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脱硫塔缘何频频 “引火上身”

2020-12-02 08:49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赵紫原关键词:脱硫系统脱硫塔火电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火电厂和烟气治理设施的基建队伍和检修维护队伍,要在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出台安全规范导则和防范标准前,自主制定企业的专项安全导则和防范标准,高度重视烟气治理设施消防问题的研究和防范。”

近日,河南宜阳县黄河同力水泥厂脱硫塔发生火灾。这并非孤例,近两年脱硫塔频频“引火上身”:甘肃兰州一脱硫塔起火,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中;山西运城一钢厂在建脱硫塔起火,直接损失超千万元;湖南株洲智成化工脱硫塔起火,大气质量局部瞬时超标;临沂一热电厂在建脱硫塔起火,火焰十几米高……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脱硫塔着火事故已超40起,其中火电厂脱硫塔着火不在少数,敲响了安全警钟。脱硫塔缘何频频起火?事故“元凶”是什么?如何避免事故发生?

问题根源均出在防腐材料

调查显示,同力水泥厂脱硫塔起火点位于脱硫吸收塔里面顶部的可燃材料,起火原因系“在烟囱上焊接斜隔板过程中,不慎将焊渣掉落至脱硫吸收塔内部,引燃除雾器等可燃材料蔓延成灾。”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院长朱法华表示:“脱硫系统的消防隐患主要在吸收塔,吸收塔防腐材料为玻璃鳞片树脂涂料,脱硫塔顶部为PP材质的除雾器,这些都为易燃物质,也是引起火灾的主要部位。”

据了解,脱硫塔内部防腐材料耐温极限约180℃,当遇到电焊等高温时极易引起燃烧,同力水泥厂的正是如此。

一位长期从事脱硫业务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新建脱硫塔多在地面完成防腐后进行吊装焊接,焊接时由于局部高温或焊渣掉入塔内引起火灾。相反,如果塔体焊接完成后再进行防腐,通风、排尘、照明、涂层干燥等都将受很大限制,防腐涂料挥发出的溶剂、稀释剂同样容易产生爆炸危险,塔体内部更是难做到彻底防腐,而且整体项目工期将延长,成本也会增加。”

脱硫塔内部的防腐材料是不可替代的吗?朱法华表示:“‘玻璃鳞片胶泥’是一种典型可燃有机物,物理结构决定了耐温性较差,价格相对较低;如果采用不锈钢等无机物作为防腐涂层,成本太高,显然不经济。目前市面上几乎都采用‘玻璃鳞片胶泥’作防腐材料,更为经济的涂层材料还在研发中。”

山西阳泉煤业集团西上庄低热值煤热电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杜文华表示认同:“防腐材料既要能满足防腐性能、工艺性能和造价控制,同时要满足施工动火时不燃的要求,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很难实现。”

人为因素系主要原因

朱法华指出,易燃防腐材料为引起消防事故的“罪魁祸首”,但人为原因不容忽视。“脱硫塔正式投运后,内壁潮湿产生火灾的概率很小,脱硫塔着火均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不当屡见不鲜。”

施工不当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管理不当。该技术人员认为:“从见诸报章的事故案例看,主要问题是作业人员没有烟气治理设施消防问题的清晰概念,管理人员没有烟气治理设施消防问题的安全警觉,事故单位没有系统的安全防范标准和管理导则。在吸收塔进行防腐之前,项目公司、施工单位安全监察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对防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据了解,脱硫塔检修期间重刷防腐涂料,一般工期5-15天,任何一点火花、静电都有可能导致火灾甚至爆炸。

杜文华表示:“部分在建项目或改造项目存在赶工期现象,交叉作业、冒险施工增加了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塔内防腐材料一旦着火,因灭火条件受限,往往只能任其自燃结束,导致整个塔体及设备损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按照相关规定,在脱硫塔周边5米范围应实行严密的全封闭式隔离。周围有动火作业需采取有效隔离措施。“禁火区域内吸烟并乱丢烟头的行为要严惩不贷,明火与挥发气体接触,遇到一点火星,轻则燃烧重则发生爆炸。同时,在脱硫塔烟道内、外不可堆积待用物料,如果有易燃颗粒落入其中,极易留下火灾隐患。”上述技术人员表示。

多措并举杜绝事故发生

如何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该技术人员认为:“有关单位要从人员的培训、消防硬件设施的投入、规范的管理机制、系统工艺的安全控制等方面,采取系统管控的措施。特别是人员的培训至关重要。施工区实行全封闭隔离、施工人员正确着装、吸收塔和烟道内加强通风、吸收塔周围严禁动火、电焊手工时必须清理施工现场,从严从细安全管理。”

在管理和施工方面,杜文华建议从标准抓起。“火电厂和烟气治理设施的基建队伍和检修维护队伍,要在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出台安全规范导则和防范标准前,自主制定企业的专项安全导则和防范标准,高度重视烟气治理设施消防问题的研究和防范。”

治标还需治本,杜文华建议,改进防腐材料十分必要,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应着手引导从业企业、科研部门在防腐材料的研制方面取得突破。

“目前,湿法脱硫是火电厂最成熟的烟气脱硫技术,而玻璃鳞片防腐材料是目前采用的主流工艺。现今防腐技术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技术,国内在这三十年中仅仅在材料配料研究、生产成本方面有所进展,但在如何提高材料的阻燃性方面没有太大突破。”杜文华补充道。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系统查看更多>脱硫塔查看更多>火电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