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面对不断恶化的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危机,各国同意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也已经承诺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
然而,二氧化碳的排放控制和捕获(CCS)仍是全球环境的一大挑战,而碳捕集的高成本和地质埋存的高生态环境风险是阻碍CCS大规模应用的瓶颈。近年来,将二氧化碳封存和固定一直是学者们努力的方向和研究重点,并试图为实现更加彻底高效的碳捕获和封存引入新的方法——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
国际能源署(IEA)曾表示,要实现升温不超过2 ℃的目标,CCUS技术需要在2015—2020年贡献全球碳减排总量的13%。下图是的主要CCUS技术的示意图,包括CO2捕获、储存、利用(直接使用)和转化为化学品或燃料。
本文概述了近十几年国内外的CCUS技术,尤其是二氧化碳的矿化技术以及利用海水中矿物离子——钙镁离子进行碳酸化固碳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捕捉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主要以CO2的捕获与地质埋存作为CO2减排的手段。
01生物法吸收CO2
工业革命以前,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保持稳定,CO2含量一直处在1.8×10-4~2.89×10-4,此时在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吸收CO2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具有固有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类似于传统的生物废水处理,因为生物过程仅需要食物源(碳)、环境温度和日光来维持。
2014年R.Ramaraj等利用天然水介质模拟实验室中的天然水体来用于藻类生长,并展示藻类生物固定CO2的潜力,对解决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问题很有研究价值。F.G. Acien Fernandez等和S.Judd等研究了藻类光生物反应器(PBRs)在减少二氧化碳和在废水中去除营养物方面的应用,研究显示即使是最简单的PBR配置(高速藻类池,HRAP)去除CO2的效率也比传统的生物营养素(BNR)植物至少高两个数量级,但是PBR技术的经济案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成高价值产品所带来的成本效益,而且藻类生物反应器是碳捕获应用领域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方向。
早在2007年,H.T.Hsueh等提出除光合作用的限制外,二氧化碳传质也是微藻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其尝试了使用高性能碱性吸收剂及藻类光合作用再生碱性溶液来增强填充塔吸收CO2循环过程中的传质。出于二氧化碳封存和废水修复的双重目的,W.T.Chang等研究了二氧化碳捕获和光生物反应(含有极大螺旋藻的微藻细胞)结合的可行性。通过此方法不仅去除了废水中的部分有机污染物(COD,BOD)和养分(NH4+,PO43-),经处理的废水还可以再用作原料废水的稀释剂。该研究还表明,总无机碳(TIC)浓度与吸附液中吸收的CO2量成正比,并且溶液pH可用作光生物反应器和生物质培养阶段的控制参数。
虽然植物吸收法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但该过程受光合作用影响大,而且在工厂的集中排放处理上,需要更大的场地和更高的成本,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
02物理法吸收CO2
物理吸收法主要是利用水、甲醇、碳酸丙烯酯等溶液作为吸收剂,根据亨利定律,利用CO2在这些溶液中的溶解度随压力改变来吸收或解吸。
物理吸收法大多在低温高压下进行,具有吸收气体量大、吸收剂再生不需要加热、不腐蚀设备等优点。主要有膜分离法、催化燃烧法、变压吸附法(PSA)。其中的变压吸附法是一种新型气体吸附分离技术,因操作简单和低成本的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2004年S.Cavenati等在298、308、323 K及0~5 MPa下测量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在沸石13X上的吸附,发现沸石13X具有很高的优先吸附二氧化碳的能力。
2009年M.Armandi等通过变温FT-IR光谱,考察发现H-ZSM-5沸石[n(Si):n(Al)=11.5:1]在310~365 K的温度范围内对CO2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效果。
2012年H.Z.Martunus等提出了原位捕获矿化二氧化碳。该方法使用耐高温的吸附剂,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苏打灰,并可以利用压力摆动系统连续运行。该过程原料仅需要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氨,可以再生和再循环,具有高度可持续性。
2014年C.O.Arean等通过吸附量热法和变温红外光谱,研究了质子沸石H-MCM-22[n(Si):n(Al)= 16:1]中二氧化碳的吸附热力学,其CO2吸附焓的绝对值较小,表示其在PSA循环中再生吸附需要很少的能源成本。
物理吸附CO2主要采用变压吸附法,并且需要良好的吸附剂,但由于工业烟气成分复杂多变,吸附二氧化碳的同时也会吸附大量其他无用组分,造成能耗高成本高的问题,目前在工业化应用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03化学法吸收CO2
