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2021-03-04 08:53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作者:CF40研究部潘潘关键词:碳排放专家说碳中和2021两会最新报道收藏点赞
我要投稿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已经箭在弦上,但碳排放量究竟如何度量?要不要设定年度碳约束目标?从现在到实现“碳达峰”,再到实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怎么定?转型过程中如何应对潜藏的经济金融风险?……诸多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答案。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碳达峰、碳中和”无疑将成为热词之一。我们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希望对上述问题进行一次系统性思考。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在接受CF40研究部访谈时表示,由于时间太紧,全国性的“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可能难以在两会上推出,但希望至少可以提出规划制定要求,并对有关指标按行业、地区等进行分解,帮助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或者路径图。
孙明春指出,从现在到“碳达峰”,再到“碳中和”,都需要过程。在制定路线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减少转型痛苦。在总体节奏的把控上,应该是“前松后紧”。前期以“奖”为主,包括鼓励发展新技术,在能源结构转方面,要增加新能源投资等。到了中期,或应加大“罚”的力度。比如2025年以后,在碳排放控制方面,要有更为严厉的指标和惩罚措施。换句话说,至少要给企业5年的适应和转型过渡过程。
他指出,前期主要是做好基础性、准备性工作,加强全民教育,形成共识,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节能减排,减少浪费,减少垃圾。
目前来看,要制定年度碳约束目标仍有一定难度,未来一两年的首要工作应该是测量,要能够比较准确地测量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各个地区的排放量。
近期,一些地方出现将“碳达峰”曲解为“攀高峰”的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此前联合撰文称,“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攀登碳排放‘新高峰’,达到‘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
孙明春表示,这种做法是不聪明的,说明其实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碳减排要求。反过来讲,还是要加强教育,加强认知,加强培训。
为支持“碳达峰、碳中和”,他建议,金融机构应该提前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起到表率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度参与碳交易市场,通过碳市场价格机制的变化,推动全社会的“碳中和”行动。以下为访谈实录。
要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的艰巨性
Q1:在推动实现“30·60”目标方面,您最希望在全国“两会”上看到哪些议题或进展?
孙明春:首先,我们都要认识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挑战性非常高,不容易实现。
因为中国经济还处在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每一份增加的GDP都是增加的碳排放。接下来中国经济增速还将处在这一区间,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总体经济活动上升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因此,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其实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要求我们在碳相关技术、能源结构、能耗等方面采取更多措施,尤其是要进行大量投资。
其次,也要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统筹规划并落实到位,那么无论是要实现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是很难的。所以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规划,然后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手段,同时利用好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
尽管不太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全国性规划都做得清清楚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提出到现在只有半年时间,但至少在“两会”期间,我希望听到各界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任务的艰巨性的认同,同时提出我们需要一个规划,并对有关指标进行分解,分行业、分地区去落实,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或者路线图。
有了规划以后,大家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位,认真推动“碳中和”进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节奏应是“前松后紧”
Q2:您对“30·60”总体路线图的制定、以及从实现碳达峰再到实现碳中和的节奏设计上有何建议?哪些措施应该在今年去优先落实?
