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摘要:“十三五”时期,我国通过政策和法制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四五”时期,须进一步加强政策和法制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从充分性和均衡度两个方面提升我国区域、流域和行业生态环境国家治理的综合绩效。为此,需要发挥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的相互支持作用,促进国家立法的有效实施;中央与地方签订行政协议,调动地方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工作的积极性;推进流域与区域的专门立法或者协同立法,通过体制制度和机制的集成创新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按照流域与区域生态环保目标设立生态环境标准,体现生态环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因地制宜性;实行“法定义务+企业承诺”履行制度,因企制宜地落实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生态环保责任;国家需要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探索和有效实施的灵活性工作制度,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
引言
“十三五”时期,我国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目前,全国各地蓝天多了,碧水多了,土壤污染的风险也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除了得益于地方党委和政府以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积极作为,还得益于政府严格的执法监察和严厉的法律制裁,使各行各业全面遵守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以前我国也有严格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规定,但“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成效之所以大幅提升,主要原因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从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两个方面建立了生态环保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如创设了我国生态环保党政同责的体制,构建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实施了生态环保专项督察机制,健全了史上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倒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有效贯彻实施法律法规。这些政策和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和法治智慧,但是刚性色彩浓厚,其实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多多少少地产生了“一刀切”等问题。“十四五”时期,我国既要为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的目标开好头,也要为兑现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须从均衡性方面提升全国生态环境国家治理的总体绩效,从充分性方面提升一些区域、流域和行业生态环境国家治理的综合绩效。为此,需进一步改革,使政策和法制在普适性的基础上,更具实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体现区域、流域、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
1健全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相互衔接的法制体系,促进国家立法的有效实施
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规定,国家立法和党内法规均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或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立足于中国特色的政权运转体系,发挥党内法规和国家立法的相互支持作用,联合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等文件。这些文件兼具中央党内法规和国家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的功能,既在党内有组织规则实施力,也在国家层面具有法制实施力,对于破解国家生态环保法律法规难以充分和有效实施的问题、缓解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局面起了撬动作用。
“十四五”时期,需针对国家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实施成效不足的环节,如环境行政许可、环境行政执法、环境行政决策、环境保护社会协商、环境保护区域和流域协作、环境保护区域和流域立法、环境保护违法事件量化追责等,按照党政机构和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分别在中央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中做好衔接性的规范构建和创新工作。对于地方法规规章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地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需打通的“肠梗阻”问题,按照党政机构和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分别在省级党内法规和地方法规规章中做好规范构建和创新工作,改革、优化体制、制度和机制,细化所有责任方的职责,加强评价考核和监督追责,确保国家和地方法制得到整体和充分的实施。对于地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也可以通过地方党委与地方政府联合发文予以巩固和发展。
2中央与地方签订行政协议,调动地方深入开展生态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由于各地的生态环境本底不同、产业基础不同、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因此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具有区域性和流域性。目前,有的地区结构性污染重,经济和技术能力不足,转型压力大,凭借自己的能力达到国家设定的生态环保目标有难度,而有的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相对高端,实现国家设立的生态环保目标却很容易,因此可深挖这两类地区温室气体减排和污染物减排的潜能。为此,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强制措施基础上,发挥中央与地方之间行政协议的激励作用。
“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部与一些省级人民政府签订了加强生态环保和促进绿色发展的行政协议。如2018年12月27日,生态环境部与海南省政府签订《全面加强海南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海南生态环保顶层设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九个方面的合作,共同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升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绿色发展水平。在具体措施方面,生态环境部支持海南省按照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制定相关行动方案,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指导海南省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方案,推进解决生态环境难点问题。作为对海南省积极开展“多规合一”、加强污染治理、推行“削煤减油”、提前实施“国六”标准、科学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全面限塑、积极探索“零碳岛”建设的国家回报,生态环境部支持海南大气、水、土壤、农村环境整治、近岸海域等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建设,指导海南省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再如2019年3月15日,生态环境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在京签署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的合作框架协议。又如2020年6月10日,生态环境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京签署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协议就是通过生态环境部的指导,在制度体系的构建、产业绿色发展、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农业农村绿色循环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进而优化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整合工业产能,提升工业品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态修复,既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目的,也达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预期。
