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图1 钒污染土壤生物修复途径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vanadium contaminated soil bioremediation pathways
植物修复的关键在于筛选出具有钒耐受性且能够实现高效吸收积累土壤中钒的植株物种。本文在表1中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可用于钒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潜在的物种资源。方维萱等曾在陕西省境内伴生硒、钼、钒等金属元素的石煤地区,考察了矿区植物群落情况。在含钒量为1 134.00 mg/kg的土壤环境中,找到了多种自然状态下的钒富集植物,其中豆科植物薇菜对钒的富集量最大,达到了28.00 mg/kg。同时,其他对钒具有富集作用的植物也表现出较好的吸收积累能力,如紫阳春茶、菜根、油菜籽和大叶绞股蓝,其富集量分别为21.00、21.00、13.00、18.00 mg/kg;林海等则从冶炼厂附近含钒量为196.30 ~ 17 451.70 mg/kg不等的污染土壤中,采集了7个点位的土壤样品,累计收集了29个植物样本,并对土样和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后发现,各种植物中,蜈蚣草对钒的富集能力最强,根部可以达到814.25 mg/kg。由于经历了在重污染地区自然条件下的长期生长和驯化过程,这些植物对较高浓度的钒污染土壤已具备了显著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
研究人员在很多的试验过程中发现植物的不同部位对钒的积累量具有差异性。Yang等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试验植物,在含有不同浓度钒的污染土壤中开展了为期90 d盆栽试验,对收集的104个土壤样品和94个植物样品中钒累积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紫花苜蓿对于土壤中高达400.00 mg/kg的钒表现出了良好耐受性,并且植株根部对钒的吸收量最高达到3 440.14 mg/kg,相较于植物地上部分(最高为154.34 mg/kg)表现出有更高的富集作用;赵婷选取灯芯草(Juncus Effuses L.)进行为期5个月的盆栽试验,发现在不同含量(10 ~ 200.00 mg/kg)处理过的钒污染土壤中,灯芯草地下部分的钒积累量均高于地上部分,地下部分最高积累量为12.27 mg/kg,地上部分最高积累量仅为6.31 mg/kg;Qian等在美国新泽西州某含钒量最高为317.00 mg/kg的城市棕地土壤上,收集了22个样点的6种植物样本,包括3种草本植物和3种落叶木本植物,对植物体内的钒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后发现,在所有样点的植物样本中,植物根部吸收量最大,根、茎、叶对钒吸收量分别为25.70 ~ 280.00、0 ~ 0.46、2.06 ~ 12.10 mg/kg,整体表现为根>叶>茎。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发现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特点,即根部对钒的富集水平远高于地上部分。有研究表明,重金属离子被吸收后与根部细胞产生的金属硫蛋白、植物络合素以及多种配体发生络合反应形成螯合物,附着在细胞壁上,完成重金属再依赖细胞区室化、化合价转化等方式,降低重金属毒性作用。此外,在养分运输过程中存在自身保护机制阻止了重金属向上转移,以减少对地上部分光合作用和代谢活动的影响。
表1 目前已报道的钒富集植物
Table 1 Reported vegetation accumulating vanadium
超富集植物是一类对重金属具有强大吸收富集能力的植物,区别于常规富集植物的特点之一是其体内重金属多被蓄积在地上部分。当前研究者根据重金属类别划分,植物体内重金属蓄积量大于100.00 mg/kg干重(Cd)、1 000.00 mg/kg干重(Ni、Cu、Pb),以及10 000.00 mg/kg干重(Zn、Mn)被认为是超富集植物。
Elektorowicz和Keropian将芸薹属植物芥菜(Brassica juncea L.)加入到由锂矿尾矿、泥炭和脱水城市污泥组成的,钒含量约为262.34 mg/kg的生长培养基中,研究其对钒的吸收能力。86 d的温室试验之后,发现芥菜根际土壤中钒浸出量高达34 168.00 mg/kg,地上部分的钒积累量也达到了18 858.00 mg/kg(茎部)、10 111.00 mg/kg(叶部),均远远高于芥菜根部(5 090.00 mg/kg)。超富集植物的吸收策略可能为根部分泌低分子有机酸将根际周围土壤中的钒溶出,增加可溶性钒含量便于根系吸收,再利用体内重金属载体蛋白,使钒装载进入木质部,并通过导管输送至茎、叶部分。
植物对于不同价态钒化合物的吸收能力不同,这可能与钒的溶解性和迁移能力有关。Tian等采集了四川省攀枝花钒污染地区的农业土壤,其原始钒含量为147.00 mg/kg,并人为添加了最低50.00 mg/kg、最高500.00 mg/kg的钒,在温室条件下进行芥菜(Brassica juncea L.)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芥菜根、茎、叶中钒含量最高分别为6.47、1.56和0.63 mg/kg,并通过比较根际土壤中钒(V)和钒(IV)含量变化,发现钒(V)水平显著降低,而钒(IV)变化并不明显,证明土壤中钒(V)为芥菜的主要利用形式。这可能是由于钒(V)具有更高的溶解性和迁移能力,更容易被植物根系所吸收利用;Tian等利用白菜在人为添加钒122.00 ~ 672 mg/kg的土壤中,进行为期64 d的盆栽试验。结果发现,白菜在钒含量122.00 ~ 372.00 mg/kg的情况下,根部积累的钒(14.40 ~ 24.90 mg/kg)远高于叶部的钒积累量(2.08 ~ 2.71 mg/kg),但是在白菜叶部,其钒(IV)含量显著高于钒(V),可能是植物吸收的钒(V)被细胞壁上存在的多糖、有机配体(羧基、羟基等)络合吸附后,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还原,将高价钒进行转化为较低价态且毒性较弱的钒(IV),此方式可能作为植物对于钒的一种解毒机制。
