multi-regional IOA)以及多尺度投入产出法(Multi-scale IOA),形成了不同区域、尺度之间的隐含关联。在全球化下,隐含碳流动不再局限于单一区域或者单一尺度,“全球-区域”与“国家-区域”的关联及互动在碳排放流动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多区域、多尺度视角切入,文章基于嵌套投入产出法(Nested IOA)刻画了复杂网络体系下的碳排放流动趋势,有助于促进中国各省份的区域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结合不同省份的海关数据,该项研究将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与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相嵌套,从隐含视角刻画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与184个国家/地区之间的隐含碳排放流动,构建了中国主要省区市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碳排放关联(图1)。总体来看,国内碳排放流动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等省份,而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省市的国外隐含碳流出较为明显。

图1 主要省区市的国内及国外碳排放流动(单位:t)

基于不同省区市的国内外碳排放流动趋势,该项研究进一步将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分为四种模式(图2),并探讨了各省份的碳排放转移模式及其对区域协同减排的意义。总体而言,几乎所有省份均存在流向其他国家的碳排放,但是各省区市碳排放流动的均衡程度有所不同。与相对多元化的国内碳排放流动结构相比,国外碳排放流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且部分沿海地区在国内外碳排放均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图 2 中国各省区市国内外的碳排放转移模式(单位:Mt)

对于中国等地理范围广阔的国家,以各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识别各省区市在国内外碳排放转移关联中的地位,尤其在国内外关联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结合嵌套投入产出法,文章将现有研究扩展至多区域、多尺度视角,并对中国各省区市内部及外部的碳排放流动开展对比研究,有助于为深入探讨不同区域的协同减排打下坚实基础。

出版信息

中文出版信息:

韩梦瑶, 姚秋蕙, 劳浚铭, 唐志鹏, 刘卫东. 2020. 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国内外转移研究: 基于嵌套网络视角.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0(6): 748-760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排放查看更多>隐含碳流动查看更多>中国科学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