“十四五”时期,需要总结这些协议的实施对于生态环境国家治理,对于依法、科学、精准治污,以及对于促进地方绿色发展的作用,力争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实施该模式时,可考虑约定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目标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奖励措施包括生态环境部需兑现的具体优惠政策和资金奖励措施,惩戒机制包括负面评价、区域限批、生态补偿和专项奖励资金扣罚等。如果可能,可以邀请中共中央组织部作为协议实施的监督方,督促地方落实生态环保约定目标的实现情况。
3推进流域与区域的专门立法或者协同立法,通过体制、制度和机制的集成创新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2011年3月1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环境保护法》后,中国的生态环保法律体系进入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的全面升级时代。“十三五”期间,《土壤污染防治法》《生物安全法》得到制定,《水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森林法》等法律得到修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共同表明,生态环境法律框架体系建成后,生态环境领域的立法将进入应用立法即按需立法的时代,即现有的普适性一般立法如无法解决具体领域、区域和流域的特殊生态环境问题,则应当对现有立法规定的体制、制度和机制开展整合甚至集成创新。例如,设立符合各流域和区域生态环保目标与区域定位的生态环保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体现其因地制宜性、可适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基于这个思路,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启动了《长江保护法》、国家公园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等具体流域和区域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的专门立法工作。以2020年12月通过的《长江保护法》为例,该法的条文对现有的体制、制度和机制开展了统筹整合和集成创新,切合了长江流域地域广阔、生态环境基础不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一、生态环境问题复杂,且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绿色发展难度大等实际,符合确保长江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国家要求。
“十四五”时期,需要巩固和推广《长江保护法》的制定经验,针对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海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的特殊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制定专门法律或者条例,如制定黄河保护法(或者为黄河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优先和高质量发展促进法)、淮河保护法、辽河保护法、松花江保护法、海河保护法;针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成渝地区,在国家层面制定区域性的大气环境保护特别法,如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保护法、长三角地区大气环境保护法、汾渭平原大气环境保护法、成渝地区大气环境保护法或者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法、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法、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法、成渝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法。如果立法难度大,可以由国务院在各流域先行制定相关的条例。如果还有难度,可以学习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省级人大常务委员会2020年协同制定并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经验,构建一些共同或者协同的执法监管体制、法律制度和法律机制,开展协同立法和法律实施。
4按照流域与区域生态环保目标设立生态环境标准,体现生态环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因地制宜性
为了促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均衡性,须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标准。这一标准具有普适性,因而在一些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看来比较宽松,容易达到。对于一些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全面达到有一定难度。全国的普适性标准有利于统一各省份的守法尺度,但不利于调动一些发达地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性。为此,《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于省级区域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权限做了规定。如《环境保护法》第15条和第16条规定,对于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对国家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地方这两项标准应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对于一些跨省级行政区域的流域和空间区域,如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西江、渭河和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成渝地区等,国家普适性标准的适用难以体现这些具体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的难易程度;流域和区域内的一些省份实施了严格的地方标准,但是难以适用于流域和区域内的其他地区,难以全部提升全流域污染防治的整体要求。基于此,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规定了省(区、市)内的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2020年制定的《长江保护法》规定了全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是《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的效力层级低,且仅适用于各省域内的河流或者河段,《长江保护法》规定的流域标准制定权具有个别性,难以适用于其他流域。
“十四五”时期,有必要修改《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定生态环境部按照各跨省流域和区域的生态环保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全流域和区域且严于国家标准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至于更加严格的程度,取决于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还可以针对大流域的跨省支流,规定严于干流标准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各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严于所处流域和区域生态环境标准的省级区域标准,可以针对省域内的跨市(州)河流和区域,制定比本省域普适性生态环境标准更严的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样既有利于提升各流域和区域生态环保工作的充分性,减少全国普适性立法在流域和区域的实施成本,也有利于为一些新组建的流域生态环境执法机构统一执法尺度,开展全流域的生态环保执法和监察。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成渝地区等跨省区域的碳排放强度标准和地区碳排放总配额,也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制定。
5实行“法定义务+企业承诺”履行制度,因企制宜地落实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生态环保责任
对于一些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危险废物许可证的发放,既要遵守法律规定的强制要求,也要结合区域和流域内现实的生态环境容量和污染物处置能力。一些区域内剩余的生态环境容量资源和污染物集中处置资源已经有限,只有生产经营单位做出一些立法强制规定之外的额外承诺,如建设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和处置设施、产能置换、煤炭等量替换、排污指标购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搬迁、全面守法、信息公开、重污染情况下限产停产等,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才能批准企业的建设和运行。既然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把紧缺的生态环境容量和土地等稀缺资源给予批准的企业,那么企业应当遵守自己作出的所有承诺,一旦违反承诺,就应当承担双方依法约定的强制性责任。
“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部和一些省域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如2020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17大类44小类行业纳入了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范围。目前,北京等15个城市和浙江省试点了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江西则更进一步,在生态环境审批领域全面采取了承诺制,如2020年4月,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西省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公开承诺制度(试行)》,要求本省排污企业就履行生态环保主体责任、执行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承诺模板上做出承诺。该制度先行在年度重点排污单位推行。这项制度体现了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为了在全国推广此法,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排污许可管理指出必须强化企业承诺制。