生物法吸收CO2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合作用和气液间传质,物理吸收法只有在CO2分压较高时才适用,两种方法对于工业应用来说比较难以实现。
化学吸收法具备选择性好、吸收效率高、能耗及投资成本较低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在CO2捕获技术中是最为成熟的,90%的脱碳技术都是采用该法。
典型吸收法
典型的化学溶剂吸收法有: 氨吸收法、热钾碱法及有机胺法等。
众多学者将氨吸收法、热钾碱法和有机胺法这3种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包括吸收速率、气液平衡等,发现有机胺法效果最佳。有机胺法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路线和工艺条件愈加成熟。有机醇胺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包含一个氨基用于促进吸收CO2,至少包含1个羟基可起到降低饱和蒸汽压、促进水溶性作用。由于有机胺法对 CO2选择性好、分离效率高、经济性好,因此可以用于处理低浓度、CO2大规模分离的情况。
近些年相关学者对使用胺溶液作CO2吸收剂开展了大量研究。S.Park 等提出了一种结合CCS和CO2固定过程的新方法。在含Ca2+的CO2饱和溶液中加入3种胺溶液(质量分数为10%或30%):伯胺(MEA)、仲胺(DEA)和叔胺(MDEA)。结果显示,超过84%(质量分数)的CO2转化为碳酸盐沉淀物。相比之下,MDEA的摩尔产率高于其他胺(MEA和DEA),该过程比在工业和自然界中应用其他CO2固定过程更快,效果更好。
D.Kang等利用氧化钙水溶液与质量分数为5%和30%的链烷醇胺吸收剂发生沉淀反应进行碳固定。通过将吸收的CO2转化为固体PCC(沉淀碳酸钙),可以减少溶液再生能量,其占CCS工艺中总能量消耗的50%~80%。除了传统的用钙和镁离子作金属离子源外,S.Park等还研究了碳酸钡的溶液作为金属离子源,与含水CO2反应,并迅速形成沉淀,证明钡离子与钙和镁离子具有类似的CO2固定潜力。
D.Kang等利用工业废水作来源,使用预处理后的盐水溶液来供应钙离子,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形成碳酸钙盐的沉淀实验,并提出如果在该CCU工艺中加入纯化步骤,则可以除去沉淀物中的残留污染物,获得纯净的碳酸钙盐,这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新型吸收法
通过含水胺类吸收CO2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然而,该技术已显示出严重的缺点,例如吸收到气流中的水需要额外的干燥步骤并导致严重的腐蚀。挥发性胺的损失增加了操作成本,用于释放CO2加热时水的蒸发需要更高的能耗。用于CO2分离的胺也会分解,不仅浪费而且能引起环境问题。因此,非常需要一种新的溶剂,既可以促进从气体混合物中分离CO2又不会损失溶剂。在这方面,离子液体(ILs)作为替代品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的完全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绿色介质,其独特的性质,如可调极性、非挥发性、高稳定性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离子液体的吸收能力,Y.Huang等在分子识别的基础上,提出了预组织和互补性概念的新策略,前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键合能力,后者决定识别过程的选择性。首次设计了基于酰亚胺的离子液体捕获低浓度CO2的方法,通过在含有10%(体积分数)CO2的N2中,使用具有预组织阴离子的离子液体,首次实现了高达22%(质量分数)(1.65mol/mol)的CO2吸收容量,并表明了良好的可逆性(16个循环)。
Y.J.Xu等成功地实现了由质子离子液体(PIL)催化的CO2化学吸收,发现带有[Pyr]-的PILs表现出更强的碱度和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了CO2捕获能力,证明了CO2的吸收行为在其活化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在工业应用的众多脱碳方法中,使用 MDEA为主体的混合胺溶液吸收CO2法仍然具有一定优越性。在今后的研究中,研发吸收能力大、吸收速率快、腐蚀性低、再生能耗低的吸收体系是完善 CO2的吸收工艺的主要目标。在CCS中,理想的吸收剂应该同时具有较大的吸收能力及较低的再生能量,其中生物酶CA,离子液体与 MDEA 混合胺溶液等新型吸收体系的研发或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技术
大规模储存与固定仍然是CO2减排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地质储存、海洋储存及矿物碳酸化固定。然而传统的地质储存有泄露的风险,甚至会破坏贮藏带的矿物质,改变地层结构;海洋储存运输成本高昂以及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影响,这使得研究者们的目光转向矿石碳化。01二氧化碳矿石碳化
矿石碳化是利用存在于天然硅酸盐矿石(如橄榄石)中的碱性氧化物,如菱镁矿(MgCO3)和方解石(CaCO3),将CO2转化成稳定的无机碳酸盐,主要是模仿自然界中钙/镁硅酸盐矿物的风化过程,以此实现CO2的矿石碳化。