2.2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拥有环境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数量多等优势,因此采用微生物方法修复钒污染土壤具有广阔前景。长期存在于钒污染地区土壤中的微生物进化产生了重金属耐受机制,通过体内存在的金属抗性基因、抗氧化酶作用,以及释放金属结合蛋白、金属结合肽等物质与重金属发生络合反应,以减轻重金属污染胁迫。魏清清等报道了钒污染地区土壤中存在的耐钒微生物种类,他们采集了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的表层土壤(钒含量为224.50 mg/kg),将土壤微生物分离纯化后,分别接种到含有钒(IV)和钒(V)10.00 ~ 200.00 mg/L,并添加有营养元素的无机液、固及有机培养基中,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在最终所筛选出的21株耐钒菌株中,14株属于变形菌门,7株属于放线菌门,并证实这些菌在钒离子浓度为200.00 mg/L的条件下可存活,表明其具有较强的钒耐受力。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细菌在研究微生物对重金属抗性中也曾有过报道,其具备重金属抗性可能与体内存在的金属抗性基因,抗氧化酶活性及金属络合剂分泌等因素有关;Ceci等从含钒量为198.00 ~ 275.00 mg/kg的农业土壤中分离出6株腐生真菌物种,分别在含有钒1.00、2.00、3.00、6.00 mmol/L的培养基中进行9 d钒耐受性试验。结果发现,6株真菌均可耐受6.00 mmol/L钒的测试浓度(表2)。真菌对钒具有较强耐受性可能是由于其体内存在的金属硫蛋白、金属结合肽等物质与重金属络合,降低了钒对菌体的毒性威胁。
表2 潜在的钒污染土壤修复微生物资源
Table 2 Potential microorganisms remediating vanadium-contaminated soil
当前针对钒污染地下水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较快,已发现金属还原土杆菌属(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oneidensis)的细菌可将钒作为电子受体进行生理代谢,能够高效去除地下水中的钒。谷倩等已对钒污染地下水微生物修复案例进行了较完整总结。土壤和地下水中微生物因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土壤中同样存在具有钒污染修复能力的菌群。目前针对钒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认识,常见于一些来源于钒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吸附络合作用,实现对土壤环境中钒的积累,降低土壤污染程度。
微生物可利用细胞壁上携带的官能团吸附固着重金属,并将其通过转运蛋白载入胞内完成积累,达到降低土壤中钒浓度的目的。Hernández等收集了炼油厂附近钒、镍污染土壤样品,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出3株具有钒抗性细菌菌株,经分类学鉴定3株细菌均属于肠杆菌科,分别为2株赫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hermannii CNB50、Escherichia. hermannii CNB52)和1株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CNB60),经实验室培养后测定了细菌的钒积累能力,结果显示3株菌对钒的吸收量分别为687.71、918.07、671.70 nmol/mg。积累作用可能是由于细胞表面所携带化学基团与重金属发生吸附过程,进而将其固定导致的。
利用微生物修复钒污染土壤的过程中,修复效果受到细胞的新陈代谢能力的影响,结果导致微生物对钒的富集水平有差距。Fierros Romero等从采矿场土壤分离出了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MNSH1-9K-1,并接种到含有镍和钒均为200.00 mg/L的液体培养基中,探究其在12、24和36 h时细菌对于镍和钒的去除能力。在36 h时发现培养基中钒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为16.03%。并且发现活性细胞钒富集效果为非活性细胞的16倍,猜测富集过程主要依赖于细胞代谢进行,而非活性细胞因代谢受到抑制而只进行表面吸附,所以富集量差距大。
此外,微生物对于不同赋存形态下的钒化合物结合提取能力存在差异。Xu等尝试将4种担子菌门真菌各自加入到分别含有硫酸氧钒(VOSO4)和偏钒酸钠(NaVO3)浓度为1.00、3.00、6.00、10.00 mmol/L的液体培养基中,探求真菌对不同形态钒的积累能力。培养后发现真菌中钒含量明显增加,其中毒蝇鹅膏菌(Amanita muscaria)在含有10.00 mmol/L硫酸氧钒(VOSO4)的处理中积累量高达51.30 mg/g真菌生物量,为对照的57倍。并观察到真菌对可溶性钒(IV)的积累程度高于可溶性钒(V),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钒酰根离子(VO2+)与细胞中有机螯合物的配位能力强于钒酸根离子(VO– 3)。
2.3 多种生物修复联用技术
为了集中发挥不同生物修复方法的各自优点,往往采用多种生物修复技术联用方式提升修复效果。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植物根际促生菌及内生菌通过调节植物激素水平,提升植株内抗氧化酶活性,缓解植物所受环境压力;促进生长素(Indole-3-Acetic Acid, IAA)、氨基环丙烷羧酸( l-aminocyclopropane-l- carboxylic acid, ACC)脱氨酶合成,提高植物生物量;还可产生金属硫蛋白、有机酸等物质与重金属元素结合,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生物利用度以刺激诱导植物吸收,进而强化植物修复能力。
植物内生细菌是一类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体内,生活史部分或全部位于植物组织、器官中的细菌,具有稳定性高、受外界环境扰动程度低的特点。目前利用内生细菌联合植物修复对治理重金属污染环境已有报道。