“十四五”时期,修改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涉及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许可证审批、企业整改验收等环节的规范时,建议普遍推行“法定义务+企业承诺”履行制度,将区域的生态环境管控实际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体现法律强制规定的普适性,又体现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的差异化;既尽可能保障各企业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又提升区域生态环保的守法度。当然,在企业履行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和自己依法依规作出的承诺外,也应鼓励企业自愿承担其他的生态环保责任,如减排更多的污染物、减少更多的化石燃料消费量、减少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公开非强制性公开的生态环境信息等。对于企业的这些自愿行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
6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总结和推广基层自治经验,促进生态环境国家治理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国家治理还可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更多的灵活性:一是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例如,可以在需求量不一的省域间开展煤炭总量指标交易制度,盘活总量指标资源,在确保全国煤炭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提升交易双方的经济活跃度。对市场机制能调节的,政府可以建立规则予以指导;对市场机制失灵的,政府必须依据规则予以介入。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成本和企业的守法成本,提升生态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国家生态环境立法需要总结和推广一些地方创新的灵活性工作方法。如浙江省的生态环境议事厅是新时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一项创新,通过社区居民或者居民代表对具体生态环保事项的讨论和协商,既促进了执法监管部门的有效执法及企业自觉守法和改造提升,又提高了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既改善了最普惠的生态环境民生福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把矛盾化解在了基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十四五”时期,建议修改生态环保法律法规,或者由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推广此做法,把握好协商的度,规范好协商的程序,衔接好议事与守法、执法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国家治理的长效和规范化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2月1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2024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拟授奖项目公示。其中特等奖空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48项。
近日,威立雅中国吸纳新专家加入其“诤友”委员会,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威立雅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诤友”委员会2013年由威立雅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并于2016年在中国落地,旨在汇聚多元观点,将不同见解融入威立雅的战略框架,确保其业务运营与社会和环境目标相协调。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诤
12月11日,华赣环境集团与德安县人民政府在南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德安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帆,华赣环境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肖利平出席签约仪式。德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纬华,华赣环境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田信分别代表双方签约。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
2024年,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认真落实《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典型案例指导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典型案例收集、整理、解析和发布机制,于2024年3月公布了首批5个指导性典型案例,取得了良好的引导效果,现将第二批指导性典型案例进行公布,供各地参考借鉴。此次公布的5个指导性典型案例,
近日,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印发了《美丽江城建设规划(2024-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安全现代、生态宜居为总目标,全面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全力描绘“大东山水、秀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案示警、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监督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根据青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督管理和问责的实施意见》(青办发〔2024〕24号)中加强宣传引导,公开典型案例的有关
近日,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关于《拟纳入〈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名录〉项目清单》的公示。包含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41项、生态环境保护实用装备16项、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58项。关于《拟纳入〈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名录〉项目清单》的公示为加快生态环境保护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生态环境厅12月5日发文,提前下达2025年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本次下达资金6.8亿元。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通知浙财资环〔2024〕78号各有关市、县(市)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分局):为进一步提高预算完整性,根据《财政部关于
2024年11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现予公布,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12月2日,中交集团分别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见证协议签署并进行座谈交流。王彤宙感谢生态环境部对中交集团一直以来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介绍了中交集团海外业务开展和
为全面建设经济绿色低碳、环境洁净优美、生态良性循环、人居健康安全、城乡和谐宜居、治理现代智慧的美丽广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12月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美丽广东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从13个方面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具体要
各有关单位、专家、学者:中华环保联合会成立于2005年,是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生态环境部为行业管理部门,由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的社团组织。经研究决定,我会拟定于2025年1月在上海市召开“中华环保联合会恶臭异味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重庆市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共计2.1233亿元,支持重庆锦晖陶瓷有限公司印刷废气深度治理技改项目等59个环保项目建设。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市机动车排气管理中心、相关区县(自治县)财政局:
