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2021-03-04 08:53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作者:CF40研究部潘潘关键词:碳排放专家说碳中和2021两会最新报道收藏点赞
我要投稿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已经箭在弦上,但碳排放量究竟如何度量?要不要设定年度碳约束目标?从现在到实现“碳达峰”,再到实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怎么定?转型过程中如何应对潜藏的经济金融风险?……诸多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答案。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碳达峰、碳中和”无疑将成为热词之一。我们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希望对上述问题进行一次系统性思考。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在接受CF40研究部访谈时表示,由于时间太紧,全国性的“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可能难以在两会上推出,但希望至少可以提出规划制定要求,并对有关指标按行业、地区等进行分解,帮助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或者路径图。
孙明春指出,从现在到“碳达峰”,再到“碳中和”,都需要过程。在制定路线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减少转型痛苦。在总体节奏的把控上,应该是“前松后紧”。前期以“奖”为主,包括鼓励发展新技术,在能源结构转方面,要增加新能源投资等。到了中期,或应加大“罚”的力度。比如2025年以后,在碳排放控制方面,要有更为严厉的指标和惩罚措施。换句话说,至少要给企业5年的适应和转型过渡过程。
他指出,前期主要是做好基础性、准备性工作,加强全民教育,形成共识,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节能减排,减少浪费,减少垃圾。
目前来看,要制定年度碳约束目标仍有一定难度,未来一两年的首要工作应该是测量,要能够比较准确地测量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各个地区的排放量。
近期,一些地方出现将“碳达峰”曲解为“攀高峰”的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此前联合撰文称,“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攀登碳排放‘新高峰’,达到‘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
孙明春表示,这种做法是不聪明的,说明其实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碳减排要求。反过来讲,还是要加强教育,加强认知,加强培训。
为支持“碳达峰、碳中和”,他建议,金融机构应该提前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起到表率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度参与碳交易市场,通过碳市场价格机制的变化,推动全社会的“碳中和”行动。以下为访谈实录。
要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的艰巨性
Q1:在推动实现“30·60”目标方面,您最希望在全国“两会”上看到哪些议题或进展?
孙明春:首先,我们都要认识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挑战性非常高,不容易实现。
因为中国经济还处在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每一份增加的GDP都是增加的碳排放。接下来中国经济增速还将处在这一区间,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总体经济活动上升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因此,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其实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要求我们在碳相关技术、能源结构、能耗等方面采取更多措施,尤其是要进行大量投资。
其次,也要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统筹规划并落实到位,那么无论是要实现碳达峰还是碳中和,都是很难的。所以首先要有一定程度的规划,然后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手段,同时利用好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
尽管不太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全国性规划都做得清清楚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提出到现在只有半年时间,但至少在“两会”期间,我希望听到各界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任务的艰巨性的认同,同时提出我们需要一个规划,并对有关指标进行分解,分行业、分地区去落实,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或者路线图。
有了规划以后,大家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位,认真推动“碳中和”进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节奏应是“前松后紧”
Q2:您对“30·60”总体路线图的制定、以及从实现碳达峰再到实现碳中和的节奏设计上有何建议?哪些措施应该在今年去优先落实?