孙明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增长中的某些要求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一件事。
我们一方面需要经济增长,希望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改善、收入增长等等;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也是真实存在的威胁,而且这个威胁正越来越近。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要看得长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牺牲可能不得不做,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够尽可能减少转型的痛苦。
因此,在制定路线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
实际上,我们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从大的战略上来讲,这已经是一个很务实的思路了。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从今天开始就让碳排放下降。实际上,未来10年碳排放还将上升,经过这10年的准备和结构调整,才有可能在2030年以后逐渐下降。
具体到实际操作上更是如此。
从现在到“碳达峰”,再到“碳中和”,都需要过程。
我们不可能在2021年或者2022年马上对各个行业开展严厉的控制措施,否则实体经济受不了。换句话说,当前阶段可能更多的是做一些准备性措施,我们还得容忍碳排放继续上升。这意味着从直接可见的指标表现来看,几年内不见得有太明显的变化。
具体而言:
一是做好基础性工作,尤其是不要做一些让后期减排更难的事情。比如,我们在上马煤电或高碳项目时,要慎之又慎。同时,需要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加大低碳减碳、碳采集,碳储藏等方面的科技投入。今后几年,政府、投资机构、学术机构、科研机构等都可以在在这些领域加强投入。这种前期投资可能两三年不见效果,但是一旦研究出来,就可能在后期有助于加速实现“碳中和”。
二是要开始为能源结构转型做准备,主要是初级能源消费方面要做大的转变。
三是要加强全民教育,尤其是针对普通民众,要加强关于气候变化风险的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节能减排,减少浪费,减少垃圾。
在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里,其中有一项就叫“负责任消费”,也就是说,“碳排放、碳中和”是全民的事情。大家要认识到,不只是企业,实际上每个个体都是碳排放的根源,许多消费活动都会造成碳排放。减少一些消费活动,特别是浪费性的消费,包括粮食浪费等,就能减少很多碳排放。
一旦形成共识,到后期,比如3年到5年以后,再来推动“碳中和”,很多措施推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总体节奏的把控上,应该是“前松后紧”。
前面要松一点,以“奖”为主,做好基础性工作,更多是主动采取一些建设性措施,包括鼓励发展新技术,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要增加新能源投资等等。
到了中期,可能就要加大“罚”的力度。比如2025年以后,在碳排放控制方面,要有更为严厉的指标和惩罚措施。因为那时,我们在技术上已经更有能力去适应经济向绿色低碳的转型。
换句话说,至少要给企业5年的适应和转型过渡期。实际上,“碳达峰”的目标就是给整个中国经济10年的转型过渡期。
未来一两年的首要工作是摸底碳排放量
Q3:您认为国内是否应该制定每年具体的碳排放约束目标?如果需要,应如何设定?按强度还是总量?难点是什么?今年目标定在多少比较合适?
孙明春:现在要制定具体目标可能还有一定难度。
我认为,未来一两年的首要工作是测量,要能够比较准确地测量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各个地区的排放量。
现在一些行业内也有各种测算方法,但还是需要进行全社会的测算。首先要摸底,摸清我们的碳排放量到底有多少。现在根据不同口径计算出的碳排放量,有的说100亿吨,有的说130亿吨,差异不小。
Q4:“30·60”目标提出后,一些地方出现了“碳达峰、攀高峰”的现象。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孙明春:地方将碳达峰变为攀高峰,我觉得这个做法其实是不聪明的,说明其实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碳减排要求。
并不是说现在拼命把排放量提上去,将来减起来就容易。真正的减排要求,也不是说你排的多,对你的容忍度就会更高一点。同样一个行业,标准是一样的。并不是现在的存量排放量比较多,将来就给你更大的额度,而是在这个行业里,额度是给定的。你现在多排,将来就要多减。
反过来讲,还是要加强教育,加强认知,加强培训。
金融机构可深度参与碳交易市场
Q5:金融应该如何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金融系统如何切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孙明春:我觉得有几点:
第一,金融机构应该提前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起到表率作用。
一方面,金融机构碳排放量本身不高。据我们测算,我国金融机构碳排放可能仅为全国碳排放总量的千分之三或更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财务实力比较强。我们也做过测算,金融机构碳减排的成本应该不会超过收入的千分之一,完全是可承受的。
实际上,国外很多金融机构都已经实现了碳中和。全球财富500强里有130多家金融机构,其中约四五十家外资金融机构实现了碳中和,还有很多机构提出要在2030年、2035年实现碳中和。目前来看,已经实现碳中和的世界前500强里面的金融机构,没有一家中资金融机构。海通国际是国内第一家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的。
所以我想,其他国家金融机构都已经实现了碳中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完全也有能力实现,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做个表率呢?