在自然界中矿物碳酸化所使用的矿物储量丰富,如蛇纹石[Mg3Si2O5(OH)4]、滑石[ Mg3Si4O10(OH)2]或橄榄石(Mg2SiO4)等,可供二氧化碳的长期捕获,但其高耗能使之无法获得可接受的成本效益。而且气固之间的碳酸化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下进行,存在成本高、耗能高、无法回收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等缺点。例如,粉碎硅酸盐岩石,将其溶解在HCl中,以碱为催化剂与CO2反应,每捕获1 kg的CO2会消耗23 MJ的能量,同时产生1.3 kg的CO2。因此,现有技术存在CO2矿化反应速率低、反应条件苛刻、产物附加值低等问题,导致CO2矿化技术难以工业化实施。为了避免矿化的巨大影响,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和外国学者近几年提出CO2矿化利用,其认为真正解决CO2末端减排的固碳技术应该开展CO2捕获和利用,特别是利用富含镁、钙、钾、硫等人类所需资源的天然矿物或工业废料与CO2反应,将CO2封存为碳酸钙或碳酸镁等固体碳酸盐,同时联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是CO2利用的新途径。02海水碳固定和利用技术
虽然固体矿物已有多种选择,但仍有必要利用可能出现的新机会,以促进CCU技术发展。与固体材料相比,富含Mg2+/Ca2+的水溶液可以节约Mg2+和Ca2+浸出过程的操作成本。因此通过富含Mg2+/Ca2+的水溶液进行矿化可能成为解决二氧化碳问题的另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尤其是海水/浓海水对二氧化碳的利用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它能够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能解决CO2的固定,另一方面还能解决来自海水淡化厂的海水预处理或卤水废弃物问题。
W.Wang等通过对富Mg2+/Ca2+体系中碳酸盐平衡的理论分析,确定提高水溶液pH可以增强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的碳酸化反应。理论分析表明,海水中超过90%的Ca2+和Mg2+可以通过沉淀的形式转化为MgCO3和白云石[MgCa(CO3)2],1 m3的天然海水可以固定约1.34 m3或2.65 kg CO2(气体体积、标准条件)。它不仅可以实现CO2的永久固定,还可以产生大量的碳酸盐副产物,而且即使以这种方式捕捉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每年自然海水中Ca2+/Mg2+的浓度也只会在百万分之一的尺度上发生变化,生态效应可以忽略不计。Y.Zhao等考察了不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在CO2-海水体系中的溶解平衡过程,提出以氢氧化钠为媒介强化该过程的烟道气固碳海水脱钙工艺和机理研究,随后又考察了以氧化镁、氢氧化镁、白泥为碱源的固碳脱钙过程[44],其中以氧化镁为碱源的固碳脱钙效果和经济性最好。最近,G.M.Jose-Luis等提出利用富钙镁浓海水捕集利用CO2过程中使用多级沉淀法,碳酸钙在第一级沉淀法中析出,而纯三水碳酸镁在第二级沉淀法中析出的思路。同时,Y.Zhao等也提出两步沉淀法——利用海水中的钙、镁资源使CO2溶于海水中的碳酸根和碳酸氢根分别封存为碳酸钙和碳酸镁盐的新工艺。
这些方法都需要外加碱源,实际上,在该过程中只要加入碱源,碱源的制备就需要耗能。因此,在海水固碳工艺中碱源选择或制备方法的可行性是海水固碳工艺是否绿色化、能否真正实现经济固碳的关键问题。
展望
近年来,国内工业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由于中国是“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二次能源以煤电为主” 的基本能源结构,如石油化工、能源化工等CO2主要排放产业,这就导致能耗的增大,CO2排量急剧上升。同时在节能减排的国家发展策略下,发展高效有益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取代传统的工艺,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创造直接或间接的效益,将是CCS发展的新方向。
工业区一直分布在城市边缘,尤其沿海城市居多,未来可对沿海城市的重型工业引入海水,利用海水吸收烟气中的CO2,实现少排甚至不排,而得到的固体产物(碳酸盐)甚至能应用于盐化工。此举不仅减少了烟气排放处理费用,还可以将海水的硬度进一步降低,这样对海水淡化厂来说,减少了结垢离子(Ca2+、Mg2+)预处理步骤,从这一点来看,两种产业的结合将会是未来的一个新的方向。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日前,福州发布关于征求《福州市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意见的通知。详情如下:关于征求《福州市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建材行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发布《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零碳园区的建设路径,提出到2027年底完成10家以上零碳园区项目的建设与验收,构建以园区为主阵地的零碳产业生态体系,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绿色转型。通知指出,2025年,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8日,北京氢环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环能源”)“氢环能源箱式生物制氢装备(HEE-500)试产仪式”在四川省眉山市隆重举行,国内首台箱式生物制氢装备的正式亮相。氢环能源依托自主研发的分布式生物制氢技术,创新推出箱式生物制氢装备HEE-500。该装备采用站内沼气制氢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管道科学研究院召开《康保输氢管道材料性能确定及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阶段讨论会,深入研究钢管及环焊缝氢相容性试验课题。该课题基于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输氢管道——康保-曹妃甸输氢管道项目开展,用以支撑该项目建设,助力管道局在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确,2025年,遴选15家基础较好、意愿较强、潜力较大的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13家工厂开展零碳工厂建设,推动8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培育8家注册虚拟电厂,引进5家省级以上绿色低碳相关创新平