孙明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增长中的某些要求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一件事。
我们一方面需要经济增长,希望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改善、收入增长等等;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也是真实存在的威胁,而且这个威胁正越来越近。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要看得长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牺牲可能不得不做,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够尽可能减少转型的痛苦。
因此,在制定路线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
实际上,我们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从大的战略上来讲,这已经是一个很务实的思路了。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从今天开始就让碳排放下降。实际上,未来10年碳排放还将上升,经过这10年的准备和结构调整,才有可能在2030年以后逐渐下降。
具体到实际操作上更是如此。
从现在到“碳达峰”,再到“碳中和”,都需要过程。
我们不可能在2021年或者2022年马上对各个行业开展严厉的控制措施,否则实体经济受不了。换句话说,当前阶段可能更多的是做一些准备性措施,我们还得容忍碳排放继续上升。这意味着从直接可见的指标表现来看,几年内不见得有太明显的变化。
具体而言:
一是做好基础性工作,尤其是不要做一些让后期减排更难的事情。比如,我们在上马煤电或高碳项目时,要慎之又慎。同时,需要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加大低碳减碳、碳采集,碳储藏等方面的科技投入。今后几年,政府、投资机构、学术机构、科研机构等都可以在在这些领域加强投入。这种前期投资可能两三年不见效果,但是一旦研究出来,就可能在后期有助于加速实现“碳中和”。
二是要开始为能源结构转型做准备,主要是初级能源消费方面要做大的转变。
三是要加强全民教育,尤其是针对普通民众,要加强关于气候变化风险的教育,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节能减排,减少浪费,减少垃圾。
在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里,其中有一项就叫“负责任消费”,也就是说,“碳排放、碳中和”是全民的事情。大家要认识到,不只是企业,实际上每个个体都是碳排放的根源,许多消费活动都会造成碳排放。减少一些消费活动,特别是浪费性的消费,包括粮食浪费等,就能减少很多碳排放。
一旦形成共识,到后期,比如3年到5年以后,再来推动“碳中和”,很多措施推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总体节奏的把控上,应该是“前松后紧”。
前面要松一点,以“奖”为主,做好基础性工作,更多是主动采取一些建设性措施,包括鼓励发展新技术,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要增加新能源投资等等。
到了中期,可能就要加大“罚”的力度。比如2025年以后,在碳排放控制方面,要有更为严厉的指标和惩罚措施。因为那时,我们在技术上已经更有能力去适应经济向绿色低碳的转型。
换句话说,至少要给企业5年的适应和转型过渡期。实际上,“碳达峰”的目标就是给整个中国经济10年的转型过渡期。
未来一两年的首要工作是摸底碳排放量
Q3:您认为国内是否应该制定每年具体的碳排放约束目标?如果需要,应如何设定?按强度还是总量?难点是什么?今年目标定在多少比较合适?
孙明春:现在要制定具体目标可能还有一定难度。
我认为,未来一两年的首要工作是测量,要能够比较准确地测量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各个地区的排放量。
现在一些行业内也有各种测算方法,但还是需要进行全社会的测算。首先要摸底,摸清我们的碳排放量到底有多少。现在根据不同口径计算出的碳排放量,有的说100亿吨,有的说130亿吨,差异不小。
Q4:“30·60”目标提出后,一些地方出现了“碳达峰、攀高峰”的现象。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孙明春:地方将碳达峰变为攀高峰,我觉得这个做法其实是不聪明的,说明其实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碳减排要求。
并不是说现在拼命把排放量提上去,将来减起来就容易。真正的减排要求,也不是说你排的多,对你的容忍度就会更高一点。同样一个行业,标准是一样的。并不是现在的存量排放量比较多,将来就给你更大的额度,而是在这个行业里,额度是给定的。你现在多排,将来就要多减。
反过来讲,还是要加强教育,加强认知,加强培训。
金融机构可深度参与碳交易市场
Q5:金融应该如何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金融系统如何切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孙明春:我觉得有几点:
第一,金融机构应该提前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起到表率作用。
一方面,金融机构碳排放量本身不高。据我们测算,我国金融机构碳排放可能仅为全国碳排放总量的千分之三或更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财务实力比较强。我们也做过测算,金融机构碳减排的成本应该不会超过收入的千分之一,完全是可承受的。
实际上,国外很多金融机构都已经实现了碳中和。全球财富500强里有130多家金融机构,其中约四五十家外资金融机构实现了碳中和,还有很多机构提出要在2030年、2035年实现碳中和。目前来看,已经实现碳中和的世界前500强里面的金融机构,没有一家中资金融机构。海通国际是国内第一家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的。
所以我想,其他国家金融机构都已经实现了碳中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完全也有能力实现,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做个表率呢?