这样做是有其意义的。金融机构自身实现碳中和虽然只是减少了全国碳排放的千分之三,看起来直接意义不大,但是有很重要的间接意义。
因为经济中有很多服务类行业,和金融机构一样,它们的碳排放量也不高,而且财务上也有实力。比如信息行业或很多高科技企业,对它们来讲,要实现碳中和其实也不难。如果金融机构带头,其他企业都跟上的话,实现碳减排的量就不只是千分之几、百分之几了,可能会更高。
第二,金融机构可以深度参与碳交易市场,通过碳市场价格机制的变化,推动全社会的“碳中和”行动。
金融机构要实现碳中和,不可能完全不排放,最终有一些排放可能需要通过碳抵消或购买碳信用来实现,这就会增加碳交易市场的需求。
现在国内有8个地方性碳交易市场,但是交易量都很少,而且价格差异很大,与欧洲和美国相比,整体价格也比较低,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需求。如果金融机构能主动去购买,可以带来更多需求,把市场搞活,推高碳交易价格。
实际上,碳价上升是给减碳企业、绿色企业的市场性补贴,有助于鼓励企业减排,增加绿色产出;另一方面,也将增加高碳企业的成本,促使它们减少排放。
碳交易市场本身也可以是一个金融市场。除了作为买方进入碳交易市场外,金融机构其实也可以逐渐参与进来做市,可以提供衍生品,像碳期货、碳期权等等,还可以做碳基金,向机构投资者甚至零售投资者发行。当然,这些要等整个碳交易活跃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做得起来。
我个人认为,碳交易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会很多,价格也会涨。应该讲,碳信用是一个好的投资产品。
除此以外,还有绿色债券、绿色贷款,ESG投资等等,这些已经在做的事情,都是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途径。金融机构在气候相关投融资方面有很多生意可以做,这个趋势在全球已经很明显。
研究“底层资产” 避免绿色泡沫
Q6:在走向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如何应对潜在的经济增长压力和金融风险?
孙明春: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主要面临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间接风险,比如海平面上升、恶劣气候变化等,可能造成很多相关公司、行业的资产减值。
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未来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相关行业的需求可能会大幅减少,这些行业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问题,由于行业本身有风险,给它们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也面临相当大的风险。对此,大家要做的是密切关注,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从到碳达峰、再到碳中和,期间10年、30年的时间跨度,也是为了给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包括劳动者,以足够的时间来转型、消化。
Q7:近期环保型公司估值过高的问题引起关注,一些分析师担心绿色泡沫的问题。您对此有何思考?
孙明春:过去一年,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跟新能源相关的、跟环保绿色相关的很多上市公司,股价确实涨了很多倍,有的3倍、5倍,甚至8倍、10倍的也不少。
我觉得这首先基于投资者对未来整个绿色转型的期待,反映了市场投资者对趋势的认同,希望提前布局。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要认真区分,到底哪些是泡沫,哪些确实是有前景的,不能一概而论。
举一个例子,比如关于什么样的技术是绿色技术,是不是所有的太阳能公司未来都很有前景?我觉得这也不一定。因为我们相信,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些目标,必然需要在技术上做出巨大进步和突破。在这个过程中,现有的一些绿色技术有可能会被淘汰。
太阳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经历了多次技术更迭,老一代的技术虽然也贴着太阳能或新能源的标签,但实际上它的技术并不一定可持续,有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技术。如果这些上市公司价格过高,未来其实不一定能够兑现,关键取决于这些公司在技术方面能不能跟得上。
大家还是要做好自己的功课,通过对底层资产的认真分析,来做投资决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为规范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与评价工作,进一步实现对企业碳排放的精准管理,建立全过程碳排放管理控制机制,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与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地方标准意见的通告,详情如下: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与评价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云南省以零碳园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园区绿色发展水平。2024年4月,云南省印发首批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分别是安宁产业园区(新能源电池片区)、曲靖经开区、玉溪高新区、楚雄高新区(云甸片区)、祥云经开区。目前,5个零碳园区建设亮
长期以来,煤电一直是我国的主体性电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七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之而来,煤电的角色也必然将在推进该目标实现的进程中而改变。(来源:能源新媒文/秦旗作者系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国家能源集团近日发布11项火电相关招标,涉及国产阀门设备、碳排放数智平台、等离子点火装置、全厂门禁系统设备等,整理如下:江西公司国能神华九江电厂2×1000MW二期扩建工程国产阀门设备(第二批)采购公开招标项目招标公告1.招标条件本招标项目名称为:江西公司国能神华九江电厂2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成为共识,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政策。中国也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今年8月2日,国务院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政策导向转变,进一步加大能源经济绿色转型的力度与速
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的发言中提到,“中方将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来源:微信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这个发言发出来后,我看并没有多少人关注,但其实这是非常重磅的消息。为此,我打算在这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11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等作出部署。碳排放统计核算,是指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的过程,简单理
11月14日,《重庆市碳排放核查机构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发布。《管理细则》共十三条,其中明确了核查机构、核查人员条件。对核查机构和核查人员共提出了十项要求,要求核查机构具备开展核查活动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且信誉良好,要求核查人员应具备开展碳排放核查活动的相关能力且无违法违规从业行为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以下简称《分配方案》),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工作。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高度重视,立即行动,组织相关单位全力做好履约清缴各项准备工作。截至目前,已准确核定发放全区37家纳入配额管理企业