根据现有研究,植物接种内生菌后增强了植物体对土壤中钒的吸收能力,达到提升土壤修复效果的目的。Wang等将从蜈蚣草体内分离出的2株优势内生菌——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PRE01)和节杆菌(ArthrobacterPRE05)分别定殖到芥菜种子内,使用钒污染土壤经过60 d盆栽试验之后,发现根际土壤中钒含量从6.60 mg/kg分别增加到14.70 mg/kg和13.70 mg/kg,并且接种过内生菌的芥菜,其根部钒积累量相较于不接种组分别增加了16.00% 和14.10%,有可能是内生菌刺激了植物根系分泌释放出有机酸,对根际土壤中的钒产生增溶作用,提升了根系周围土壤中有效钒水平,从而提高了植物从环境中获取钒的能力。
2.4 动物修复
土壤动物的生命活动对于改善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常被用于指示重金属污染土壤所存在的环境风险。土壤动物在其生命周期中可吸收利用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关于重金属在土壤动物体内积累之前有诸多研究,钒作为土壤动物生长过程中的必需元素,被其吸收后参与到体内生物化学循环,并在体内蓄积;相比于外界土壤环境,土壤动物的体腔为一相对厌氧体系,可进行大量还原反应。基于上述两点,提出利用土壤动物辅助协同修复钒污染土壤的可能性。目前针对钒污染环境的动物修复技术尚未见相关研究,但是可以从其他重金属修复试验中了解土壤动物应用于钒污染土壤的潜力。Šrut等将正蚓(Lumbricus terrestris)加入到含有重金属Cd含量为10.00、50.00 mg/kg的污染土壤中,在温室中进行为期28 d的重金属暴露试验。之后研究者对各处理组肠道微生物进行测序,并分别比较了对照组与Cd含量10.00 mg/kg和50.00 mg/kg处理组中细菌在属水平上的显著差异性。结果发现处理组蚯蚓肠道中存在丰度较高的重金属抗性物种,如诺卡氏菌属、链霉菌属等,并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这些物种因其存在重金属抗性机制,可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条件下存活,这表明土壤动物体内存在具有重金属抗性的内生菌,而蚯蚓肠道则为其定殖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如果挖掘其潜力,可能对修复重金属污染产生一定积极效果。这为后续研究钒污染土壤动物修复技术带来启发:利用土壤动物(如蚯蚓、线虫、跳虫等)将土壤中钒污染物富集固定,并通过体内肠道还原环境及内生菌作用,降低钒价态使毒性减弱,从而实现土壤动物介导的钒污染土壤还原解毒过程,这一假设值得深入研究。
3 影响钒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果的因素
3.1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中钒的生物有效性受到土壤介质的理化性质影响。土壤黏粒矿物的类型及含量影响钒迁移能力,例如硅铝酸盐矿物可对重金属等含氧酸根产生专性吸附,阻碍重金属的移动能力,黏粒含量高则阻碍程度更大。
有机质通过静电吸附和螯合作用结合土壤中的重金属,如腐殖质可与重金属发生反应形成较稳定的络合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物利用水平。有研究发现,植物吸收钒的量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呈拮抗效应;土壤pH对于生物吸收钒具有较大影响,土壤在pH为4时,植物吸收钒的能力最高,而在pH = 10时,植物吸收量则大幅降低。
此外,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以及土壤养分元素含量也对植物体吸收钒具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阳离子交换量对于植物芽中钒的吸收量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则对根部钒的积累量起到协同效应。
3.2 钒的赋存形态
土壤中的钒赋存形态多样化也成为影响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植物和微生物对于土壤不同价态的钒化合物吸收能力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植物和微生物对于溶解性强、移动性高的钒化合物具备更好积蓄效果。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钒酰根离子(VO2+)被土壤胶体颗粒捕获,将其锁在土壤晶格内部,导致生物无法利用。土壤中存在的5种钒形态中,可溶性钒含量极低,绝大部分以残渣态形式存在,剩余部分会被Fe、Mn等金属离子及有机质吸附结合后形成较稳定的络合形态,同样难以被生物利用。
3.3 生物修复资源
天然修复材料主要包括植株和菌株,其直接承担了将钒转移出土壤环境的任务,但因生物性质的局限,污染土壤恢复进程将会受到影响。
重金属吸收量体现了植物对重金属的提取能力,而生物量大小则决定了植物的重金属贮存体量。综合二者水平后可用于评判植物修复效果。对钒有较强富集能力的植物,由于长期遭受重金属胁迫作用,生长往往受到抑制,导致生物量低。并且植株环境敏感性强,容易受到土壤性质、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修复速度及效果被显著限制。
微生物菌种需要吸取一定量营养物质才能完成增殖过程,而污染严重土壤中碳、氮等营养元素匮乏,导致菌落繁殖速度下降,进而影响修复去除效率。另外,菌种在进行多代繁殖以后,遗传信息不稳定,容易造成菌种变异或退化现象,也会影响微生物对于钒的去除能力及修复效果。
4 钒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现有不足
采用生物技术修复钒污染土壤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4.1 生物量限制
生物体只有达到一定生物量之后才能完成对污染物的较高程度积累。由于植物、微生物需花费时间用于生长繁殖,对比于物理、化学方法的快捷高效,则要更长的处理时间。富集植物对钒具有耐受上限,当积累的钒超过一定阈值后,将会严重影响植物体内生理生化反应,导致生物量降低,其外部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个体发育不良,严重时萎蔫甚至死亡,极大影响植物修复能力。
4.2 复杂环境影响
钒污染地区土壤中普遍存在钒与多种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并存的状况。植物和微生物可能只对其中某种污染物表现出较高耐受性,其他污染物可能对其有显著的毒性和限制作用,减缓或抑制其繁殖生长。
