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碳交易市场采取的是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方式来推进的。早在2011年10月,中国以试点先行的方式着手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并首次批准7个省市为碳交易试点。经过短期的筹备和探索,北京、上海、天津等5个试点地区在2013年先后开启碳交易机制,湖北和重庆也于2014年紧随其后。
全国层面的碳交易体系的筹划开始于2016年,发改委确立了纳入全国碳交易的企业范围:即在石化、化工、建材等8个重点排放的行业内,2013年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2017年12月,中国率先发布了全国发电行业的碳交易方案,随后完成了数据报送以及配额模拟交易的工作。
2021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印发,明确提出全国碳交易体系于2月正式运行。该体系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将碳排放配额分配给2225家年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发电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行业范围。而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不再参与地方的试点市场。
从2013年到2020年,中国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达到104.31亿元。其中,2020年试点碳市场年成交额为21.5亿元,较2019年增长3%。当前中国的碳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欧盟的第二大市场。从价格看,碳交易年平均成交价格从2016年稳步回升,这也说明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在增强。随着全国市场的开启,中国的碳成交额料将迅速攀升。
第三、改善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和原油的比重。碳浓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而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回看中国能源的结构,在生产端,原煤和原油合计占比从2011年的86.3%降至2019年的75.5%。在消费端,石化能源的比重更是逐步回落。相应地,无论是生产结构还是消费结构,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占比均显著回升。
为了改善能源结构,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在较高强度的投入下,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2019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和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9亿千瓦和6.2亿千瓦,而中国的占比分别达到35%和33.8%,均位居全球首位。
第四、增加生态碳汇,助力碳中和。尽管从源头直接降低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方式,但为了实现碳中和尚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增加生态碳汇的强度。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不难发现生态碳汇对碳吸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增强生态碳汇强度?关键在于提升国土绿化面积。近年来,中国的绿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全球范围看,10年至20年中国森林面积年均净增193.7万公顷,位居全球首位,是紧随其后的澳洲和印度的4.3倍和7.3倍。而从增速看,中国也以0.9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遥遥领先。
3. 碳中和:经济和政策影响不容忽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低碳建设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距离承诺仍然需要继续努力。相比于2005年,2019年我国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8.1%,非石化消费比重升至15.3%。在碳汇方面,2019年我国森林蓄积量达到175.6亿立方米,较2005年增加24.2亿立方米,均已提前实现2020年的目标。
然而,应对气候升温的任务仍较艰巨,而我国也在低碳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2015年11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中国承诺在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比于2005年降幅不低于60%。在2020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进一步承诺将这一强度降低65%。非石化能源消费的占比和森林蓄积面积也分别由2015年承诺的20%和45亿立方米升至25%和60亿立方米。从当前的情况看,中国在低碳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距离新的承诺目标仍有差距。这也意味着为了尽快实现碳中和,我国的减碳步伐还需提速。
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消耗能源,也会涉及到碳排放的问题。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在宏观、金融、产业政策等领域都会有举措,这势必会对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北极星大气网订阅号
精选行业资讯,解读行业发展。
聚焦大气行业,布局全产业链!
新闻排行榜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版权所有 © 1999-2021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