3月24日,我国首口海上CCUS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在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开钻,该项目预计10年累计规模化向海底地层,注入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同时能提高油藏采收率,驱动原油增产,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实施CCUS?恩平15-1平台是目前亚洲
2025年3月18日,香港–中国光大绿色环保有限公司(“本公司”或“光大绿色环保”,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本集团”)(股份编号:1257.HK)今天公布其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审核之全年业绩。2024年,在市场与政策调整影响持续,传统环保业务面临困境的严峻考验下,本集团积极应变,在政策调整的浪潮
随着经济增长、电气化和数字化的推进,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气候变化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尽管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但在确保全天候提供可靠、经济且可持续的电力方面仍存在挑战。因此,燃气发电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与燃煤电厂相比,新型燃气电厂可减少高达65%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高耗能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钢铁、水泥、化工、电力等行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碳减排的主战场。高耗能企业对待碳减排的态度、进展、技术难点是当前的行业关注的重点,而碳交易市场则成为高耗能行业跃跃欲试的主战
近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了《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能源行业未来两年的发展定调。这份文件释放了哪些关键信号?与《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2024意见》)相比,政策方向有何调整?哪些内容直接影响企业布局?本文带你划重点、看趋势!01《意见》主要内容
多能互补是一种能源系统设计和运行的理念,旨在通过多种能源形式的协同互补,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影响以及增强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灵活性等目的。多能互补在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来源微信公众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根据全市碳排放双控目标,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产业和碳排放特征、数据质量基础等因素,有序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新增年排放温室气体1万吨以上货运港口行业、
日前,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详情如下: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开征求《天津市深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为进一步完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更好发挥碳市场控制和减少
在地方碳市场10年试点探索之后,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运行至今将近4年,市场见证了成交量、价格的一路走高,从开市时的48元/吨上涨至2024年年底最高时的105元/吨。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总量1.89亿吨,成交总金额181.14亿元,已经跻身世界主要碳市场前列。3月,生态环境部发文将钢铁、铝冶炼
北极星能碳圈获悉,日前,天津经开区正式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于2025年7月1日起实施。据悉,天津经开区先后获得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绿色园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
5月20日,被誉为全球燃气行业的“奥林匹克大会”——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首次在中国召开,此次大会主题为“赋能可持续未来”。昨日,国际燃气联盟(IGU)在大会期间正式发布《2025年全球LNG报告》。(来源:能源新媒文/范珊珊)报告称,2024年,全球液化天然气(LNG)贸易量增长2.4%,达到4.