4.3 修复材料回收困难
对修复材料的回收存在较大难度。修复工程结束后,重金属被大量蓄积并分配在用于修复的植株体内,其地上部分可采取收割处置,对埋藏在土壤中、具有高金属浓度、复杂的植物根系来说,完全收集难度大,若无有效手段处理则仍存在二次污染可能。此外,研究者发现植物、微生物在吸收重金属过程中会释放有机酸,降低pH同时活化重金属,增加了介质中生物有效浓度。活化后的重金属除被修复材料吸附积累之外,其他生物对其也增加了吸收能力,再经过捕食作用进入到食物链,产生的重金属富集效应会对高等动物的生存造成较严重威胁。
5 钒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5.1 生物修复材料优选改良及安全化处置
从污染地区内搜寻并采集钒富集植物,从污染土壤中分离并筛选高效、耐受性强的钒还原微生物,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对其进行人为驯化培养,提高其耐受阈值;结合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到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实现生物体的定向改造,培育出环境适应能力强、生物量高、生长速度快,且具备更高钒抗性和富集水平的生物修复材料,达到高效快速修复,尤其要深入发掘研究植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对钒形态的转化机理。修复材料安全处置将会成为修复完成后的关键点,例如使用500 ℃ 高温对植物修复材料进行热解处理,重金属被稳定保留在植物残渣内,将热解产物转化为生物质炭还可作为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吸附剂实现再利用。
5.2 多种修复方法协同使用
多学科进行系统性交叉研究,有机整合各种生物修复方法,形成植物-微生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跨界生物综合修复技术,并阐明生物学互作机制,研发高效、实用的生物组合修复方法。另外还可将生物修复与物化技术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协同应用,摆脱单一方法的局限性,极大程度弥补在钒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存在的因污染程度高、养分不足而导致的富集植物生长缓慢、生物量低、修复时间较长等劣势,并同步配套使用农业生态修复手段,通过调控水肥、改良耕作技术等农业管理措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加生物量,从而提升生物修复的污染处理效率。
5.3 扩大场地示范研究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生物修复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实验室模拟阶段,采取的是异位修复的思路,并且其评价方式多以钒作为单一目标污染物来进行。但是在实际钒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中,生物会受到复杂外界环境以及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修复材料在污染场地中的生存状况,应尝试进行原位验证试验,监控生物修复过程中有效钒形态及浓度变化,寻找生物活化与吸收之间的平衡,评估外界环境对修复生物的影响,设计出较为完整全面的生物技术修复方案并加以改进,最终使生物修复法应用到钒污染土壤环境的修复工程,形成经典修复模式,实现推广应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特邀报告成果分享展览展示技术交流对接合作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不断释放,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其具有处理效果高
各相关单位: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不断释放,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其具有处理效果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可
近日,黑龙江省发布关于开展北方寒冷地区先进适用生态环境技术征集的通知,征集范围包括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及地下水修复与管控、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生态环境监测、碳达峰碳中和、生物环保等相关技术,详情如下:关于开展北方寒冷地区先进适用生态环境技术征集
会议形式:特邀报告技术交流成果分享展览展示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不断释放,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其具有处理效果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关于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
在经历政策驱动下的快速发展后,土壤修复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修复技术也将逐渐向低成本、低碳、绿色高效以及可持续的修复模式发展,对精细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十四五”期间石油石化行业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含油污泥相关的标准规范也陆续出台,油泥治理工作也将大面积开展。7月13-14
日前,郑州发布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规模显著提高,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详情如下: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郑政办〔
