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碳中和背景(中国篇)

2021-07-16 13:11来源:中研顾问关键词:碳中和碳减排碳达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研顾问与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推出“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报告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欧美日主要国家的典型做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及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重点在电力行业、工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展开专题研究,共同探讨各地方政府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方案,以期为地方政府决策及业界参考提供智力支撑,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1.中国碳减排成绩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自“十一五”开始,每个五年规划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综合来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从相对目标(能源和碳强度目标),经过能源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过渡,最终转向绝对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截至2019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均已提前完成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

1.jpg

2.“双碳”目标的提出

面对当前国际形势,习近平主席明确向世界表态:中国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是我国提出在不同时间段的、侧重点不同的两个战略发展目标。具体来说,碳达峰指努力减缓二氧化碳排放速度,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到来;碳中和指通过森林、草原、湿地等一系列碳汇载体,以及更加节能、更加环保的新能源和新工艺,努力稀释直至抵消企业、团体和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中国的气候行动一直备受国际关注,主动提出加强国家自主贡献以及碳中和目标,是对国际社会关注的积极回应,是中国在《巴黎协定》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减排目标,表明中国坚决维护《巴黎协定》、积极进行气候治理的决心。

制定实施更有力度、更具长期性的减排目标,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能够助推中国在当前世界局势中通过推行气候外交谋求多方合作,与世界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3.存在的机遇

(1)有助于我国在绿色发展相关技术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碳中和”实质上是一场从黑色工业革命转向绿色工业革命,其核心就是绿色经济的发展。近十年来,绿色经济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绿色发展相关技术领域的竞争加剧,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多领域技术制高点的争夺已经白热化。

中国在光伏、风电、储能、电动汽车等多方面领先,已成为此轮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创新者,但在半导体等基础技术方面仍然落后于欧美。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大大增加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缩小与发达国家基础技术方面的差距,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先机,有助于我国取得在未来环境气候友好型新经济中的主导权。

(2)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碳排放和产业结构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减少碳排放、提升碳排放绩效,同时减排又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推动作用。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一方面钢铁、石化、建材、水泥、有色金属等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产能扩张力度将受到较为严格的碳排放限制,能倒逼高耗能、重化工业等产业去产能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成长,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

(3)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进程

实现碳中和要求能源系统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导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实现能源体系的净零排放甚至负排放(生物质能源+碳捕获与封存利用)。

通过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更清洁的能源,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倒逼能源清洁转型的同时减少石油进口依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

(4)新增大量绿色投资需求,改善投资结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投资需求包括能源和电力系统新建基础设施投资、终端节能和能源替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有设施改造的投资。这三大新增投资需求分布在能源供应、工业、建筑、交通等众多行业领域。

从总量来看,为实现我国21世纪深度脱碳目标,绿色投资需求约为174.38万亿元;从投资结构来看,对各行业的绿色投资占比将大大提高,金融资源进一步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

4.面临的挑战

(1)中国处于工业化深化阶段,对能源需求仍处在增长期

我国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约85%,其中约七成来自于工业生产活动。

基于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但中国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到全面实现工业化,至少需要10年时间。

当前,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工业化进程,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后工业化时代”,这意味着中国现阶段对能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增长的,控制碳排放量面临严峻挑战。

(2)化石能源消耗占比过高,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

2019年,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量中占比高达81.2%,其中,煤炭占比68.6%;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占比高达84.7%,其中,煤炭占比57.7%。

最新统计,2020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占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煤炭消费占比仍较高,超过50%,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30%,亟待加快调整能源结构。

(3)高耗能产业占比过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难度大

2018年,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8.8%,2010年为51.4%,仅下降了2.5个百分点,下降速度缓慢。2019年,这六大耗能行业在企业数量、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就业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21.5%、36.3%、34.1%、28.1%和19.5%,淘汰或者促进其转型发展难度都非常大。

(4)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需额外承担大量隐含碳排放责任

我国属于后发工业化国家,吸引外资、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企业大部分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不但价值增值能力弱,还承担了整个产业链大多数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近年来,尽管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但总体而言,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位置,我国仍然是“世界工厂”,产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低,承担了占全部碳排放量约1/4的隐含碳排放责任。

(5)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间隔短,中和斜率陡峭需付出更大努力

英、法、德等欧洲发达国家早在1990年开启国际气候谈判之前就实现了碳达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在2007年左右实现碳达峰,这些国家从碳达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窗口期短则40余年,长则60-70年,甚至更长。

而我国从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仅有30年左右,远远短于欧美等国,中国的中和斜率会更加陡峭。

有研究表明,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符合1.5℃温升控制目标的要求。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需要比发达国家2050年碳中和目标付出更大努力。

延伸阅读:

“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碳中和背景(全球篇)

原标题:“碳中和”专题系列研究报告 | 碳中和背景(中国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碳减排查看更多>碳达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