这样做是有其意义的。金融机构自身实现碳中和虽然只是减少了全国碳排放的千分之三,看起来直接意义不大,但是有很重要的间接意义。
因为经济中有很多服务类行业,和金融机构一样,它们的碳排放量也不高,而且财务上也有实力。比如信息行业或很多高科技企业,对它们来讲,要实现碳中和其实也不难。如果金融机构带头,其他企业都跟上的话,实现碳减排的量就不只是千分之几、百分之几了,可能会更高。
第二,金融机构可以深度参与碳交易市场,通过碳市场价格机制的变化,推动全社会的“碳中和”行动。
金融机构要实现碳中和,不可能完全不排放,最终有一些排放可能需要通过碳抵消或购买碳信用来实现,这就会增加碳交易市场的需求。
现在国内有8个地方性碳交易市场,但是交易量都很少,而且价格差异很大,与欧洲和美国相比,整体价格也比较低,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需求。如果金融机构能主动去购买,可以带来更多需求,把市场搞活,推高碳交易价格。
实际上,碳价上升是给减碳企业、绿色企业的市场性补贴,有助于鼓励企业减排,增加绿色产出;另一方面,也将增加高碳企业的成本,促使它们减少排放。
碳交易市场本身也可以是一个金融市场。除了作为买方进入碳交易市场外,金融机构其实也可以逐渐参与进来做市,可以提供衍生品,像碳期货、碳期权等等,还可以做碳基金,向机构投资者甚至零售投资者发行。当然,这些要等整个碳交易活跃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做得起来。
我个人认为,碳交易未来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会很多,价格也会涨。应该讲,碳信用是一个好的投资产品。
除此以外,还有绿色债券、绿色贷款,ESG投资等等,这些已经在做的事情,都是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途径。金融机构在气候相关投融资方面有很多生意可以做,这个趋势在全球已经很明显。
研究“底层资产” 避免绿色泡沫
Q6:在走向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如何应对潜在的经济增长压力和金融风险?
孙明春: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主要面临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间接风险,比如海平面上升、恶劣气候变化等,可能造成很多相关公司、行业的资产减值。
碳中和目标提出后,未来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相关行业的需求可能会大幅减少,这些行业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问题,由于行业本身有风险,给它们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也面临相当大的风险。对此,大家要做的是密切关注,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从到碳达峰、再到碳中和,期间10年、30年的时间跨度,也是为了给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包括劳动者,以足够的时间来转型、消化。
Q7:近期环保型公司估值过高的问题引起关注,一些分析师担心绿色泡沫的问题。您对此有何思考?
孙明春:过去一年,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跟新能源相关的、跟环保绿色相关的很多上市公司,股价确实涨了很多倍,有的3倍、5倍,甚至8倍、10倍的也不少。
我觉得这首先基于投资者对未来整个绿色转型的期待,反映了市场投资者对趋势的认同,希望提前布局。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要认真区分,到底哪些是泡沫,哪些确实是有前景的,不能一概而论。
举一个例子,比如关于什么样的技术是绿色技术,是不是所有的太阳能公司未来都很有前景?我觉得这也不一定。因为我们相信,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些目标,必然需要在技术上做出巨大进步和突破。在这个过程中,现有的一些绿色技术有可能会被淘汰。
太阳能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经历了多次技术更迭,老一代的技术虽然也贴着太阳能或新能源的标签,但实际上它的技术并不一定可持续,有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技术。如果这些上市公司价格过高,未来其实不一定能够兑现,关键取决于这些公司在技术方面能不能跟得上。
大家还是要做好自己的功课,通过对底层资产的认真分析,来做投资决策。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山西大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大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明确,到2025年底,市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用能、用煤效率持续提升;风、光等可再生电源装机规模大幅提高,新型电力系
春和景明启新程,乘势而上谱华章。4月29日,安徽芜湖西形冲抽水蓄能电站顺利通过集团公司董事会决策,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工程建设实施阶段。该项目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峨桥镇、新疆昌吉-安徽古泉±1100千伏高压受端,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是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
随着“4.30”关键并网节点日益临近,国内光伏市场进入白热化抢装阶段。清源科技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争分夺秒推进施工进度,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客户“保交付”的郑重承诺。从前期项目规划的精密部署到施工现场的有序推进;从实地勘察的细致入微到并网验收的严苛把关,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高效协同。目前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进一步推进,中国新能源装机比例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4亿kW,同比增长20.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1亿kW,同比增长13.9%,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6%。目前,通过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carbonemissiontradingmarket,CET,下文简
为经济绿色转型提供零碳方案来源:中国能源观察记者刘光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作为连接国家宏观政策与地方微观实践的桥梁,零碳示范区、产业园区、工厂既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日前,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工作的通知。详情如下: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工作的通知沪环气候〔2025〕64号各相关单位:根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5
4月29日,我国首个建设在高风速海域的海上光伏项目——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兆瓦海上光伏电站项目在福建实现全容量并网。东山海上光伏项目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海域,总装机容量180兆瓦。项目所在地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全年风速都较大,最大风速超过48米/秒,这是我国首个建设在如此高风速海域的海上光