鼓励用能企业使用绿电,既可以减少企业碳排放量,有利于企业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日前,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等部门和首都电力交易中心召开重点碳排放单位绿电消纳与碳排放核算政策培训会,近300家重点碳排放单位参会。培训会上,市生态环境局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11月11日印发《湖北省2023年度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鄂环发〔2024〕18号),确定449家纳入湖北省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范围的企业,涉及钢铁、水泥、化工等17个行业。根据2020-2022年度纳入湖北省碳市场控排企业排放量占湖北省总排放量比例及2023年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与碳强度下降
摘要: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提出为我国低碳/脱碳发展明确了新方向,也对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世界各国均将科技创新作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归根结底也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周期短,现有技术尚存在不足,科技发展需
十年铸市场,待交易。从2011年启动试点筹备建设,到试点陆续交易、探索实践经验,再到全国碳市场启动首个履约周期,年内实现线上交易,全国碳市场一路走来,恰是十年。全国碳市场的从无到有、从市场设计到实际交易,成之惟艰。进展和意义已无需赘言,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现有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大力发展新能源。那么,我国通往“碳中和”的道路应该怎么走?我们过去所依赖的化石能源何去何从?可再生能源能不能顶起来?带着上述问题,《环境与生活》记者1月18日采访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做出和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的提出,大量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将大规模接入电网。那么,这对配电网的影响是什么?对当前的配电改革而言,是利好还是利空呢?针对这一问题,观茶君做了个小调查,请教了10位国内专家,听取了他们的观点。现与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做出和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的提出,大量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将大规模接入电网。那么,这对配电网的影响是什么?对当前的配电改革而言,是利好还是利空呢?(来源:微信公众号“电力法律观察”ID:higuanchajun作者:观茶君团队)针对这一
日前,生态环境部提出未来10年我国将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有关工作将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并对各地方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这是在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所出台的一系列二氧化碳排放严管措施之一。除了要严管外,二氧化碳“
邹骥,现任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全面领导中国区的工作。在经济发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综合决策相关领域深耕多年,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00-2009年及2012-2015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主要
碳达峰、碳中和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两个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并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围绕这两大热词,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住琼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高质量意见建议,并展开热议。比如,“高质量建设海南‘碳中和岛’”“打造全球零碳城市新标杆”等,展现出对“国之大者”的高度关注,以及抢抓机遇、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责任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银泰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执行主席沈国军提交《关于提升蓝色碳汇在国家“碳中和”战略地位的提案》。沈国军认为,海洋生态系统和“蓝色碳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提升蓝色碳汇在实现国家“碳中和”中的战略地位势在必行。
把降碳作为长期方向,将低碳作为技术路线、环境管理的评价标尺
近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生态化发展研究与实践,全力推进我国产业生态化研究,为我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提供方法与案例。针对工业园区碳达峰和碳中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作为今年两会热点,“碳达峰”“碳中和”再次引发热议。众所周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必然是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但“碳中和”是否会引发经济的退坡、发展的停滞?同样的疑问早在2015年签署《巴黎气候协定》时就被一再提出,可喜的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就这一难
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答记者问。谈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王毅表示,中国一直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为达成《巴黎协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去年又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展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清洁美丽
中国两会将在3月4日拉开帷幕。荷兰国际集团(ING)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两会预计在先进科技自给自足和实现碳中和方面会有清晰的路线图。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可能利用今年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期继续推动去杠杆,但这需要确保内需能够继续有力扩张,来抵消改革带来的经济损耗;另外,中国还可能公布2060年实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2021年两会召开在即,与之相关的“十四五”、“碳达峰”、“环保”、“绿化”等成为今年两会热议话题。自去年9月份国家提出“碳中和”时间表以来,相关政策不断出炉并加速推动。预计,碳中和将成为今年两会重要议题之一。实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是“十四五”的规划开局之年,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因此,在这一特殊时点举行的两会,承载了更多的意义和期待。自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就已经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各省份地方两会的陆续召开,多地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