尊敬的各位行业同仁、专家代表:鉴于近期新冠疫情波及多个省市疫情形势仍未明朗,秉持对社会、全体嘉宾、合作伙伴负责的态度,经审慎研究决定,原定于2022年5月30-31日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峰会”将延期至2022年8月(具体时间待定)举办,地点不变。感谢各位参会代表长
受疫情影响,原定于2022年4月7-8日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峰会”将延期至2022年5月30-31日举办,地点不变。2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将用四年时间查明查清全国土壤质量、形状及利用状况,建成土
在“双碳”发展目标、“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推动下,结合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任务,以及融资环境的持续改善,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行业将在“十四五”时期迎来关键的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随着相关政策完善、技术升级以及行业标准细化,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相关工艺技术要求也将越发严格,行业壁垒也将明显提
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生物修复技术的修复原理和应用特点,对比在土壤石油污染和海洋石油污染环境中的修复效果,旨在更好地了解生物修复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展望。1石油污染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进步,而另一方面,石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9月12日,武汉市青山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本级冶金大道以南(一期)项目(原青山金属回收公司)地块土壤污染修复服务征求意见。武汉市青山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对冶金大道以南(一期)项目(原青山金属回收公司)地块拟组织开展土壤污染修复服务工作及相关配套服务。冶金大道以南(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我局拟对《安徽盘景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改项目》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审批的严肃性、公正性及公众知情权,现将该项目环评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五个工作日。如有意见,请于公示期内将书面意见反馈至市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4月4日,重庆市大渡口区H13-1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EPC招标,本次招标项目工程总投资额4895.67万元,本次项目招标范围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方案、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等,预计4月25日开标。H13-1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EPC招标公告1.招标条件本招标项目H13-1地块土壤
近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云南省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目标到2025年,全省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巩固提升,地下水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详情如下: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公开征求《云南省土壤、地
再生塑料是指通过预处理、熔融造粒、改性等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废旧塑料进行加工处理后重新得到的塑料原料,是对塑料的再次利用。中国是全世界塑料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总产量相当于世界总产量的1/3。2019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为8184万吨,塑料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进行填埋又难以分解,从而导致污染
近日,航天凯天环境修复事业部捷报频传,面临疫情过后业务发展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机遇,环修人用行动诠释了“拓荒者”的精神,上下一心,勇克难关。自7月20号以来,回风坳片区废渣整治、花垣文华尾矿库治理、曹妃甸耕地治理项目、常德地下水、乐余填埋场应急风险管控与修复等项目捷报频传,连中五标,全
江苏希地丰华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受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委托方)、南京城建土地整理开发有限公司(代建方)委托,就其原南京铁合金厂铁路货场地块污染土壤修复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现欢迎符合相关条件的供应商参加投标。1、招标项目名称:原南京铁合金厂铁路货场地块污染土壤修复项目项目编号:JSZ
