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海绵城市政策正文

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区域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1-10-28 08:59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浙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 指 标 体 系

4.0.1 海绵城市建设的区域化效果评估指标包括核心指标、非核心指标和区域指标。

4.0.2 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成应符合表

4.0.2 的规定。

1.jpg

5 评 估 方 法

5.1 核心指标

I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5.1.1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应采用数据监测、模型模拟和容积法计算等方法与现场检查相结合进行。

5.1.2 海绵城市评估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应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方法。

5.1.3 无法用数学模型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可采用简易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法按下式计算:

CR=1-Ψ (5.1.3)

式中:CR——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Ψ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II 径流污染削减率

5.1.4 海绵城市评估区域的径流污染削减率评估应采用低影响开发项目综合评估的方法进行,区域径流污染削减率值可通过各项目的径流污染削减率按面积加权后表征。

5.1.5 径流污染削减率评估应以 SS 为主;条件具备时,可对 COD、NH3-N、TP 等进行评估。

5.2 非核心指标

I 生态性岸线比例

5.2.1 水体生态性岸线比例应按下式计算:

Ps%=Ls

/Lts (5.2.1)

式中: Ps——生态性岸线比例(%);

Ls——生态性岸线长度(km);

Lts——水体岸线总长度(km)。

II 地下水位控制

5.2.2 地下水的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水变化应重点监测城市建成区水位变化情况,海绵城市建设前的监测数据系列长度应不少于 5 年,海绵城市建设后的监测数据系列长度应不少于 1 年。

2 地下水水位监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规范》GB/T 51040 的规定。

3 地下水水位监测应采用将海绵城市建设前建成区地下水水位的年平均降幅△h1 与建设后建成区地下水水位的年平均降幅△h2 进行比较的方式,△h2 应小于△h1;或海绵城市建设后建成区地下水水位应上升。

4 当海绵城市建设后监测资料年数只有 1 年时,获取该年前1 年与该年地下水水位的差值△h3,与△h1 比较,△h3 应小于△h1,或海绵城市建设后建成区地下水水位应上升。

III 热岛效应缓解

5.2.3 城市热岛效应评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监测城市建成区与周边郊区的气温变化情况,气温监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空气温度和湿度》GB/T35226 的规定。

2 海绵城市建设前的监测数据应至少为近 5 年的 6 月~9 月日平均气温,海绵城市建设后的监测数据应至少为 1 年的 6 月~9月日平均气温。

3 应将海绵城市建设前建成区与郊区日平均气温的差值△T1跟建成后建成区与郊区日平均气温的差值△T2进行比较,△T2应小于△T1。

IV 排水管网完善度

5.2.4 排水管网建设评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灰色设施和绿色设施应合理衔接,发挥绿色设施控制径流污染、合流制溢流污染及净化水质等作用;新建区域排水体制应采用分流制;合流制区域宜增加海绵城市建设面积占比。

2 排水管网完善度采用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污水厂 BOD进水浓度进行评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应大于 75%,污水厂

BOD 进水浓度应大于 100 mg/L,同时应达到海绵城市或排水相关规划的目标要求。

V 水体环境质量

5.2.5 水体环境质量评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评估水体环境改善情况应以水体不黑臭、水质不劣于海绵城市建设前为标准,并应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制定的水质目标。

2 旱季河流水系下游断面水质不宜劣于上游来水水质;具有人工配水设施的河流水系,宜在非人工配水影响期进行评估。

VI 内涝积水风险控制

5.2.6 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水安全评价目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灰色设施和绿色设施应合理衔接,发挥绿色设施滞峰、错峰、削峰等作用。

2 在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降雨情况下,不应有径流直接外排。

3 在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对应降雨情况下,不应有积水现象。

4 在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对应暴雨情况下,不得出现内涝。

5.2.7 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水安全评价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灰色设施和绿色设施的衔接应采用设计施工资料查阅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价。

2 径流直接外排应采用设计施工资料结合流量监测资料查阅的方法评价。

3 路面积水控制应采用设计施工资料结合水位或摄像监测资料查阅的方式评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查阅设计施工资料,城市重要易涝点的道路边沟和低洼处排水的设计径流水深不应大于 15cm;

(2)应筛选最大 1h 降雨量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规定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的降雨,分析该降雨强度下的水位或摄像监测资料,城市重要易涝点的道路边沟和低洼处的径流水深不应大于 15cm,且雨后退水时间不应大于 30min。

5.2.8 内涝防治效果应采用水位或摄像监测资料查阅、现场观测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型应具有地面产汇流、管道汇流、地面漫流、河湖水系等模拟功能;

2 模型建模应具有管网拓扑与管渠缺陷、下垫面、地形,以及重要易涝点积水监测数据和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的最小时间段为 5min 总历时为 1440min 的设计雨型数据;

3 模拟分析对应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的设计暴雨下的地面积水范围、积水深度和退水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与《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的规定;

4 查阅至少近 1 年的实际暴雨下的水位或摄像监测资料,当实际暴雨的最大 1h 降雨量不低于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时,分析重要易涝点的积水范围、积水深度、退水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 与《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 51222 的规定。

VIII 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5.2.9 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应达到海绵城市或排水相关规划的要求。海绵城市或排水相关规划未做要求时,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取值宜符合表 5.2.9 的规定。

1.jpg

IX 污水再生利用率

5.2.10 污水再生利用率应达到海绵城市或排水相关规划的要求。海绵城市或排水相关规划未做要求时,污水再生利用率取值宜符合表 5.2.10 的规定。

2.jpg

X 供水管网漏损率

5.2.11 供水管网漏损率应达到海绵城市或供水相关规划的要求。

海绵城市或供水相关规划未做要求时,可按不高于 10%确定。

XI 其他指标

5.2.12 自然生态格局评估指标包括水面率、公共绿地率和滞洪区规模,均应达到相应要求。

5.3 区域指标

5.3.1 海绵城市建设达标区域的核心指标应达到海绵城市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

5.3.2 海绵城市建设实际达标区域面积与规划目标存在差距时,可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数值进行面积折算,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差距应限定在 15%以内(绝对百分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小于 55%的区域不得折算。

FZ 达标=FC 达标 CCR/CMR (5.3.2)

式中:FZ 达标——城市建成区内达标的折算面积(k㎡);

FC 达标——城市建成区内达标的初评面积(k㎡);

CCR——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初评结果(%);

CMR——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标要求(%)。

5.3.3 海绵城市建成区可包含具有滞蓄雨水和强排功能的河道以及具有主动调蓄功能的湖泊、湿地等大型水体;海绵城市建设的区域化评估范围内天然水体比例不宜超过 10%,非建设用地比例不宜超过 15%。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建设查看更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查看更多>浙江查看更多>