近日,由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牵头总承包建设的三峡能源青豫直流二期100兆瓦光热工程全系统投运发电。项目全系统投运发电标志着我国高海拔地区光热发电规模化应用实现历史性零的突破。据悉,三峡能源青豫直流二期10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坐落于青海省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占地面积约287公顷,作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4月25日,我国在建海拔最高双曲拱坝电站、金沙江上游川藏段装机规模最大水电站——华电金上叶巴滩水电站首台机组转轮成功吊装。据悉,叶巴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4万千瓦。电站布设4台51万千瓦大机组及2台20万千瓦互为备用的生态流量泄放机组,建成后平均年发电量为102.05亿千瓦时,相
4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2025年一季度工作会暨提质增效动员部署会,这也是邹磊履新后召开的第一个周期性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指出,国家能源集团要实现从“大而全”到“强而优”的转变,这也是国家能源集团重组7年半来对自身的一次重大审视和战略转向。重组巨擘诞生:从“合并”到“第一”的跨越2017年
近期,中冶南方都市环保海外再生能源电站项目一期工程1#锅炉水压试验一次成功。此次水压试验严格按照当地规范执行,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获得业主及咨询方单位的高度认可。该项目是客户综合固废处理中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2台日处理垃圾700吨机械炉排焚烧炉+2套焚烧炉烟气
摘要: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提出为我国低碳/脱碳发展明确了新方向,也对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世界各国均将科技创新作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归根结底也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周期短,现有技术尚存在不足,科技发展需
十年铸市场,待交易。从2011年启动试点筹备建设,到试点陆续交易、探索实践经验,再到全国碳市场启动首个履约周期,年内实现线上交易,全国碳市场一路走来,恰是十年。全国碳市场的从无到有、从市场设计到实际交易,成之惟艰。进展和意义已无需赘言,面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现有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大力发展新能源。那么,我国通往“碳中和”的道路应该怎么走?我们过去所依赖的化石能源何去何从?可再生能源能不能顶起来?带着上述问题,《环境与生活》记者1月18日采访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
日前,生态环境部提出未来10年我国将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有关工作将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并对各地方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这是在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所出台的一系列二氧化碳排放严管措施之一。除了要严管外,二氧化碳“
邹骥,现任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全面领导中国区的工作。在经济发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综合决策相关领域深耕多年,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00-2009年及2012-2015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主要
碳达峰、碳中和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两个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并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围绕这两大热词,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住琼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高质量意见建议,并展开热议。比如,“高质量建设海南‘碳中和岛’”“打造全球零碳城市新标杆”等,展现出对“国之大者”的高度关注,以及抢抓机遇、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责任感。
作为今年两会热点,“碳达峰”“碳中和”再次引发热议。众所周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必然是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但“碳中和”是否会引发经济的退坡、发展的停滞?同样的疑问早在2015年签署《巴黎气候协定》时就被一再提出,可喜的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就这一难
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答记者问。谈到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王毅表示,中国一直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为达成《巴黎协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去年又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展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清洁美丽
中国两会将在3月4日拉开帷幕。荷兰国际集团(ING)在最新报告中指出,两会预计在先进科技自给自足和实现碳中和方面会有清晰的路线图。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可能利用今年经济复苏带来的机遇期继续推动去杠杆,但这需要确保内需能够继续有力扩张,来抵消改革带来的经济损耗;另外,中国还可能公布2060年实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2021年两会召开在即,与之相关的“十四五”、“碳达峰”、“环保”、“绿化”等成为今年两会热议话题。自去年9月份国家提出“碳中和”时间表以来,相关政策不断出炉并加速推动。预计,碳中和将成为今年两会重要议题之一。实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是“十四五”的规划开局之年,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因此,在这一特殊时点举行的两会,承载了更多的意义和期待。自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就已经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各省份地方两会的陆续召开,多地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