一、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有色金属采选加工业带来严重的复合重金属污染,本研究以某石煤钒矿采选、冶炼带来的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水体为对象,对V、Cd和Cr的复合污染展开研究植物萃取是指在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连续的种植专性植物并收割植物茎叶作离地处理,以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浓度的新兴技术。对污
日前,南京发布关于原南京铁合金厂铁路货场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项目的批前公示。详情如下:关于原南京铁合金厂铁路货场地块污染土壤修复工程项目的批前公示一、项目概况该项目建设单位为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建设地点位于栖霞区燕子矶新城和燕路436号原南京铁合金厂铁路货场地块内。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0前言根据((2015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当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976.1万t,综合利用量2049.7万t,贮存量810.3万t,处置量1174.0万t,全国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为79.9%。大量未得到妥善处理处置的危险废物,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占用土地、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等环境风险。目前单
特邀报告成果分享展览展示技术交流对接合作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不断释放,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其具有处理效果高
各相关单位: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不断释放,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其具有处理效果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可
近日,黑龙江省发布关于开展北方寒冷地区先进适用生态环境技术征集的通知,征集范围包括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及地下水修复与管控、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生态环境监测、碳达峰碳中和、生物环保等相关技术,详情如下:关于开展北方寒冷地区先进适用生态环境技术征集
会议形式:特邀报告技术交流成果分享展览展示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不断释放,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由于其具有处理效果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关于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10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应用层强化产业转型发展。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消费品、能源和环保五大领域的应用,
盛夏午后,阳光不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红旗湖“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这个经过启动修复的水体生态修复项目,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几场细雨的滋润,已经宛若生机盎然的“热带丛林”。无独有偶,在芜湖市江东水生态公园,通过以微生物为中心所建的生态稳定塘,水中水草摇曳、藻荇交横。近年来,看似不起
在经历政策驱动下的快速发展后,土壤修复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修复技术也将逐渐向低成本、低碳、绿色高效以及可持续的修复模式发展,对精细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十四五”期间石油石化行业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含油污泥相关的标准规范也陆续出台,油泥治理工作也将大面积开展。7月13-14
国家规划指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生物经济总量达到22万亿元。合成生物制造过程兼具绿色环保与降本增效优势,是带动未来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来源:环球零碳作者:维小尼中国100亿吨的碳总排放量中,发电和供热约占45亿吨,工业排放约占39亿吨,两者占84%,所以,要实现碳中和,关键在于抓住能源替
8月8日,河南印发《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规范发展生物环保产业。依托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过程的生物技术替代,大力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
日前,中国石油招标投标网发布吉林油田乾安采油厂历史遗留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治理工程招标公告。详情如下:吉林油田乾安采油厂历史遗留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治理工程招标公告招标编号:JLYT-ZBZX-2022-FW-0531.招标条件本招标项目招标人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招标项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