在保加利亚西北部蒙塔纳市的广袤原野上,正泰新能源书写下中欧清洁能源合作的新篇章。正泰新能源承建的Boychinovtsi67.5MWdc光伏项目已通过并网验收,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座以“正泰蓝”为底色的光伏矩阵,不仅成为保加利亚单体规模领先的清洁能源项目,更标志着正泰新能源在巴尔干地区的本土化运营迈
编者按:5月20日,2025年世界计量日中国主场活动在广州举办。本次活动以“计量顺时代之需,应民生之盼”为主题,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主办,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南方电网公司承办。自有电网起,便有了电能计量。在我国,电能计量表发展先后历经了感应式电能表、机电一体式电能表、电子式电能表等阶段,电
5月22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三年行动计划指出:1、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深入推进“绿效码”应用,推进存量低效数据中心节能降碳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日前,华润潜江张金200兆瓦风电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项目位于湖北省潜江市张金镇,是华润潜江百万千瓦风电项目首期项目之一。项目共安装32台单机容量6.25兆瓦的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00兆瓦。风机塔筒为混塔结构,混塔部分112米,
5月21日,记者在位于甘肃平凉市的“陇电入鲁”重要调峰和支撑电源项目、山东能源集团灵台电厂看到,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正在加紧进行设备调试,拟于近期并网发电。据悉,灵台电厂计划今年6月份两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全部建成并网发电,年发电量100亿千瓦时。这是山东能源集团坚决扛起使命担当
5月19日,若羌县举行新能源项目调度暨集中开工仪式,共有12个项目集中调度,8个项目全面开工,总投资达252.25亿元,为当地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此次仪式调度开工的项目主要涵盖风电、光伏、储能三大领域,其中8个项目当场开工,4个项目加快推进。全面开工的项目包括5个风电项目、1个光伏项目和2
5月22日,以“共铸高质量,智赢高价值”为主题的2025华为中国数字能源创新峰会首站在江苏常州成功举办。本次峰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行业伙伴、专家学者、企业领袖齐聚龙城常州,聚焦工商业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路径,数字赋能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共促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共赢行业高价值,共启绿色智能新时
5月22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三年行动计划指出:1、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深入推进“绿效码”应用,推进存量低效数据中心节能降碳
5月22日,由北极星电力网举办的2025第三届虚拟电厂运营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合肥隆重举办。会议以“破界聚能#xB7;智领未来”为主题,旨在推动虚拟电厂技术的创新发展,助力能效提升和碳减排,引领虚拟电厂产业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天合富家受邀参会,并荣获“2025北极星杯虚拟电厂创新示范企业”、“2025
能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当前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在深入推进。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抓手,而促进新能源与产业协同是以能源转型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来源:电联新媒作者:刘坚、邓良辰、赵晓东、王娟)促进新能源与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能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重庆市发改委5月22日正式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指出:统筹提升能源安全供应能力。夯实市内电源基础,加快推动两江燃机二期等天然气发电、合川双槐三期煤电项目,加快云阳建全、丰都栗子湾、奉节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全力推进外电入渝工
5月22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文件提出,健全以治水治气为牵引的“九治”生态治理体系。打好治水攻坚战,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新建改扩建进度,全域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打好治气攻坚战,严格控制PM2.5浓度。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协
从“废”到“贵”生物质能价值链日趋成型来源:中国能源观察记者王睿佳生物质能作为全球公认的零碳属性可再生能源,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是生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质能以其独特的属性,成为能源结构优化的战略支点。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在“20
日前,福州发布关于征求《福州市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意见的通知。详情如下:关于征求《福州市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送审稿)》《福州市建材行
5月15日下午,安徽省虚拟电厂重点项目座谈会在合肥召开。省能源局电调处、省电力公司营销部、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省电力负荷管理中心、省电力交易中心、省内第一批虚拟电厂重点项目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安徽省虚拟电厂建设发展成果。近年来,安徽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
中德开绿色智慧能源港项目5月20日在沈阳市铁西区正式启动,未来3至5年内,将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布局超500座新能源充换电一体站,重点攻克寒冷地区充换电设备耐低温、快速响应等关键技术难题,有效推动电动汽车在寒冷环境下的普及应用。为推进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而成立的大型国有独资
5月20日,希姆西传感器生产基地在浙江安吉正式开业。希姆西传感器制造(安吉)有限公司由两山国有控股集团战略投资,打造集传感器精密制造、数据中台开发、AI诊断及油处理设备于一体的智能监测装备生产基地。希姆西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自2019年创立于南京以来,始终致力于构建工业润滑系统的智能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