12月18日,毕节市人民政府印发《毕节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2025年,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全市不发生重度以上污染天气,NOx和VOCs累计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1975吨、230吨。全文如下: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11月27日,财政部发文,提前下达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本次下达资金204亿元。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财资环〔2024〕1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为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大气质量改善,现下达你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
为贯彻落实第三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相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央生态环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全面推进美丽浙江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浙江省财政厅会同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结合浙江省生态环境领域工作实际,修订《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厅12月16日发布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部门不予处罚和不予强制事项清单(2024年版)》的通知,《清单(2024年版)》对《清单(2022年版)》原有17项免罚事项进行了全面修订,根据环境管理要素划分为建设项目及环境应急类、污染物排放类、工业及一般
12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4部门联合发布《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2024年版)》,在2023年发布的《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第一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与完善,入选的低噪声施工设备种类由6类扩大到8类,型号数量由46个扩大到63个,入选设备
12月1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4年《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鼓励类)》(征求意见稿)。共19项,涉及除尘、脱硫、脱硝技术等。关于征求2024年《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鼓励类)》(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为充分发挥先进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噪声与振动控制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的重要作用,我部组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2024年云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其中包含88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2024年云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通知各州、市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关于“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强化甲烷排放控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部制定了《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标准号:GB21522—2024代替GB21522—2008。在保证煤矿通风安全的前提下,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煤矿瓦斯)的抽采要求、排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发文,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本次下达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8936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开展减污降碳等方面相关工作。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有关盟市财政局:根据《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
11月25日-28日,2022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办。在27日举行的2022中国金融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变革,对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绿色金
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6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重要标志性战役之一。201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
鉴于海岛海水淡化有较好的经济性,近期有相关人士呼吁将海水淡化水作为新水源纳入国家水网工程。“十四五”期间,我国仅海岛地区就规划新增海水淡化规模20万t/d以上。有必要针对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存在的现实问题,完善相关的政策要求。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海11
2021年,部分地区出现了限停产、限停电等“运动式减碳”现象。为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出现,有必要根据中央“双碳”文件的部署,研判碳达峰过程中运动式减碳可能发生的区域和领域,并基于可能的诱发因素有的放矢地采取防范措施。五大诱因催生运动式减碳所谓“运动式减碳”,是指减碳政策实施部门和地方政府
本文建议,将低碳发展和碳排放达峰、碳中和等纳入立法目的,设立总则、规划与标准、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管理和监督、国际合作、法律责任、附则八章,合理设立规范重点。健全统一监管与部门分工负责的体制和基金筹集、市场交易、社会共治等机制,全面构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制度体系,部署国际协商与合作措施,设置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对违法行为规定罚则。
在近日新华网举办的“2021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网络公益对话上”,多位嘉宾聚焦“集约高效人水和谐”分享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作为嘉宾主持参与了对话。他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十四五”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应以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为指引,做长长板、补足短板、以点带面,全面开展目标设定、措施部署工作。具体来看,需开展或加强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将各行政区域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融入流域、区域的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大格局。基于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大保护和
关于垃圾分类投放要不要破袋的问题,在上海、北京等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争执仍然没有停止。赞成破袋利于监督赞成破袋的观点认为,破袋有利于监督住户是否垃圾分类,有利于装垃圾的塑料袋被投放入其他垃圾桶中,防止被投放到厨余垃圾桶中。反对破袋利于方便反对破袋的观点认为,破袋不利于保持手的整洁
目前我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仍然面临历史存量高、新增产量大、区域处置能力不均衡、斩断黑色产业链难等挑战,危废污染风险控制一直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为6936.9万吨,较2016年增长29.73%;预计2023年将达到8978万吨。2020年4月29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
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在全国试点推行,在一些城市也已经全面开展。上海、浙江、湖南、江苏等地的垃圾分类已经取得初步效果,相关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按照部署,到2022年和2025年,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要实现阶段性目标。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有必要针对现实中各地存在的共性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制度措施加以解决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